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 纳为属国
网络小说网www.txtwl.com,最快更新《穿越之盛世独宠》最新章节!
商人掌权并不是坏事,江南许多诗书人家本就是‘商而优则仕’,当年隋唐开科举,让寒门有了晋升公卿官宦的通道,现在还多了个吏考,根基浅薄的商人想做公务员并不难。而且因为最大的商人是朝廷产业,不但对内掌握了国库盈亏,修典保护民商,对外更是以国家垄断的形式去控制属国、争夺国际市场,几无敌手。
从大虞目前的人口数量来看,虽然已有了突破性的增长,但远未达到需要殖民海外才能缓解生存压力的地步,所以肯定不会有西方诸国那种强烈的扩张欲望。因此,顾辞从一开始就有目的地以自身的权势地位去做一个官方商人,并将皇室、重臣和朝廷尽量绑到这辆马车上。更重要的是,她身边的帝国精英们,不但对此乐见其成,更有不遗余力支持她大步往前走的一群智囊团。这只能说明大虞的高层人士已经有不少人看出商业发展的趋势,并且这片土地上也足以产生新商业模式所需的充足人力、物力和知识储备,她不过是恰逢其会,身份合适,提出的想法足够成熟,少走许多弯路,缩短了这个过程。
商业体系逐渐完备,商人地位随之提高,也是水到渠成。有了资本的人就要改变自己的地位,不然干嘛暴发户买油画装品位,或是花钱当个什么协什么官。科举为何出现,自然是因为皇权需要别的力量来对抗掌握大部分资源的氏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人人耳熟能详,敢于实践的人代代皆有。
但对于一个以土立国的大陆农业国来说,在凭借土地资源而形成的原有利益集团之外,现在又出现了掌握大量资本的商业利益集团,情况会更加复杂。所有通过海军控制的飞地,日后肯定如三佛齐一样,以经济控制大于军事控制的模式,成为大虞的属国,即便是安南、骠国这样已并入国土,采用城县制的地区,如果不是因为布政使的外戚身份,恐怕朝廷还是抱着‘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态度,对待这些新子民。
中华传统就是官绅掌握土地,因隐田、免税等措施,大量土地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之手,土地的产出要求稳定和封闭,人员或商品的流动很容易影响粮产的数量和价值。虽然大虞对此已经开始采取措施,遏制土地兼并的速度和趋势,但随着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所需要各种原始积累,会破坏这种依土地而建立的单纯关系,甚至让土地本身和土地上的人一样,变成可买卖可流通的一个环节。不同立足原则会导致两个利益集团之间产生直接冲突,而且,倘若资本集团对外扩张停顿或失败,又会反过来加剧国内的土地兼并,这缘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因对土地有强烈需求,而形成的安全感,就跟股市崩盘,资金涌入楼市,或‘有钱存银行,不如去买房’一样。届时定会暴露出更多潜在问题和矛盾,必然让许多保守人士惊呼‘动摇国本’,重提‘重商灭礼’的论调。
背书时都知道‘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但身为当事人,顾辞不晓得什么程度才是‘变’的节点,会发生什么冲突,结果是前进还是倒退,即使目前没遇上,她的儿子或孙子也会遇到。所以她想的是通过东瀛战国时代的分封体制来说明,地是有限的,只能在技术和商业上下功夫,提高产量和资金量,可不能有禁商锁国的愚蠢想法。
社会变迁从来都是金字塔换塔尖,最底层的人只能在这个塔尖更替过程中顺势而为,才能实现阶级上的飞跃,除此之外,教育不会改变这一点,法治也不会,技术更不会。那身为塔尖里的人,顾辞不希望成为被替换掉的那个,幸亏她的夫君是个锐意进取勇于接受新事物的人,选的时机、措施和执行人都很给力。报纸成了最初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去给自给自足的官绅百姓们普及何为‘国’、何为‘民’,何为‘商’,当小农经济遇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时,有了统一的认知,再去选择、、评判、消化、吸收,远比被打破重构,更安全稳妥。当然,对于热爱土地的国人来说,直接告诉他们,海外有许多无主之地,用不着为眼下这点争得死去活来,或许效果会更好?
***********************
反过来看东瀛,他们为什么热衷于下克上,因为幕府的分封是为了封锁阶级,确定‘天皇—将军—大名—武士—农民—匠人—商人’的划分,辅以神道教和佛教的约束,一个认为天皇是神的后代,确定人神之分,一个用‘轮回说’劝各阶级各守其道。但平家打破了这个传统,商人可以成为家臣,农民拿起刀可以成为武士,武士可以振臂一呼,推翻大名上位,做将军又有何难?
