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五章:醉翁之意不在酒
网络小说网www.txtwl.com,最快更新《回到古代做皇帝》最新章节!
不用小皇帝下逐客令,这些大臣也会自动自觉告退。今日的事大起大落太快了,这一溜臣子几乎都是四十岁以上的,要是再来个什么刺激,说不得就会弄个什么心肌梗塞,然后陆承启又多了项工作——给他们赐谥号。
再说了,粉饰太平是一个合格政客必备的功课,哪怕形势再糟糕,那也是“局部地区”而已,大部分还是好的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又不干自己的事,干涉过多把自己牵连进去怎么办?
诸位大臣出了垂拱殿之后,一阵寒风吹来,众臣不禁捂了捂衣裳,一些还抱怨道:“都开春了,还是这般冷……”
“是啊,明日便是二月初二,不知道会不会回暖?”
“问一下钦天监不就知道了?”
“话说那钦天监监正陈荀这几日都不在,是不是轮休了?”
“谁知道啊……”
“我听说,是陛下交给他一件秘密的差事,他南下去了……”
“南下?为何要南下?”
“你们小些声音啊!我也是道听途说的,说是陛下也为子翤发愁了,那陈荀便进言,说是皇宫的风水,不宜子翤。陛下信了,便让陈荀布下风水大阵,扭转风水。陈荀说长安城内外皆无法器可布阵,便讨了圣旨南下,要寻那阵眼法器……”
“这般玄乎,是真是假?”
“你没见陈荀已经不在长安了吗,此事应该可信,世事不会空穴来风嘛!”
“说得也是……对了,文相公,适才为何要反对陛下征收僧侣之税?据我所知,天下寺庙庙产,已然不下十万顷,国库若是得了这项收入,也能帮补一下,不用发行那什么税劵了……”
参知政事文彦博停住了脚步,低声说道:“你们道老夫想啊,陛下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难道是‘在乎山水之间也’?”有人开起了玩笑,这时候欧阳修的大名,已经传遍了大顺内外,名气十分大。这篇《醉翁亭记》,也是文人争相诵读的经典。没办法,科举一改先前的靡靡之音,重实事而轻文藻,欧阳修又是文体革新运动的第一人。当时有个文学派别“太学体”,领袖刘几是一名太学生,最大的特长就是常玩弄古书里的生僻字词。欧阳修的古文向来是通达平易的,最反对“太学体”的文风。当欧阳修主考礼部试(省试)批阅试卷时,欧阳修看到一份试卷,开头写道:“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用字看似古奥,其实很别扭,意思无非是说,天地交合,万物产生,然后圣人就出来了。欧阳修便就着他的韵脚,风趣而又犀利地续道:“秀才剌(音同“辣”,意为乖张),试官刷!”意思是这秀才学问不行,试官不会录取!
后来欧阳修因弹劾杨太师,被杨太师记恨在心,他见朝政黑暗,也无心做官了,上奏乞骸骨,告老还乡。那时不是“陆承启”当权,杨太师巴不得他离开,便立即放行。回到家乡的欧阳修,开始了“耕读”的生活,陆承启仰慕他的大名,连续几次征辟,他都辞了,说他的心不在朝廷上了。
小皇帝都如此推崇,那还得了?于是人人开始习“欧体”,不再弄些浮夸的文风了。上有所好,下必投之,陆承启也乐见文风趋同后世,不再强调什么。小皇帝的默许,更是让欧阳修的名气大震,虽身处僻乡,亦有人慕名而来,登门求教。而一些别有用心之辈,讨教了一两番,便自诩为欧阳修的弟子。欧阳修知道后,说了一句:“贫在闹市无人知,富在深山有远亲!”来讽刺这些人。
这些趣闻轶事,最是为文人所喜,而那些小报,为了迎合文人的需求,也乐意编一些故事,至于真假就无人知道了,毕竟这时可没有诽谤罪可说的。
文彦博涉猎面很广,自然也知道《醉翁亭记》,叹了口气说道:“蒋阁臣,非是老夫反对,而是陛下在下一盘大棋啊!”
