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大周王朝】
网络小说网www.txtwl.com,最快更新《唐朝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不过在这个时候,南唐的战事又突然出现转机,这就是朱全赟在李煜的反复催促之下,终于决定率军赴援金陵,几乎就是在徐铉从大梁启程的同时,朱全赟也率军从湖口开拔,向金陵进发。
朱全赟这支大军,有十万人之多,由于开战以来,朱全赟一直率军驻守于湖口,所以整支大军毫发未伤,此时既然已经决定要回京勤王,也就不再顾忌湖口,全军倾巢而出,对外号称十五万,乘大小战船上千艘,首尾相接数十里,浩浩荡荡沿江东下,直奔金陵杀去。
然而朱全赟这次进军也是十分不顺,刚一出兵就赶上枯水季节,长江水位骤降,朱全赟军中有许多巨型战舰,因水浅而不能全速前进,以至于整支大军行动缓慢,直到十月二十日,才行至皖口(池州西,皖河入长江之口),这就给沿江防守的宋军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自开战以来,赵匡胤就对朱全赟这支大军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所以当曹彬夺取采石后,赵匡胤立即就将黄州刺史王明任命为池州至岳州江路巡检战棹都部署,目的就是要他阻止来自长江中游段的南唐援军,当然朱全赟这支大军就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朱全赟自湖口开拔之日起,王明就得到了消息,随即在皖口一带布下了防线,到朱全赟抵达那日,王明为挫其锋锐,立即命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刘遇率军猛攻。
本来刘遇这一部,不过就是宋军把截部队中的先头部队,根本不能和朱全赟的大军抗衡。朱全赟受其攻击之后,也不惊慌,因占了上风头,便命手下放出小船纵火出击。刘遇本来人少。不能力敌,一战即退,完全都合乎情理。
哪知道真是活该南唐灭国。顷刻之间风势陡然逆转,顿时将那些燃起的小船吹了回来。朱全赟军中战舰多数体积巨大,躲避不及,结结实实地与那些着火的小船撞在一起,转眼间整个唐军阵营已成一片火海。刘遇哪肯放过这样的机会,立即回师猛攻,唐军慌乱之间毫无抵抗之力,竟被杀得全军覆没,就连主帅朱全赟也投火而死。
湖口水师是南唐最大的一支部队。消息传出之后,整个金陵愁云密布,都知道已距亡国为时不远了。十一月初,徐铉回到金陵,刚进城就被李煜召入宫中,君臣两人愁颜相对,默默无语。这一天,他们究竟说了些什么,外人无法得知,但紧跟着。徐铉就再一次从金陵启程,赶往大梁,用意不言自明。就是为劝说赵匡胤退军,再去做最后一次的无益之举。
数日之后,徐铉重回大梁,被赵匡胤召至便殿相见。这一次,徐铉完全是为了乞请北宋退兵而来,所以见赵匡胤后,不敢再像上次那么张扬,而是低眉顺眼地对他说道:“上次李煜确实是因为身体不适才没有能归朝受命,绝对不是有心拒绝陛下的召唤。所以恳请陛下能够暂时撤军,以保全一方百姓的性命。”
徐铉的言辞非常恳切。赵匡胤也耐着性子跟他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出兵,以及李煜究竟犯了哪一条罪过。
两人各说各的理。谁也说不服谁,渐渐地声音越来越大。说到最后,徐铉也忘了此行的目的,声调直线提高,言辞愈发激烈,赵匡胤也实在懒得再跟他废话,当即拔剑怒声说出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不须多言,江南又有何罪?
