第102章【大周帝国】
网络小说网www.txtwl.com,最快更新《唐朝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广陵事变发生时,李昪正在润州(今江苏镇江),闻讯后立即带兵赶了回来,将局势控制住。徐温也随后从金陵赶了回来,开始处理后事。当时徐温的其余的儿子都还年幼,他便命养子李昪代替徐知训,总理国政。李昪也就因此,得以坐镇了吴国政治权利的最中心。
这里还有一个事情不得不提,就是朱瑾死后,徐温下令将他曝尸三日,虽然时在盛夏但不招蚊蝇。
后来又命人将朱瑾的尸体沉江,但又被人打捞上来偷偷安葬了。结果没过几天,徐温突然间得了一场急病,晚上做梦,竟然梦见朱瑾披发张弓引箭来射。徐温一下在惊醒过来,急忙命人找回朱瑾的尸体,以礼安葬,随后他的病就好了。
李昪坐镇广陵之后,要比徐知训强得多,对杨隆演非常客气,从来没打过他。又经常深入民间寻饥问苦,见到饥寒窘迫人家,回去之后就会派人送钱送米周济。
对自己要求也是十分严格,所有奢侈浮浪之物,一概不用。于是上至杨隆演,下至巷里百姓,都对李昪赞不绝口。
公元919年,徐温命令杨演隆称大吴国王,改元武义,置百官、宗庙、社稷、宫殿、文武,皆用天子礼仪,从严格意义上讲,吴国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算起。杨隆演虽然称王,但实权都在徐家父子手里,徐温那一串吓死人的名号就是此时受封的,李昪也被加封为左仆射、参政知事,也就是宰相。
这时还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是李昪在这一年只有33岁,本来年纪就不大,又因为长得太帅。所以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还要小。当时的人都有一个毛病,就是愿意装老,不像现在的人。总爱装嫩。李昪觉得自己看着这么年轻,没有宰臣风度。非常着急,后来不知从哪儿掏来一个偏方,制药服下去之后,马上变得两鬓斑白,很像一个持重的老者。李昪非常满意,还重赏了向他献偏方之人。
转眼到了武义二年(920年),吴主杨隆演病故,徐温又立杨行密的四子杨溥为大吴国王。改元顺义,之后便返回金陵继续督军,仍命李昪坐镇广陵总揽国事,朝局平稳如故。其后几年,也依旧如此。直到顺义七年(927年),这时徐温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也就到了该考虑接班人的时候。
他手下的几个重臣,因为一直随他坐镇金陵,跟李昪的关系不近,所以就不想让李昪继承嗣位。便纷纷劝徐温道:“明公自己有儿子,又何必要把大权交到旁门外姓人手里?”
徐温心里也非常犹豫,一方面他心里确实有那种血统关系的障碍。另一方面。他又深知自己的几个儿子,论才能都比不上李昪,而且李昪虽然是他的养子,但父子多年,感情很深,也跟自己的儿子区别也不大,所以始终是拿不定主意。
但是到了最后,由于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严可求和行军副使徐阶这两个重臣反复劝说徐温,要他把嗣位传给自己亲生儿子忠义节度使(空衔)、同平章事徐知询。徐温也就动心了。便准备带着国内各藩镇集体进京请愿,让杨溥称帝。然后再顺便把自己那两个儿子(李昪和徐知询)的工作关系,重新调整一下。
李昪得知此事后非常害怕。不等徐温进京,就赶紧自动上表请求交出大权,去出镇江西。可人要是长了四方大脸,想不出人头地都难,还没等李昪的表章写好,徐温就在金陵突发暴病而身亡。这一来,使李昪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吴国之内的头号实权人物,他本来就是个很有才干的人,轻轻松松就把国内局势稳定下来,接着又把徐温那些头衔全部加到了自己头上。其后,李昪又留自己的儿子李景通(即中主李璟)守广陵,自己则移师坐镇金陵,这就跟徐温当年的情况一模一样了。
