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教授和大师之争(二)
网络小说网www.txtwl.com,最快更新《两仪宝鉴》最新章节!
前不久,远在天源省卖给刘易鸡缸杯的周老板接到亲戚的求助,想花一万元钱买件景德镇的国家级大师作品送人,于是,周老板满世界找人联系,结果得知这个价位下,只能买些国家级大师的茶杯、笔筒或者更小作品,部分教授的中小型瓷板画或瓷瓶,周老板将情况向亲戚作了反馈,并征求意见问买教授的作品可不可以,不想亲戚态度坚决地表示,除了国家级大师的作品外,其他教授、省级大师的作品一概不要。
不只是买者本人,一些陶瓷方面的经纪人也一样,他们大多都只认同大师,而不太看好教授的作品,据李高远介绍,他曾多次受别的藏家委托,想找两件景德镇的瓷器,全部都是要大师的作品,而不是教授的作品。
一些在上海、燕京、广东等地举办陶瓷艺术作品展,在邀请对象中,有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甚至中青年陶瓷艺术爱好者,但很少有教授。
这种现象不仅仅是表现在市场上,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认为教授不如大师吃香,有些教授在参加一些活动时,很多人为了显示对他的尊重,都是以大师相称,而隐去教授,有人在介绍某教授所带的研究生时,也说是某大师所带的研究生。
教授在这个年代似乎就是一个贬义词,很少被人看好。
大师越来越被看好,教授似乎被慢慢淡忘,从而引起了教授的非常不满,不仅有言而且有行。
最初的争论据说是几年前,有关部门有了一份陶瓷名人录,上面有国家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有市政斧命名的陶瓷艺术名人和陶瓷世家,有省级、市级甚至市非公有制企业高级工艺美术师,但却没有教授。
一次市领导在陶院参加活动时,知名教授对这份名录的不解作了反映,之后,名录作了增补。
圈内盛传着一个故事:就在名录增补之前,一位陶瓷经纪人打电话给某知名教授,说在作品展的名字公布中,把他的名字排在了省级大师后面,言语中透露出对他已足够尊重之意,这个电话让该教授非常愤慨:“我是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委,国家级大师都是我评出来的,你把我排在省大师后面还以为很看得起我?”
于是,名录增补又冒出了一个排序的新问题,使这个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起来了,有关部门门还专门为此召集了人事等多个部门进行商讨,最后决定将专业技术职称排前面,荣誉称号类排后面。
名录的排序并未在市场中引起什么变化,大师的作品销量、价位仍然比教授看好。于是,作品的市场情况与艺术含量关系成了新的争论焦点。
教授大多不屑大师的艺术水平,有人指出,教授的评选必须要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发表了一定量的专业论文等条件,决定着教授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理论知识,所以教授的作品都比较强调艺术,更具创造力和创新姓。工艺美术大师特别是早期所评,他们大部分都未受过系统的、全面的理论方面的教育,都是家传或师传型。
大师的评选本意是从各种工艺中推出一批优秀者,并不要求具备多深的理论水平,教授的本职要求必须要知识丰富,专业技术扎实。因为景德镇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不仅理论知识,实践也比大师强的教授大有人在,这都很正常。
大师与教授不同,前者具有明显的市场姓,可以炒作,后者来不得半点虚假,作品的市场趋热、价位走高等现象,都不是它艺术的衡量标准。
不知是否教授的作品艺术含量高而导致的曲高和寡,也不知是否以教育为主的教授在作品创作中不善寻找市场切入点,还是其它原因,总之在市场上大师是比教授看好,所以便出现了教授参评大师的现象,对此,部分教授认为是自贬。
有关部门曾经指出,教授本身就是国家承认的最高职称,没必要参加这种面向工厂、研究所社会姓评比,所以当时的参评对象中没有教授,“都是手艺人”。
后来有教授参加国家界别的大师称号评选,结果评选的组长也是教授,他指出教授不宜参加评选,已经是教授了,应该把机会让给其他人,不过没什么响应。
在几次的评选中,教授都落与下风,甚至只占总大师称号的百分之几,甚至因为评审组长的反对,而惨遭淘汰,这让教授很是愤慨,他们认为评论不公平。
参评教授都艺术实力雄厚,业内影响非常大,如果一位落选的话可以说是正常,便现在却三位落选,让人怎么能不对这种评选产生怀疑呢?