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徐铉眼见赵匡胤凶相毕露,突然间心生恐惧,不敢再与他争辩,只得黯然退了下去。
当徐铉再次回到金陵,时间已是北宋开宝八年的十一月末了,金陵被围困已近一年,此时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已至山穷水尽之境,城破国灭只在朝夕。好在宋军主帅曹彬生性仁慈,非但不急于破城立功,反而一再遣使入城敦促李煜出降。
不过此时的李煜显然是没有半分降意,国已将亡,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三十八年前,李煜与南唐一同降临在人世,如今南唐已将不复存在,那么李煜为何又要独自承受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屈辱?于是他下定决心要以死殉国,命人积薪柴于宫中,只等城破后就举火*。
公元975年11月27日,曹彬在对李煜屡次劝降无效之下,传令宋军向金陵发起总攻。
喊杀声从城外阵阵传来,撕裂着人的心肺。与之相比,南唐的皇宫是那样的宁静,没有惊恐,更没有慌乱,教坊中的乐曲声依旧悠扬,只不过平添了一分令人为之战栗的伤感与惆怅。李煜木然呆立在华丽的宫殿之内,片刻之后,他将与这座宫殿一同化为灰烬,为他陪葬的,还有南唐三十八年的宗庙社稷。一个王朝将就此终结,什么叫虎踞龙盘?什么又是金陵王气?转眼间都将烟消云散。
终于要解脱了,喊杀声已渐渐临近,十四年的帝王生涯,江山美人,繁华荣辱,一把烈火,滚滚黑烟。李煜望着满宫的薪柴,他知道这就是他无法逃避的宿命。然而就在此时,李煜却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就连去死,也是需要勇气的。
李煜并没有选择以身殉国,因为他没有这个勇气。城破之日,李煜率文武百官肉袒出降,迎拜宋军于宫门之外。李煜最先见到的是潘美,随即跪拜请降,潘美也以礼答之。李煜又请求参拜曹彬,曹彬却差人对李煜说道:“甲胄在身,拜不敢答。”将他的请求予以拒绝。
曹彬此举很有儒将风度,用意自然是为了给李煜保留一份脸面。实际上,赵匡胤此次命曹彬挂帅南征绝对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南唐向来富庶,一旦城破国灭,军队必然会趁机大肆劫掠。
赵匡胤很清楚,在宋军所有将领中。唯一能在战后将局面控制住的,就只有曹彬一人而已。
正因如此,赵匡胤在出征之前。特地当着所有南征将领的面,赐给曹彬一把尚方宝剑。特许他享有“自副将以下,先斩后奏”的权力。
这种权力是非常大的,因为自古以来,皇帝为防止前军主将作乱,往往会赐给副将很大的权力,使他能够对主将加以制衡,很少会专任一人用事,所以当赵匡胤此话出口。南征诸将自潘美以下无不骇然变色。
不过曹彬也确实没有辜负赵匡胤的期望,为维护南唐的战后局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在宋军对金陵发起总攻前,曹彬突然宣称自己身患重病,不再理事,他是前线的最高指挥官,宋军诸将自然要过来探病,里里外外聚了一大堆,纷纷祝愿他能早日战胜病魔,重获健康。
而曹彬却躺在床上不肯起来,对诸将说道:“我这个病是心理上的疾病。并非是生理上的疾病,所以任何药物对我都没有疗效,如果你们想让我重获健康。就发誓在破城之后绝不妄杀一人,我马上就可以痊愈。
如果不肯发这个誓,那就等着给我开追悼会吧!”诸将听完只好一起焚香起誓,都保证在破城后绝不滥杀无辜,所以当金陵被攻破之后,民间几乎就没有受到什么损失。
曹彬对李煜也是十分优待,不但没有接受他的参拜,反而派出上千士兵替他把守宫门,不久又亲自找到李煜。对他温慰有加,而且还很有人情味地对他说道:“归朝后俸禄有限。而国主费用日广,所以还是应该抓紧时间。多装些财物带去,等一旦登记入册,那就一物不能再取了。”
李煜一听还有这种待遇,就更加不想寻死了,于是立即折返宫中收拾财物。曹彬的这一举动,让手下将领极为不满,纷纷对他表示,既然已经抓到活的了,怎么还能放他回宫呢?万一李煜要是在宫中自尽,又有谁能负起这个责任?曹彬回答道:“李煜素来不能决断,既然已经出降了,怎么还能自尽呢?”