任何文化和政体都是在经济基础上构建而成,多山少地的狭小岛国,只有三块较大的平原——近畿、关东和浓尾。不论是看起来不食人间烟火的天皇,讲究血统尊贵的贵族,还是闲时耕田战时保地的草根武士阶层,他们的经济来源只有土地。位于狭长国土中间位置的政权很难有足够的控制力全面掌握国土,近畿地区也养不活一支专属于天皇的军队,去讨伐东西两边不安分的地主,所以,发展神道教维护皇权的威信,采用分封制去控制近畿之外的田地,是唯一选择。
分封带来了庄园制经济,在没有足够技术发展铜、银、金等货币时,米布就是这个岛国的货币。当定朝钱币流入东瀛成为通货时,给完全依赖土地产出为生的御家人带来了灭顶之灾,本来十斗粮食足以换取一匹表现武士身份的马,现在铜币先过一道手,十斗米换来的钱在某些时候只能买个马屁股。再加上诸子均分的‘分割相续’,造成类似‘推恩令’的结果,每个人能得到的土地越来越少。没地就没钱,没钱只能借,借了高利贷还不起,只能卖地,地都没了,自然更没钱——这是土地兼并永远不变的恶性循环。
有武力值的人自身HP不足,当然要从别处抢血瓶和绷带。上杉家的横空出世,不是因为他们比源平两家拥有更多资源,而是顺应时代,在制度上小小变革了一下——嫡长子继承家业,其他儿子出去抢新地盘。有了新的土地分配方式,意味着攻占下来的土地会重新分封,相比较于单纯依靠近畿和关东平原旧势力晋身的源平两家,上杉家显然更得人心,所以才能暗中收买,或说劝降平氏阵营各势力,在平氏即将享受胜利果实、精神松懈之际,成功地一击必杀,取而代之。
嫡长子继承制虽然能实现聚拢家族资源不再细分,但基于分散的土地而形成的经济基础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获得幕府分封的守护和守护代,自然也凝聚自己家族之力,成为大名。每个大名想必都很支持没有继承权的其他儿子和兄弟们去开疆扩土,开始新一轮的对外战争和兼并。
***********************
对大虞来说,东瀛这种距离较远、来往时间长的小地方,比之三佛齐的航道要冲地位低许多,仅比琉球这等体量的小串岛重要一点,不值得花费太多精力。把它作为一个获取金银的商业属国足矣,使臣可以让商人们兼任,只要控制了对马岛,连上岸驻军都不必。
他们内战打得越久越激烈,越要依靠大虞的海贸,给大虞输入金银,所以枢密院在皇帝和太子的建言下,很快制定了‘扶三港,占隐崎,控出云’的战略——重点扶持信田,能拿下甲斐金矿最好,维持岛津实和长宗部的现状,打击隐岐走私的海盗,将其收编,重点保护出云的银矿,在出云选择一位大名合作。当然如果虎义头脑足够好,能搞定加贺一向宗,在能登开港,也是个不错的合作对象。
至于僧兵的存在让寺院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大名,这点让枢密院比较踌躇。越是乱世则越需要‘正统’思想来禁锢等级关系,这是新上位者防止下克上的工具。但东瀛的佛宗往往依赖于庄田的产出和信众的供奉,对贸易并无需求,甚至反对开国互贸,因为信众一旦离开本地,就会给别家寺院献财了!这样的阻力,大虞选择合作伙伴时多了一个条件——敢于灭佛再立。
还有一个出乎意料之外的收获就是东瀛佣兵。许多武士因战乱失去家主,不愿‘折节投敌’而变成浪人。在大虞没来之前,他们大多成为海盗,在对马岛、伊岐岛、隐岐岛游荡走私。大虞来了之后,他们非常愿意受雇为‘上国之兵’,武艺不错又听话,善水战,不畏死,刚好可以收编补充到安东军中,接受系统训练和语言学习,日后随着安东军出洋征战,成为雇佣军主力,与汉人无异。待他们回归本土,也将成为治理东瀛的最好人选。
这样四面开花的结果,除了会让东瀛不易平定,也能让大虞仔细选择一个盟友进行合作,等此人真的成了‘天下人’,产生一个稳定的政权之后,只要在其试图自立,或别的国家前来染指时,从高丽和琉球两地加以施压,完全能让这根墙头草安分地为大虞守好海上第一道门户。
唔,这就是我们的东海第一岛链!