不过李昪和徐温有一点不同,徐温是真心甘当五代活曹操。杨隆演去世时,有人揣摩他的心意,劝他说道:“当年刘备曾对诸葛亮说过,‘嗣子不才,君宜自取’,明公何不效仿前朝故事?”这就是鼓动徐温篡位。
徐温听罢,立刻厉声说道:“我如有意取之,早在诛张颢之初便已做了,何必要等到今日?别说先大使(指杨行密)还有儿子,即便没有,就是女儿,我也要立她为王,胆敢妄言者斩。”
其实以此时徐温的实力,若是想将杨家人赶下台去,由自己称王称帝,简直就是易如反掌,可是他始终不肯去做。但李昪在掌控吴国大权之后,显然还是有继续进步的想法。
徐温死后不久,李昪就给杨溥加了一个睿圣文明光孝皇帝的尊号,自己以中书令都督内外军事。
到了天祚元年,又给自己加官号为尚父、太师、大丞相、天下兵马大元帅,进封齐王。
但他这些官号随便拿出一个来,就已经是顶级的了,再加也没什么意义,说起来还绕口。
于是到了第二年,李昪又把这些官统统辞了,开大元帅府,置僚属,自建了一套领导班子,接着又加九锡、备殊礼,并以升、润、池、歙、常、江、饶、信、海等十州为齐国,大张旗鼓地拉开篡位的架势,然后在金陵眼巴巴地等着杨溥主动让位。
然而这些年来,杨溥从来就没有掌过权,国内的大事小情都轮不到他来做主,所以反应非常迟钝,根本就看不出李昪这一套是什么意思,反正他要求什么,杨溥就答应什么,从没有半点违拗,可就是不主动让位。而李昪也不好意思直接赶杨溥下台,给自己留下一个迫君篡位的坏名声,所以两个人就这么耗起来了。
到了南吴天祚三年(937年),李昪已经49岁了,自己觉得年事已高,生怕自己当不上皇帝就死了。只好派人去广陵暗示杨溥将皇位让给自己。杨溥听完立刻同意,马上派人去金陵传旨要将皇位让给李昪。
之后的剧情就很老套了,李昪拒不接受。把来使给打发回去,杨溥又坚决要让。再把人给派回来,李昪还是不肯接受,再一次把人打发回去,就这么来来回回好几次,最后李昪没有能够推辞得了,只好在万般无奈之下,很勉强地接受了皇位。
南吴天祚三年十月五日,李昪在金陵正式登基。改元升元,建国号为唐,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南唐了。这个时候,李昪的名字还是徐知诰,所以到了第二年,朝臣们又奏请他改回李姓,李昪也没有异议。
但李昪的出身卑微,谁也不知道他这个李姓是从哪里来的,于是南唐的群臣们就开始群策群力,经过认真分析。多方求证,终于给他找到了祖宗,把他确定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吴王李恪的十世孙。这个还是蛮光彩的,李昪也很高兴。
但是给他起名字的时候又出现了问题,最初他想叫李昂,但刚说出去就让人给否了,因为唐文宗也叫李昂。李昪又想叫李晃,“晃”这个字也不错,上日下光,看着也气派,但又有人说这是朱温用过的贼名。
李昪听完只好作罢。又给自己起名叫李坦,因为“坦”也很好。有土有日,非常吉利。可又有人说:“坦字从旦,唐睿宗就叫李旦,犯忌讳。”只好再一次作罢,最后把字典都快翻烂了,终于算是找到了这个“昪”字,这个跟谁都不冲突,可就是认识的人不多。
李昪当上皇帝之后,工作干得非常不错,基本上是奉行了徐温留下的老政策,对内修生养息,对外也尽量避免与邻国交战,对自己要求很严,不挑吃、不挑穿,也不扩建宫殿,宫中留用的宫女也不多,还经常把一些年老色衰者裁减出去,生活作风很像唐明宗李嗣源,在五代中算作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帝王了。可惜后来为求长寿,迷恋上服食丹药,又没能找到真有本事的老道,只是找来一帮骗子养在宫里,天天加班加点的给他造假药。李昪也是来者不惧,炼好就吃,最后因为丹药吃得太多,疽发于背,于南唐升元七年(943年)死在宫里,享年56岁。