诸将仍不放心,与他激烈抗辩,曹彬却始终微笑不语,反倒派出一队士兵入宫帮李煜运转财物。后来李煜果然不肯去死,还满满地装了一百多箱黄金,准备带往大梁。
第二天,曹彬又亲自选出建卒五百人,帮李煜搬运黄金。其间有一士兵负笼而倒,曹彬当场将其斩杀,其余士兵不敢怠慢,把这批黄金丝毫无损地装上了船。
其后,南唐后主李煜也率小周后及宗亲近侍登上船只,起锚发船,冒雨渡江。行至中流,李煜忍不住回望金陵,泪眼朦胧中,故国山河已成模糊一片。
李煜顿觉心如刀绞,在这感慨万千之际,他满怀伤情赋诗一首:“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愁坐细思量。”此诗吟罢,船内已是哭声一片。
南唐就这么亡了,全境十九州、三军、一百零八县、六十五万户人口尽数并入大宋版图,这对于南唐的百姓们来说,似乎并没有什么,但对于李煜而言,却标志着他将从一个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沦落为一个任人宰割的阶下囚徒,其转变不亚于是天壤之别。
开宝九年正月,李煜一行抵达大梁,大宋王朝专门为他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仪式。不过,这场仪式并非是为了欢迎李煜的到来,而是大宋王朝为庆祝消灭南方最大一个割据政权所举行的庆功典礼。
李煜作为这场盛典中必不可少的人物,身穿白衣,头戴纱帽,在万众瞩目下,步行来到明德门外,向大宋天子赵匡胤叩头请罪。
伏拜再三,赵匡胤始开金口,宣布赦免李煜的罪过,将其封为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这一串头衔虽然尊贵,但其中“违命侯”三个字,足以说明李煜的真实身份。
这里还要简单地介绍一下南唐那些大臣们的下落。江南名士韩熙载,于开宝三年因病去世,他死在南唐灭国之前,有幸躲过此劫,而且享年达到了六十九岁,可称高寿,死后还被李煜追封为宰相,算是非常幸运的一个人。
与韩熙载齐名的江南名士徐铉,刚从大梁返回金陵就遭到了灭国的厄运,紧跟着就被跟李煜一同押解回大梁。这一次,他已不再是使臣的身份,赵匡胤见到他毫不客气,立即怒斥他不该鼓动李煜负隅顽抗,似有怪罪他的意思。
不过徐铉毫无惧色,只是淡淡说道:“臣为江南大臣,今日国灭,臣当一死而已,多言无益!”本来赵匡胤对徐铉就很有好感,并不想真正去加罪于他,听完之后口风立转,感叹道:“真忠臣耳!今后事我,当如李氏。”
于是给徐铉赐座,并抚慰良久。徐铉后来在宋朝仕途很好,累官至散骑常侍,地位高贵,可惜晚年经受了一场奇耻大辱,以七十六岁的高龄还被一个女僧状告**,使他不幸成为史上最老**犯罪嫌疑人,这个案子最后审得稀里糊涂,朝廷虽然判该女僧诬告反坐,但也将徐铉贬为靖难军行军司马,等于是各打五十大板。徐铉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不久后就死在了任所。
南唐的左光政使(枢密使)陈乔,为人气节凛然,大义无亏,当金陵被围困之后,他多次向李煜表示:“无论形势怎样危急,我绝不会失去作为一个臣子的气节。”
等金陵将要被攻破时,陈乔面见李煜,慷慨陈词:“自古无不亡之国,即便是降敌也无法保住江山社稷,只能徒受其辱,请陛下准我率部出城为国战死。”李煜闻言泪流满面,紧紧拉住陈乔的手,但是却不肯同意他出城战死的请求。
金陵城破当日,陈乔再一次找到李煜,对他说道:“臣执掌枢要,却有负陛下,已无颜偷生,望陛下能趁宋军到来之前,将臣显戮。等将来中朝诘问陛下时,或可以臣为辞。”
李煜闻言再次流泪道:“气数已近,卿死何益啊!”任凭陈乔百般请求,李煜始终不肯加罪于他。陈乔最后仰天长叹道:“臣纵不死,又有何面目见士人乎!”于是走出宫门自缢而死,慷慨殉国。
南唐的中书舍人,清辉殿大学士张洎,自幼饱读诗书,精通经典,又善于辩论,才华非常出众。他仅比李煜大四岁,李煜拿他当朋友,特旨准他在宫内办事。张洎一直都与陈乔同掌机要,又同为激烈的主战派,所以赵匡胤对他非常憎恨,当张洎被押至京城后,赵匡胤当即责问他道:“汝教李煜不降,使至今日,罪当如何!”