这蒋阁臣是内阁十二大臣之一蒋英,原先名不见经传,却因正直又不迂腐,被陆承启相中,一飞冲天,成了十二阁臣之一。他虽然很有执行力,但对于政事的敏感,还是比这些老油条差了好多:“愿闻其详!”
文彦博低声说道:“你们想想看,僧侣道士不用交税,却能雇佣佃户,那和僧侣道士最像的是谁?”
“文相公的意思是,陛下准备要全部都征税了?”
蒋英还没悟出点什么,一些见机快的大臣,已经“得晓天机”,差点没失声叫了出来。
“嘘,噤声,你想丢了你那乌纱帽?”
贸然道破小皇帝的计划,小皇帝还能给你好脸色看?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假公济私,寻个由头,把你调出长安了事。到时候你远离了中枢,只要小皇帝在位一天,你都回不来。这笔帐怎么算都是不划算的,长安虽然物价贵,人又多,可天子脚下,才是当官最向往的地方啊!
文彦博叹了口气道:“窥一斑而见全豹,陛下欲全民征税,已是天下皆知。你们可能不知道,单单是每月庙会,朝廷都会损失上万贯商税,而这仅仅是一次庙会而已。那些和尚,拿了庙会的摊位做买卖,又不用交税,谁能比他们还富?佛曰,人有五毒:贪、嗔、痴、慢、疑。贪得过了,报应便来了。这些个和尚天天念经,都不懂这个道理,奈之如何?”
“那为何牵连到我等?”有人不解地问道。
文彦博还没说话,后面响起一个声音道:“显而易见,如同这些和尚道士一样,有些官员,放纵自家族人行商种田,把田产、商铺都归于其名下,进行避税。虽说此乃人之常情,可朝廷的税入便大大地减少了。陛下忧心此风盛行,则官民越富,朝廷越穷。一旦朝廷发不出军饷,以大顺如今处境,如何能北抗辽国,南抵交趾?”
“可还不是有关税么……”
那人见说话的是内阁首辅徐崇光,反驳的声音都小了很多。其实在场的大臣,家中又有谁没有这样做?人人都做了,自己不做就是吃亏。以汉人贪小便宜的性子,不削尖脑袋钻空子才怪!(未完待续。)
不用小皇帝下逐客令,这些大臣也会自动自觉告退。今日的事大起大落太快了,这一溜臣子几乎都是四十岁以上的,要是再来个什么刺激,说不得就会弄个什么心肌梗塞,然后陆承启又多了项工作——给他们赐谥号。
再说了,粉饰太平是一个合格政客必备的功课,哪怕形势再糟糕,那也是“局部地区”而已,大部分还是好的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又不干自己的事,干涉过多把自己牵连进去怎么办?
诸位大臣出了垂拱殿之后,一阵寒风吹来,众臣不禁捂了捂衣裳,一些还抱怨道:“都开春了,还是这般冷……”
“是啊,明日便是二月初二,不知道会不会回暖?”
“问一下钦天监不就知道了?”
“话说那钦天监监正陈荀这几日都不在,是不是轮休了?”
“谁知道啊……”
“我听说,是陛下交给他一件秘密的差事,他南下去了……”
“南下?为何要南下?”
“你们小些声音啊!我也是道听途说的,说是陛下也为子翤发愁了,那陈荀便进言,说是皇宫的风水,不宜子翤。陛下信了,便让陈荀布下风水大阵,扭转风水。陈荀说长安城内外皆无法器可布阵,便讨了圣旨南下,要寻那阵眼法器……”
“这般玄乎,是真是假?”
“你没见陈荀已经不在长安了吗,此事应该可信,世事不会空穴来风嘛!”