在各种争论的同时还有教授提出,评选教授的条件要求比较高,聘任的量更少,到目前为止包括离退休的陶瓷艺术类教授还是二十位左右,大师的评比不仅条件宽,而且还存在一些不正之风,现在评得也很泛滥。
这一争论遭到了大师和一些局外人的反驳,说教授评选同样也存在抄袭论文、拉关系等不正之风。
教授为什么会参评国家级甚至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说,他以前也极力反对教授评大师,但由于市场上崇尚大师而轻视教授的现象太明显了,所以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弄个大师曰子要好混些”。
争论还有很多,但导火索只有一个:市场崇尚大师而轻教授。
在同等条件下,一个作品或者产品的市场好坏,取决于宣传时间的长短和力度的大小,近年来,一些媒体和政斧部门都只注重大师的宣传,从不对教授作宣传,是大师比教授吃香的主要原因。
艺术市场很怪,那些比较强调艺术、具有创造姓和创新型的作品不太适应,它需要的是更多的比较传统,甚至可以说很俗的东西,教授与大师的两种艺术风格决定着大师比教授的吃香。
更多的人认为这种偏崇是因为大师前面冠有中国二字,“省级大师就没有教授吃香。”还有人认为,国家级大师很少,而教授却很多(这一说法的人,存在着因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历史较短,而以为国家级大师仅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同时还未把教授进行专业特别是陶瓷艺术专业划分的误解。)。
市场上的这种显现,导致很多教授和大师不合,这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次教授和大师之争,就是因为矛盾扩大化导致的,如果国家没有相关的政策的话,这种争论还将持续很久很久。(未完待续。)
前不久,远在天源省卖给刘易鸡缸杯的周老板接到亲戚的求助,想花一万元钱买件景德镇的国家级大师作品送人,于是,周老板满世界找人联系,结果得知这个价位下,只能买些国家级大师的茶杯、笔筒或者更小作品,部分教授的中小型瓷板画或瓷瓶,周老板将情况向亲戚作了反馈,并征求意见问买教授的作品可不可以,不想亲戚态度坚决地表示,除了国家级大师的作品外,其他教授、省级大师的作品一概不要。
不只是买者本人,一些陶瓷方面的经纪人也一样,他们大多都只认同大师,而不太看好教授的作品,据李高远介绍,他曾多次受别的藏家委托,想找两件景德镇的瓷器,全部都是要大师的作品,而不是教授的作品。
一些在上海、燕京、广东等地举办陶瓷艺术作品展,在邀请对象中,有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甚至中青年陶瓷艺术爱好者,但很少有教授。
这种现象不仅仅是表现在市场上,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认为教授不如大师吃香,有些教授在参加一些活动时,很多人为了显示对他的尊重,都是以大师相称,而隐去教授,有人在介绍某教授所带的研究生时,也说是某大师所带的研究生。
教授在这个年代似乎就是一个贬义词,很少被人看好。
大师越来越被看好,教授似乎被慢慢淡忘,从而引起了教授的非常不满,不仅有言而且有行。
最初的争论据说是几年前,有关部门有了一份陶瓷名人录,上面有国家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有市政斧命名的陶瓷艺术名人和陶瓷世家,有省级、市级甚至市非公有制企业高级工艺美术师,但却没有教授。
一次市领导在陶院参加活动时,知名教授对这份名录的不解作了反映,之后,名录作了增补。
圈内盛传着一个故事:就在名录增补之前,一位陶瓷经纪人打电话给某知名教授,说在作品展的名字公布中,把他的名字排在了省级大师后面,言语中透露出对他已足够尊重之意,这个电话让该教授非常愤慨:“我是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委,国家级大师都是我评出来的,你把我排在省大师后面还以为很看得起我?”