早先金陵被围时,李煜曾多次向城外传旨召集兵马,这些书信都是出自张洎之手,赵匡胤便拿出几封被截获的书信,质问他道:“这些书信是不是出自你手,你又有何话可说?”(未完待续。)
不过在这个时候,南唐的战事又突然出现转机,这就是朱全赟在李煜的反复催促之下,终于决定率军赴援金陵,几乎就是在徐铉从大梁启程的同时,朱全赟也率军从湖口开拔,向金陵进发。
朱全赟这支大军,有十万人之多,由于开战以来,朱全赟一直率军驻守于湖口,所以整支大军毫发未伤,此时既然已经决定要回京勤王,也就不再顾忌湖口,全军倾巢而出,对外号称十五万,乘大小战船上千艘,首尾相接数十里,浩浩荡荡沿江东下,直奔金陵杀去。
然而朱全赟这次进军也是十分不顺,刚一出兵就赶上枯水季节,长江水位骤降,朱全赟军中有许多巨型战舰,因水浅而不能全速前进,以至于整支大军行动缓慢,直到十月二十日,才行至皖口(池州西,皖河入长江之口),这就给沿江防守的宋军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自开战以来,赵匡胤就对朱全赟这支大军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所以当曹彬夺取采石后,赵匡胤立即就将黄州刺史王明任命为池州至岳州江路巡检战棹都部署,目的就是要他阻止来自长江中游段的南唐援军,当然朱全赟这支大军就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朱全赟自湖口开拔之日起,王明就得到了消息,随即在皖口一带布下了防线,到朱全赟抵达那日,王明为挫其锋锐,立即命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刘遇率军猛攻。
本来刘遇这一部,不过就是宋军把截部队中的先头部队,根本不能和朱全赟的大军抗衡。朱全赟受其攻击之后,也不惊慌,因占了上风头,便命手下放出小船纵火出击。刘遇本来人少。不能力敌,一战即退,完全都合乎情理。
哪知道真是活该南唐灭国。顷刻之间风势陡然逆转,顿时将那些燃起的小船吹了回来。朱全赟军中战舰多数体积巨大,躲避不及,结结实实地与那些着火的小船撞在一起,转眼间整个唐军阵营已成一片火海。刘遇哪肯放过这样的机会,立即回师猛攻,唐军慌乱之间毫无抵抗之力,竟被杀得全军覆没,就连主帅朱全赟也投火而死。
湖口水师是南唐最大的一支部队。消息传出之后,整个金陵愁云密布,都知道已距亡国为时不远了。十一月初,徐铉回到金陵,刚进城就被李煜召入宫中,君臣两人愁颜相对,默默无语。这一天,他们究竟说了些什么,外人无法得知,但紧跟着。徐铉就再一次从金陵启程,赶往大梁,用意不言自明。就是为劝说赵匡胤退军,再去做最后一次的无益之举。
数日之后,徐铉重回大梁,被赵匡胤召至便殿相见。这一次,徐铉完全是为了乞请北宋退兵而来,所以见赵匡胤后,不敢再像上次那么张扬,而是低眉顺眼地对他说道:“上次李煜确实是因为身体不适才没有能归朝受命,绝对不是有心拒绝陛下的召唤。所以恳请陛下能够暂时撤军,以保全一方百姓的性命。”
徐铉的言辞非常恳切。赵匡胤也耐着性子跟他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出兵,以及李煜究竟犯了哪一条罪过。
两人各说各的理。谁也说不服谁,渐渐地声音越来越大。说到最后,徐铉也忘了此行的目的,声调直线提高,言辞愈发激烈,赵匡胤也实在懒得再跟他废话,当即拔剑怒声说出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不须多言,江南又有何罪?