李昪死时,非常后悔,把儿子李璟叫过来进行教育,对他说:“我为了长寿,而服用金石之物,反倒落了个速死的下场,你千万不要学我。”又对他说:“你应该善交邻邦,保住社稷,千万不要去学隋炀帝,自恃强大而擅动兵戈,最终自取灭亡。你要肯听我的,你就是孝子,百姓们也会夸你是明君。”说着强忍着病痛,拉过李璟的手放在嘴里,狠狠地咬了一口,直咬到血流满口方才松开,这就是希望李璟能牢记他的教诲,咬完之后就死去了。
李璟很痛苦,因为他是个孝子,父亲死了他很心疼,同时手也很疼。其后,李璟就继承了皇位,他就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很有名气的南唐中主,也就是那个比他更有名气的一代词雄、南唐后主李煜之爹。
李璟这个人,在中国历代帝王中绝对可称得上是个另类,但这绝不是因为他文学素养要比一般人高。
李璟是李昪的长子,为人谦和温顺,又文采斐然,人品非常出众,但就是对国家大事不太关心。早年李昪初镇金陵时,就留李璟守广陵,把他放在了权力接班人的位置。可是李璟在广陵任职期间,工作上马马虎虎,什么成绩也没有,朝中事无巨细,都要靠李昪的老部下来处理,李璟不过就是个摆设。所以到后来,李昪只好把他调到金陵,让次子李景迁来接替他的位置。
李景迁为人十分干练,坐镇广陵之后,把各项工作都处理的井井有条,让李昪非常满意,朝臣们又对他一致看好,所以在李昪称帝之后,其实是有意立李景迁为储君,只是碍于李璟的长子身份,才迟迟没有下决定。对于这个情况,李璟十分清楚,而且是坚决拥护,这绝对不是一般人想象中那种假惺惺地拥护,完全是出自于真心实意,就是想让自己的弟弟来继承皇位。
可惜李景迁十九岁时就暴病而死,想立也立不成了,李昪还有两个儿子,但年纪就更小,感觉也比李璟强不了多少,所以最后李昪犹豫再三,还是将李璟立为皇太子。
李昪死后,把国家交到李璟手里,为此还狠狠地咬了他一口。可等李昪一咽气,李璟又不肯即位,非要把皇位让给三弟李景遂。朝中大臣们当然不可能同意,纷纷对其劝阻,李景遂也不肯接受,李璟谦让再三,也没有能够让出去,这才勉强登基当了皇帝。
可是在他即位的时候,又别出心裁地在李昪灵前发誓,不立太子,反而把皇弟李景遂封为诸道兵马大元帅,太尉兼中书令,让他居东宫。并说等自己死后,就把皇位传给三弟李景遂,
等李景遂死了,再把皇位传给四弟李景达,使皇位在他们兄弟之间传袭。这个行为很有古人之风,李璟也为此自鸣得意,然而大臣们纷纷表示:“自夏商以来,皇位父子相承,已成不易之典,请陛下遵循古制,立皇长子为太子。”他的弟弟李景遂也表示绝不接受。谁知李璟听完很不高兴,拒绝表态。
李璟这个行为,是非常有风度的,大致可与商末孤竹国的叔齐、伯夷兄弟相类似,但那哥俩毕竟传说的成分要大一些,可信度不高,所以说李璟对于皇位的态度,在中国历史上,几乎就是独一无二的。
李璟是个谦谦君子,对自己的兄弟十分友善,对从前的政敌也从不歧视,在他的统治期间,南唐内部没有发生重大矛盾。而且他本人又仁慈恭俭,礼贤爱民,所以臣民们都对他十分爱戴,这个人要是活在太平年间,绝对是一个会受到万民景仰的模范帝王,可是活到五代就完全不一样了。
李昪死时,南唐的疆土东临吴越、西至湖湘、南及五岭、北拒长淮,广袤数千里,不可谓不辽阔,是当时仅次于后晋的第二大国,同时也是中国南部的第一强国。然而南唐的地理位置,正好坐镇于中国的腹心处,四面受敌。同时在当时那个社会环境下,不管是国土的大小还是国力的强弱,都属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想长久保持稳定是没有可能的。李璟对这个事情也很清楚,所以也在积极地筹划对外用兵,可就是效果非常不理想。(未完待续。)