“说得也是……对了,文相公,适才为何要反对陛下征收僧侣之税?据我所知,天下寺庙庙产,已然不下十万顷,国库若是得了这项收入,也能帮补一下,不用发行那什么税劵了……”
参知政事文彦博停住了脚步,低声说道:“你们道老夫想啊,陛下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难道是‘在乎山水之间也’?”有人开起了玩笑,这时候欧阳修的大名,已经传遍了大顺内外,名气十分大。这篇《醉翁亭记》,也是文人争相诵读的经典。没办法,科举一改先前的靡靡之音,重实事而轻文藻,欧阳修又是文体革新运动的第一人。当时有个文学派别“太学体”,领袖刘几是一名太学生,最大的特长就是常玩弄古书里的生僻字词。欧阳修的古文向来是通达平易的,最反对“太学体”的文风。当欧阳修主考礼部试(省试)批阅试卷时,欧阳修看到一份试卷,开头写道:“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用字看似古奥,其实很别扭,意思无非是说,天地交合,万物产生,然后圣人就出来了。欧阳修便就着他的韵脚,风趣而又犀利地续道:“秀才剌(音同“辣”,意为乖张),试官刷!”意思是这秀才学问不行,试官不会录取!
后来欧阳修因弹劾杨太师,被杨太师记恨在心,他见朝政黑暗,也无心做官了,上奏乞骸骨,告老还乡。那时不是“陆承启”当权,杨太师巴不得他离开,便立即放行。回到家乡的欧阳修,开始了“耕读”的生活,陆承启仰慕他的大名,连续几次征辟,他都辞了,说他的心不在朝廷上了。
小皇帝都如此推崇,那还得了?于是人人开始习“欧体”,不再弄些浮夸的文风了。上有所好,下必投之,陆承启也乐见文风趋同后世,不再强调什么。小皇帝的默许,更是让欧阳修的名气大震,虽身处僻乡,亦有人慕名而来,登门求教。而一些别有用心之辈,讨教了一两番,便自诩为欧阳修的弟子。欧阳修知道后,说了一句:“贫在闹市无人知,富在深山有远亲!”来讽刺这些人。
这些趣闻轶事,最是为文人所喜,而那些小报,为了迎合文人的需求,也乐意编一些故事,至于真假就无人知道了,毕竟这时可没有诽谤罪可说的。
文彦博涉猎面很广,自然也知道《醉翁亭记》,叹了口气说道:“蒋阁臣,非是老夫反对,而是陛下在下一盘大棋啊!”
这蒋阁臣是内阁十二大臣之一蒋英,原先名不见经传,却因正直又不迂腐,被陆承启相中,一飞冲天,成了十二阁臣之一。他虽然很有执行力,但对于政事的敏感,还是比这些老油条差了好多:“愿闻其详!”
文彦博低声说道:“你们想想看,僧侣道士不用交税,却能雇佣佃户,那和僧侣道士最像的是谁?”
“文相公的意思是,陛下准备要全部都征税了?”
蒋英还没悟出点什么,一些见机快的大臣,已经“得晓天机”,差点没失声叫了出来。
“嘘,噤声,你想丢了你那乌纱帽?”
贸然道破小皇帝的计划,小皇帝还能给你好脸色看?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假公济私,寻个由头,把你调出长安了事。到时候你远离了中枢,只要小皇帝在位一天,你都回不来。这笔帐怎么算都是不划算的,长安虽然物价贵,人又多,可天子脚下,才是当官最向往的地方啊!
文彦博叹了口气道:“窥一斑而见全豹,陛下欲全民征税,已是天下皆知。你们可能不知道,单单是每月庙会,朝廷都会损失上万贯商税,而这仅仅是一次庙会而已。那些和尚,拿了庙会的摊位做买卖,又不用交税,谁能比他们还富?佛曰,人有五毒:贪、嗔、痴、慢、疑。贪得过了,报应便来了。这些个和尚天天念经,都不懂这个道理,奈之如何?”
“那为何牵连到我等?”有人不解地问道。
文彦博还没说话,后面响起一个声音道:“显而易见,如同这些和尚道士一样,有些官员,放纵自家族人行商种田,把田产、商铺都归于其名下,进行避税。虽说此乃人之常情,可朝廷的税入便大大地减少了。陛下忧心此风盛行,则官民越富,朝廷越穷。一旦朝廷发不出军饷,以大顺如今处境,如何能北抗辽国,南抵交趾?”
“可还不是有关税么……”
那人见说话的是内阁首辅徐崇光,反驳的声音都小了很多。其实在场的大臣,家中又有谁没有这样做?人人都做了,自己不做就是吃亏。以汉人贪小便宜的性子,不削尖脑袋钻空子才怪!(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