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徐铉眼见赵匡胤凶相毕露,突然间心生恐惧,不敢再与他争辩,只得黯然退了下去。
当徐铉再次回到金陵,时间已是北宋开宝八年的十一月末了,金陵被围困已近一年,此时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已至山穷水尽之境,城破国灭只在朝夕。好在宋军主帅曹彬生性仁慈,非但不急于破城立功,反而一再遣使入城敦促李煜出降。
不过此时的李煜显然是没有半分降意,国已将亡,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三十八年前,李煜与南唐一同降临在人世,如今南唐已将不复存在,那么李煜为何又要独自承受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屈辱?于是他下定决心要以死殉国,命人积薪柴于宫中,只等城破后就举火*。
公元975年11月27日,曹彬在对李煜屡次劝降无效之下,传令宋军向金陵发起总攻。
喊杀声从城外阵阵传来,撕裂着人的心肺。与之相比,南唐的皇宫是那样的宁静,没有惊恐,更没有慌乱,教坊中的乐曲声依旧悠扬,只不过平添了一分令人为之战栗的伤感与惆怅。李煜木然呆立在华丽的宫殿之内,片刻之后,他将与这座宫殿一同化为灰烬,为他陪葬的,还有南唐三十八年的宗庙社稷。一个王朝将就此终结,什么叫虎踞龙盘?什么又是金陵王气?转眼间都将烟消云散。
终于要解脱了,喊杀声已渐渐临近,十四年的帝王生涯,江山美人,繁华荣辱,一把烈火,滚滚黑烟。李煜望着满宫的薪柴,他知道这就是他无法逃避的宿命。然而就在此时,李煜却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就连去死,也是需要勇气的。
李煜并没有选择以身殉国,因为他没有这个勇气。城破之日,李煜率文武百官肉袒出降,迎拜宋军于宫门之外。李煜最先见到的是潘美,随即跪拜请降,潘美也以礼答之。李煜又请求参拜曹彬,曹彬却差人对李煜说道:“甲胄在身,拜不敢答。”将他的请求予以拒绝。
曹彬此举很有儒将风度,用意自然是为了给李煜保留一份脸面。实际上,赵匡胤此次命曹彬挂帅南征绝对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南唐向来富庶,一旦城破国灭,军队必然会趁机大肆劫掠。
赵匡胤很清楚,在宋军所有将领中。唯一能在战后将局面控制住的,就只有曹彬一人而已。
正因如此,赵匡胤在出征之前。特地当着所有南征将领的面,赐给曹彬一把尚方宝剑。特许他享有“自副将以下,先斩后奏”的权力。
这种权力是非常大的,因为自古以来,皇帝为防止前军主将作乱,往往会赐给副将很大的权力,使他能够对主将加以制衡,很少会专任一人用事,所以当赵匡胤此话出口。南征诸将自潘美以下无不骇然变色。
不过曹彬也确实没有辜负赵匡胤的期望,为维护南唐的战后局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在宋军对金陵发起总攻前,曹彬突然宣称自己身患重病,不再理事,他是前线的最高指挥官,宋军诸将自然要过来探病,里里外外聚了一大堆,纷纷祝愿他能早日战胜病魔,重获健康。
而曹彬却躺在床上不肯起来,对诸将说道:“我这个病是心理上的疾病。并非是生理上的疾病,所以任何药物对我都没有疗效,如果你们想让我重获健康。就发誓在破城之后绝不妄杀一人,我马上就可以痊愈。
如果不肯发这个誓,那就等着给我开追悼会吧!”诸将听完只好一起焚香起誓,都保证在破城后绝不滥杀无辜,所以当金陵被攻破之后,民间几乎就没有受到什么损失。
曹彬对李煜也是十分优待,不但没有接受他的参拜,反而派出上千士兵替他把守宫门,不久又亲自找到李煜。对他温慰有加,而且还很有人情味地对他说道:“归朝后俸禄有限。而国主费用日广,所以还是应该抓紧时间。多装些财物带去,等一旦登记入册,那就一物不能再取了。”
李煜一听还有这种待遇,就更加不想寻死了,于是立即折返宫中收拾财物。曹彬的这一举动,让手下将领极为不满,纷纷对他表示,既然已经抓到活的了,怎么还能放他回宫呢?万一李煜要是在宫中自尽,又有谁能负起这个责任?曹彬回答道:“李煜素来不能决断,既然已经出降了,怎么还能自尽呢?”