广陵事变发生时,李昪正在润州(今江苏镇江),闻讯后立即带兵赶了回来,将局势控制住。徐温也随后从金陵赶了回来,开始处理后事。当时徐温的其余的儿子都还年幼,他便命养子李昪代替徐知训,总理国政。李昪也就因此,得以坐镇了吴国政治权利的最中心。
这里还有一个事情不得不提,就是朱瑾死后,徐温下令将他曝尸三日,虽然时在盛夏但不招蚊蝇。
后来又命人将朱瑾的尸体沉江,但又被人打捞上来偷偷安葬了。结果没过几天,徐温突然间得了一场急病,晚上做梦,竟然梦见朱瑾披发张弓引箭来射。徐温一下在惊醒过来,急忙命人找回朱瑾的尸体,以礼安葬,随后他的病就好了。
李昪坐镇广陵之后,要比徐知训强得多,对杨隆演非常客气,从来没打过他。又经常深入民间寻饥问苦,见到饥寒窘迫人家,回去之后就会派人送钱送米周济。
对自己要求也是十分严格,所有奢侈浮浪之物,一概不用。于是上至杨隆演,下至巷里百姓,都对李昪赞不绝口。
公元919年,徐温命令杨演隆称大吴国王,改元武义,置百官、宗庙、社稷、宫殿、文武,皆用天子礼仪,从严格意义上讲,吴国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算起。杨隆演虽然称王,但实权都在徐家父子手里,徐温那一串吓死人的名号就是此时受封的,李昪也被加封为左仆射、参政知事,也就是宰相。
这时还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是李昪在这一年只有33岁,本来年纪就不大,又因为长得太帅。所以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还要小。当时的人都有一个毛病,就是愿意装老,不像现在的人。总爱装嫩。李昪觉得自己看着这么年轻,没有宰臣风度。非常着急,后来不知从哪儿掏来一个偏方,制药服下去之后,马上变得两鬓斑白,很像一个持重的老者。李昪非常满意,还重赏了向他献偏方之人。
转眼到了武义二年(920年),吴主杨隆演病故,徐温又立杨行密的四子杨溥为大吴国王。改元顺义,之后便返回金陵继续督军,仍命李昪坐镇广陵总揽国事,朝局平稳如故。其后几年,也依旧如此。直到顺义七年(927年),这时徐温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也就到了该考虑接班人的时候。
他手下的几个重臣,因为一直随他坐镇金陵,跟李昪的关系不近,所以就不想让李昪继承嗣位。便纷纷劝徐温道:“明公自己有儿子,又何必要把大权交到旁门外姓人手里?”
徐温心里也非常犹豫,一方面他心里确实有那种血统关系的障碍。另一方面。他又深知自己的几个儿子,论才能都比不上李昪,而且李昪虽然是他的养子,但父子多年,感情很深,也跟自己的儿子区别也不大,所以始终是拿不定主意。
但是到了最后,由于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严可求和行军副使徐阶这两个重臣反复劝说徐温,要他把嗣位传给自己亲生儿子忠义节度使(空衔)、同平章事徐知询。徐温也就动心了。便准备带着国内各藩镇集体进京请愿,让杨溥称帝。然后再顺便把自己那两个儿子(李昪和徐知询)的工作关系,重新调整一下。
李昪得知此事后非常害怕。不等徐温进京,就赶紧自动上表请求交出大权,去出镇江西。可人要是长了四方大脸,想不出人头地都难,还没等李昪的表章写好,徐温就在金陵突发暴病而身亡。这一来,使李昪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吴国之内的头号实权人物,他本来就是个很有才干的人,轻轻松松就把国内局势稳定下来,接着又把徐温那些头衔全部加到了自己头上。其后,李昪又留自己的儿子李景通(即中主李璟)守广陵,自己则移师坐镇金陵,这就跟徐温当年的情况一模一样了。