商人掌权并不是坏事,江南许多诗书人家本就是‘商而优则仕’,当年隋唐开科举,让寒门有了晋升公卿官宦的通道,现在还多了个吏考,根基浅薄的商人想做公务员并不难。而且因为最大的商人是朝廷产业,不但对内掌握了国库盈亏,修典保护民商,对外更是以国家垄断的形式去控制属国、争夺国际市场,几无敌手。
从大虞目前的人口数量来看,虽然已有了突破性的增长,但远未达到需要殖民海外才能缓解生存压力的地步,所以肯定不会有西方诸国那种强烈的扩张欲望。因此,顾辞从一开始就有目的地以自身的权势地位去做一个官方商人,并将皇室、重臣和朝廷尽量绑到这辆马车上。更重要的是,她身边的帝国精英们,不但对此乐见其成,更有不遗余力支持她大步往前走的一群智囊团。这只能说明大虞的高层人士已经有不少人看出商业发展的趋势,并且这片土地上也足以产生新商业模式所需的充足人力、物力和知识储备,她不过是恰逢其会,身份合适,提出的想法足够成熟,少走许多弯路,缩短了这个过程。
商业体系逐渐完备,商人地位随之提高,也是水到渠成。有了资本的人就要改变自己的地位,不然干嘛暴发户买油画装品位,或是花钱当个什么协什么官。科举为何出现,自然是因为皇权需要别的力量来对抗掌握大部分资源的氏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人人耳熟能详,敢于实践的人代代皆有。
但对于一个以土立国的大陆农业国来说,在凭借土地资源而形成的原有利益集团之外,现在又出现了掌握大量资本的商业利益集团,情况会更加复杂。所有通过海军控制的飞地,日后肯定如三佛齐一样,以经济控制大于军事控制的模式,成为大虞的属国,即便是安南、骠国这样已并入国土,采用城县制的地区,如果不是因为布政使的外戚身份,恐怕朝廷还是抱着‘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态度,对待这些新子民。
中华传统就是官绅掌握土地,因隐田、免税等措施,大量土地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之手,土地的产出要求稳定和封闭,人员或商品的流动很容易影响粮产的数量和价值。虽然大虞对此已经开始采取措施,遏制土地兼并的速度和趋势,但随着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所需要各种原始积累,会破坏这种依土地而建立的单纯关系,甚至让土地本身和土地上的人一样,变成可买卖可流通的一个环节。不同立足原则会导致两个利益集团之间产生直接冲突,而且,倘若资本集团对外扩张停顿或失败,又会反过来加剧国内的土地兼并,这缘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因对土地有强烈需求,而形成的安全感,就跟股市崩盘,资金涌入楼市,或‘有钱存银行,不如去买房’一样。届时定会暴露出更多潜在问题和矛盾,必然让许多保守人士惊呼‘动摇国本’,重提‘重商灭礼’的论调。
背书时都知道‘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但身为当事人,顾辞不晓得什么程度才是‘变’的节点,会发生什么冲突,结果是前进还是倒退,即使目前没遇上,她的儿子或孙子也会遇到。所以她想的是通过东瀛战国时代的分封体制来说明,地是有限的,只能在技术和商业上下功夫,提高产量和资金量,可不能有禁商锁国的愚蠢想法。
社会变迁从来都是金字塔换塔尖,最底层的人只能在这个塔尖更替过程中顺势而为,才能实现阶级上的飞跃,除此之外,教育不会改变这一点,法治也不会,技术更不会。那身为塔尖里的人,顾辞不希望成为被替换掉的那个,幸亏她的夫君是个锐意进取勇于接受新事物的人,选的时机、措施和执行人都很给力。报纸成了最初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去给自给自足的官绅百姓们普及何为‘国’、何为‘民’,何为‘商’,当小农经济遇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时,有了统一的认知,再去选择、、评判、消化、吸收,远比被打破重构,更安全稳妥。当然,对于热爱土地的国人来说,直接告诉他们,海外有许多无主之地,用不着为眼下这点争得死去活来,或许效果会更好?
***********************
反过来看东瀛,他们为什么热衷于下克上,因为幕府的分封是为了封锁阶级,确定‘天皇—将军—大名—武士—农民—匠人—商人’的划分,辅以神道教和佛教的约束,一个认为天皇是神的后代,确定人神之分,一个用‘轮回说’劝各阶级各守其道。但平家打破了这个传统,商人可以成为家臣,农民拿起刀可以成为武士,武士可以振臂一呼,推翻大名上位,做将军又有何难?