诸将仍不放心,与他激烈抗辩,曹彬却始终微笑不语,反倒派出一队士兵入宫帮李煜运转财物。后来李煜果然不肯去死,还满满地装了一百多箱黄金,准备带往大梁。
第二天,曹彬又亲自选出建卒五百人,帮李煜搬运黄金。其间有一士兵负笼而倒,曹彬当场将其斩杀,其余士兵不敢怠慢,把这批黄金丝毫无损地装上了船。
其后,南唐后主李煜也率小周后及宗亲近侍登上船只,起锚发船,冒雨渡江。行至中流,李煜忍不住回望金陵,泪眼朦胧中,故国山河已成模糊一片。
李煜顿觉心如刀绞,在这感慨万千之际,他满怀伤情赋诗一首:“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愁坐细思量。”此诗吟罢,船内已是哭声一片。
南唐就这么亡了,全境十九州、三军、一百零八县、六十五万户人口尽数并入大宋版图,这对于南唐的百姓们来说,似乎并没有什么,但对于李煜而言,却标志着他将从一个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沦落为一个任人宰割的阶下囚徒,其转变不亚于是天壤之别。
开宝九年正月,李煜一行抵达大梁,大宋王朝专门为他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仪式。不过,这场仪式并非是为了欢迎李煜的到来,而是大宋王朝为庆祝消灭南方最大一个割据政权所举行的庆功典礼。
李煜作为这场盛典中必不可少的人物,身穿白衣,头戴纱帽,在万众瞩目下,步行来到明德门外,向大宋天子赵匡胤叩头请罪。
伏拜再三,赵匡胤始开金口,宣布赦免李煜的罪过,将其封为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这一串头衔虽然尊贵,但其中“违命侯”三个字,足以说明李煜的真实身份。
这里还要简单地介绍一下南唐那些大臣们的下落。江南名士韩熙载,于开宝三年因病去世,他死在南唐灭国之前,有幸躲过此劫,而且享年达到了六十九岁,可称高寿,死后还被李煜追封为宰相,算是非常幸运的一个人。
与韩熙载齐名的江南名士徐铉,刚从大梁返回金陵就遭到了灭国的厄运,紧跟着就被跟李煜一同押解回大梁。这一次,他已不再是使臣的身份,赵匡胤见到他毫不客气,立即怒斥他不该鼓动李煜负隅顽抗,似有怪罪他的意思。
不过徐铉毫无惧色,只是淡淡说道:“臣为江南大臣,今日国灭,臣当一死而已,多言无益!”本来赵匡胤对徐铉就很有好感,并不想真正去加罪于他,听完之后口风立转,感叹道:“真忠臣耳!今后事我,当如李氏。”
于是给徐铉赐座,并抚慰良久。徐铉后来在宋朝仕途很好,累官至散骑常侍,地位高贵,可惜晚年经受了一场奇耻大辱,以七十六岁的高龄还被一个女僧状告**,使他不幸成为史上最老**犯罪嫌疑人,这个案子最后审得稀里糊涂,朝廷虽然判该女僧诬告反坐,但也将徐铉贬为靖难军行军司马,等于是各打五十大板。徐铉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不久后就死在了任所。
南唐的左光政使(枢密使)陈乔,为人气节凛然,大义无亏,当金陵被围困之后,他多次向李煜表示:“无论形势怎样危急,我绝不会失去作为一个臣子的气节。”
等金陵将要被攻破时,陈乔面见李煜,慷慨陈词:“自古无不亡之国,即便是降敌也无法保住江山社稷,只能徒受其辱,请陛下准我率部出城为国战死。”李煜闻言泪流满面,紧紧拉住陈乔的手,但是却不肯同意他出城战死的请求。
金陵城破当日,陈乔再一次找到李煜,对他说道:“臣执掌枢要,却有负陛下,已无颜偷生,望陛下能趁宋军到来之前,将臣显戮。等将来中朝诘问陛下时,或可以臣为辞。”
李煜闻言再次流泪道:“气数已近,卿死何益啊!”任凭陈乔百般请求,李煜始终不肯加罪于他。陈乔最后仰天长叹道:“臣纵不死,又有何面目见士人乎!”于是走出宫门自缢而死,慷慨殉国。
南唐的中书舍人,清辉殿大学士张洎,自幼饱读诗书,精通经典,又善于辩论,才华非常出众。他仅比李煜大四岁,李煜拿他当朋友,特旨准他在宫内办事。张洎一直都与陈乔同掌机要,又同为激烈的主战派,所以赵匡胤对他非常憎恨,当张洎被押至京城后,赵匡胤当即责问他道:“汝教李煜不降,使至今日,罪当如何!”
早先金陵被围时,李煜曾多次向城外传旨召集兵马,这些书信都是出自张洎之手,赵匡胤便拿出几封被截获的书信,质问他道:“这些书信是不是出自你手,你又有何话可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