不过李昪和徐温有一点不同,徐温是真心甘当五代活曹操。杨隆演去世时,有人揣摩他的心意,劝他说道:“当年刘备曾对诸葛亮说过,‘嗣子不才,君宜自取’,明公何不效仿前朝故事?”这就是鼓动徐温篡位。
徐温听罢,立刻厉声说道:“我如有意取之,早在诛张颢之初便已做了,何必要等到今日?别说先大使(指杨行密)还有儿子,即便没有,就是女儿,我也要立她为王,胆敢妄言者斩。”
其实以此时徐温的实力,若是想将杨家人赶下台去,由自己称王称帝,简直就是易如反掌,可是他始终不肯去做。但李昪在掌控吴国大权之后,显然还是有继续进步的想法。
徐温死后不久,李昪就给杨溥加了一个睿圣文明光孝皇帝的尊号,自己以中书令都督内外军事。
到了天祚元年,又给自己加官号为尚父、太师、大丞相、天下兵马大元帅,进封齐王。
但他这些官号随便拿出一个来,就已经是顶级的了,再加也没什么意义,说起来还绕口。
于是到了第二年,李昪又把这些官统统辞了,开大元帅府,置僚属,自建了一套领导班子,接着又加九锡、备殊礼,并以升、润、池、歙、常、江、饶、信、海等十州为齐国,大张旗鼓地拉开篡位的架势,然后在金陵眼巴巴地等着杨溥主动让位。
然而这些年来,杨溥从来就没有掌过权,国内的大事小情都轮不到他来做主,所以反应非常迟钝,根本就看不出李昪这一套是什么意思,反正他要求什么,杨溥就答应什么,从没有半点违拗,可就是不主动让位。而李昪也不好意思直接赶杨溥下台,给自己留下一个迫君篡位的坏名声,所以两个人就这么耗起来了。
到了南吴天祚三年(937年),李昪已经49岁了,自己觉得年事已高,生怕自己当不上皇帝就死了。只好派人去广陵暗示杨溥将皇位让给自己。杨溥听完立刻同意,马上派人去金陵传旨要将皇位让给李昪。
之后的剧情就很老套了,李昪拒不接受。把来使给打发回去,杨溥又坚决要让。再把人给派回来,李昪还是不肯接受,再一次把人打发回去,就这么来来回回好几次,最后李昪没有能够推辞得了,只好在万般无奈之下,很勉强地接受了皇位。
南吴天祚三年十月五日,李昪在金陵正式登基。改元升元,建国号为唐,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南唐了。这个时候,李昪的名字还是徐知诰,所以到了第二年,朝臣们又奏请他改回李姓,李昪也没有异议。
但李昪的出身卑微,谁也不知道他这个李姓是从哪里来的,于是南唐的群臣们就开始群策群力,经过认真分析。多方求证,终于给他找到了祖宗,把他确定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吴王李恪的十世孙。这个还是蛮光彩的,李昪也很高兴。
但是给他起名字的时候又出现了问题,最初他想叫李昂,但刚说出去就让人给否了,因为唐文宗也叫李昂。李昪又想叫李晃,“晃”这个字也不错,上日下光,看着也气派,但又有人说这是朱温用过的贼名。
李昪听完只好作罢。又给自己起名叫李坦,因为“坦”也很好。有土有日,非常吉利。可又有人说:“坦字从旦,唐睿宗就叫李旦,犯忌讳。”只好再一次作罢,最后把字典都快翻烂了,终于算是找到了这个“昪”字,这个跟谁都不冲突,可就是认识的人不多。
李昪当上皇帝之后,工作干得非常不错,基本上是奉行了徐温留下的老政策,对内修生养息,对外也尽量避免与邻国交战,对自己要求很严,不挑吃、不挑穿,也不扩建宫殿,宫中留用的宫女也不多,还经常把一些年老色衰者裁减出去,生活作风很像唐明宗李嗣源,在五代中算作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帝王了。可惜后来为求长寿,迷恋上服食丹药,又没能找到真有本事的老道,只是找来一帮骗子养在宫里,天天加班加点的给他造假药。李昪也是来者不惧,炼好就吃,最后因为丹药吃得太多,疽发于背,于南唐升元七年(943年)死在宫里,享年56岁。