任何文化和政体都是在经济基础上构建而成,多山少地的狭小岛国,只有三块较大的平原——近畿、关东和浓尾。不论是看起来不食人间烟火的天皇,讲究血统尊贵的贵族,还是闲时耕田战时保地的草根武士阶层,他们的经济来源只有土地。位于狭长国土中间位置的政权很难有足够的控制力全面掌握国土,近畿地区也养不活一支专属于天皇的军队,去讨伐东西两边不安分的地主,所以,发展神道教维护皇权的威信,采用分封制去控制近畿之外的田地,是唯一选择。
分封带来了庄园制经济,在没有足够技术发展铜、银、金等货币时,米布就是这个岛国的货币。当定朝钱币流入东瀛成为通货时,给完全依赖土地产出为生的御家人带来了灭顶之灾,本来十斗粮食足以换取一匹表现武士身份的马,现在铜币先过一道手,十斗米换来的钱在某些时候只能买个马屁股。再加上诸子均分的‘分割相续’,造成类似‘推恩令’的结果,每个人能得到的土地越来越少。没地就没钱,没钱只能借,借了高利贷还不起,只能卖地,地都没了,自然更没钱——这是土地兼并永远不变的恶性循环。
有武力值的人自身HP不足,当然要从别处抢血瓶和绷带。上杉家的横空出世,不是因为他们比源平两家拥有更多资源,而是顺应时代,在制度上小小变革了一下——嫡长子继承家业,其他儿子出去抢新地盘。有了新的土地分配方式,意味着攻占下来的土地会重新分封,相比较于单纯依靠近畿和关东平原旧势力晋身的源平两家,上杉家显然更得人心,所以才能暗中收买,或说劝降平氏阵营各势力,在平氏即将享受胜利果实、精神松懈之际,成功地一击必杀,取而代之。
嫡长子继承制虽然能实现聚拢家族资源不再细分,但基于分散的土地而形成的经济基础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获得幕府分封的守护和守护代,自然也凝聚自己家族之力,成为大名。每个大名想必都很支持没有继承权的其他儿子和兄弟们去开疆扩土,开始新一轮的对外战争和兼并。
***********************
对大虞来说,东瀛这种距离较远、来往时间长的小地方,比之三佛齐的航道要冲地位低许多,仅比琉球这等体量的小串岛重要一点,不值得花费太多精力。把它作为一个获取金银的商业属国足矣,使臣可以让商人们兼任,只要控制了对马岛,连上岸驻军都不必。
他们内战打得越久越激烈,越要依靠大虞的海贸,给大虞输入金银,所以枢密院在皇帝和太子的建言下,很快制定了‘扶三港,占隐崎,控出云’的战略——重点扶持信田,能拿下甲斐金矿最好,维持岛津实和长宗部的现状,打击隐岐走私的海盗,将其收编,重点保护出云的银矿,在出云选择一位大名合作。当然如果虎义头脑足够好,能搞定加贺一向宗,在能登开港,也是个不错的合作对象。
至于僧兵的存在让寺院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大名,这点让枢密院比较踌躇。越是乱世则越需要‘正统’思想来禁锢等级关系,这是新上位者防止下克上的工具。但东瀛的佛宗往往依赖于庄田的产出和信众的供奉,对贸易并无需求,甚至反对开国互贸,因为信众一旦离开本地,就会给别家寺院献财了!这样的阻力,大虞选择合作伙伴时多了一个条件——敢于灭佛再立。
还有一个出乎意料之外的收获就是东瀛佣兵。许多武士因战乱失去家主,不愿‘折节投敌’而变成浪人。在大虞没来之前,他们大多成为海盗,在对马岛、伊岐岛、隐岐岛游荡走私。大虞来了之后,他们非常愿意受雇为‘上国之兵’,武艺不错又听话,善水战,不畏死,刚好可以收编补充到安东军中,接受系统训练和语言学习,日后随着安东军出洋征战,成为雇佣军主力,与汉人无异。待他们回归本土,也将成为治理东瀛的最好人选。
这样四面开花的结果,除了会让东瀛不易平定,也能让大虞仔细选择一个盟友进行合作,等此人真的成了‘天下人’,产生一个稳定的政权之后,只要在其试图自立,或别的国家前来染指时,从高丽和琉球两地加以施压,完全能让这根墙头草安分地为大虞守好海上第一道门户。
唔,这就是我们的东海第一岛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