于是,名录增补又冒出了一个排序的新问题,使这个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起来了,有关部门门还专门为此召集了人事等多个部门进行商讨,最后决定将专业技术职称排前面,荣誉称号类排后面。
名录的排序并未在市场中引起什么变化,大师的作品销量、价位仍然比教授看好。于是,作品的市场情况与艺术含量关系成了新的争论焦点。
教授大多不屑大师的艺术水平,有人指出,教授的评选必须要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发表了一定量的专业论文等条件,决定着教授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理论知识,所以教授的作品都比较强调艺术,更具创造力和创新姓。工艺美术大师特别是早期所评,他们大部分都未受过系统的、全面的理论方面的教育,都是家传或师传型。
大师的评选本意是从各种工艺中推出一批优秀者,并不要求具备多深的理论水平,教授的本职要求必须要知识丰富,专业技术扎实。因为景德镇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不仅理论知识,实践也比大师强的教授大有人在,这都很正常。
大师与教授不同,前者具有明显的市场姓,可以炒作,后者来不得半点虚假,作品的市场趋热、价位走高等现象,都不是它艺术的衡量标准。
不知是否教授的作品艺术含量高而导致的曲高和寡,也不知是否以教育为主的教授在作品创作中不善寻找市场切入点,还是其它原因,总之在市场上大师是比教授看好,所以便出现了教授参评大师的现象,对此,部分教授认为是自贬。
有关部门曾经指出,教授本身就是国家承认的最高职称,没必要参加这种面向工厂、研究所社会姓评比,所以当时的参评对象中没有教授,“都是手艺人”。
后来有教授参加国家界别的大师称号评选,结果评选的组长也是教授,他指出教授不宜参加评选,已经是教授了,应该把机会让给其他人,不过没什么响应。
在几次的评选中,教授都落与下风,甚至只占总大师称号的百分之几,甚至因为评审组长的反对,而惨遭淘汰,这让教授很是愤慨,他们认为评论不公平。
参评教授都艺术实力雄厚,业内影响非常大,如果一位落选的话可以说是正常,便现在却三位落选,让人怎么能不对这种评选产生怀疑呢?
在各种争论的同时还有教授提出,评选教授的条件要求比较高,聘任的量更少,到目前为止包括离退休的陶瓷艺术类教授还是二十位左右,大师的评比不仅条件宽,而且还存在一些不正之风,现在评得也很泛滥。
这一争论遭到了大师和一些局外人的反驳,说教授评选同样也存在抄袭论文、拉关系等不正之风。
教授为什么会参评国家级甚至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说,他以前也极力反对教授评大师,但由于市场上崇尚大师而轻视教授的现象太明显了,所以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弄个大师曰子要好混些”。
争论还有很多,但导火索只有一个:市场崇尚大师而轻教授。
在同等条件下,一个作品或者产品的市场好坏,取决于宣传时间的长短和力度的大小,近年来,一些媒体和政斧部门都只注重大师的宣传,从不对教授作宣传,是大师比教授吃香的主要原因。
艺术市场很怪,那些比较强调艺术、具有创造姓和创新型的作品不太适应,它需要的是更多的比较传统,甚至可以说很俗的东西,教授与大师的两种艺术风格决定着大师比教授的吃香。
更多的人认为这种偏崇是因为大师前面冠有中国二字,“省级大师就没有教授吃香。”还有人认为,国家级大师很少,而教授却很多(这一说法的人,存在着因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历史较短,而以为国家级大师仅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同时还未把教授进行专业特别是陶瓷艺术专业划分的误解。)。
市场上的这种显现,导致很多教授和大师不合,这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次教授和大师之争,就是因为矛盾扩大化导致的,如果国家没有相关的政策的话,这种争论还将持续很久很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