李昪死时,非常后悔,把儿子李璟叫过来进行教育,对他说:“我为了长寿,而服用金石之物,反倒落了个速死的下场,你千万不要学我。”又对他说:“你应该善交邻邦,保住社稷,千万不要去学隋炀帝,自恃强大而擅动兵戈,最终自取灭亡。你要肯听我的,你就是孝子,百姓们也会夸你是明君。”说着强忍着病痛,拉过李璟的手放在嘴里,狠狠地咬了一口,直咬到血流满口方才松开,这就是希望李璟能牢记他的教诲,咬完之后就死去了。
李璟很痛苦,因为他是个孝子,父亲死了他很心疼,同时手也很疼。其后,李璟就继承了皇位,他就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很有名气的南唐中主,也就是那个比他更有名气的一代词雄、南唐后主李煜之爹。
李璟这个人,在中国历代帝王中绝对可称得上是个另类,但这绝不是因为他文学素养要比一般人高。
李璟是李昪的长子,为人谦和温顺,又文采斐然,人品非常出众,但就是对国家大事不太关心。早年李昪初镇金陵时,就留李璟守广陵,把他放在了权力接班人的位置。可是李璟在广陵任职期间,工作上马马虎虎,什么成绩也没有,朝中事无巨细,都要靠李昪的老部下来处理,李璟不过就是个摆设。所以到后来,李昪只好把他调到金陵,让次子李景迁来接替他的位置。
李景迁为人十分干练,坐镇广陵之后,把各项工作都处理的井井有条,让李昪非常满意,朝臣们又对他一致看好,所以在李昪称帝之后,其实是有意立李景迁为储君,只是碍于李璟的长子身份,才迟迟没有下决定。对于这个情况,李璟十分清楚,而且是坚决拥护,这绝对不是一般人想象中那种假惺惺地拥护,完全是出自于真心实意,就是想让自己的弟弟来继承皇位。
可惜李景迁十九岁时就暴病而死,想立也立不成了,李昪还有两个儿子,但年纪就更小,感觉也比李璟强不了多少,所以最后李昪犹豫再三,还是将李璟立为皇太子。
李昪死后,把国家交到李璟手里,为此还狠狠地咬了他一口。可等李昪一咽气,李璟又不肯即位,非要把皇位让给三弟李景遂。朝中大臣们当然不可能同意,纷纷对其劝阻,李景遂也不肯接受,李璟谦让再三,也没有能够让出去,这才勉强登基当了皇帝。
可是在他即位的时候,又别出心裁地在李昪灵前发誓,不立太子,反而把皇弟李景遂封为诸道兵马大元帅,太尉兼中书令,让他居东宫。并说等自己死后,就把皇位传给三弟李景遂,
等李景遂死了,再把皇位传给四弟李景达,使皇位在他们兄弟之间传袭。这个行为很有古人之风,李璟也为此自鸣得意,然而大臣们纷纷表示:“自夏商以来,皇位父子相承,已成不易之典,请陛下遵循古制,立皇长子为太子。”他的弟弟李景遂也表示绝不接受。谁知李璟听完很不高兴,拒绝表态。
李璟这个行为,是非常有风度的,大致可与商末孤竹国的叔齐、伯夷兄弟相类似,但那哥俩毕竟传说的成分要大一些,可信度不高,所以说李璟对于皇位的态度,在中国历史上,几乎就是独一无二的。
李璟是个谦谦君子,对自己的兄弟十分友善,对从前的政敌也从不歧视,在他的统治期间,南唐内部没有发生重大矛盾。而且他本人又仁慈恭俭,礼贤爱民,所以臣民们都对他十分爱戴,这个人要是活在太平年间,绝对是一个会受到万民景仰的模范帝王,可是活到五代就完全不一样了。
李昪死时,南唐的疆土东临吴越、西至湖湘、南及五岭、北拒长淮,广袤数千里,不可谓不辽阔,是当时仅次于后晋的第二大国,同时也是中国南部的第一强国。然而南唐的地理位置,正好坐镇于中国的腹心处,四面受敌。同时在当时那个社会环境下,不管是国土的大小还是国力的强弱,都属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想长久保持稳定是没有可能的。李璟对这个事情也很清楚,所以也在积极地筹划对外用兵,可就是效果非常不理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