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九章 劳动改造
网络小说网www.txtwl.com,最快更新《明末大权臣》最新章节!
第四百八十九章 劳动改造
因为难得吃上一顿好的,所以就敞开肚皮的吃,结果吃出了毛病。
老赫颜那个九岁的孙女害了病,而且非常严重,足足折腾了整整一夜。
一开始的时候,仅仅只是有些呕吐的迹象,老赫颜并没有十分的在意,以为是暴饮暴食的缘故,睡一觉应该就会好转。想不到却愈发的厉害了,先是上吐下泻,紧接着就腹痛如绞,疼的在地上打滚儿。
七岁的孙子没事,好端端的一点事情都没有,但那个九岁的孙女却突发恶疾,这显然不是饮食的缘故,而是个体差异出现的问题。腹泻引发了剧烈的腹痛,却没有其他任何症状,只是一个劲的喊疼,稍微用力触摸下腹部,就会感觉到明显的硬块儿。
老赫颜顿时就明白过来,这不是一般的腹泻,而是要命的“绞肠痧”。(其实所谓的“绞肠痧”就是急恶性腹泻的一种,会让人快速脱水。)
因为医学技术的极度落后,当时的人们并不明白“绞肠痧”的病理状况,只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和疼痛程度,认为是肠子打结了,一旦结实就会要命。
这种病痛在当时并不是很罕见,尤其是在军队当中,属于高发病,依据个人体质的强弱会产生不同的致死率。一般情况下,体魄强健者,有很大的几率能够硬扛过去,但必然需要将养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过来,若是体弱者,那就真的很难说了。
孙女才九岁,身体状况肯定无法和强壮的士兵相提并论,一个弄不好会要命的。
因为“绞肠痧”的高发病,所以从宋代开始,就研制出了一种特效药:晶石散。那是一种类似于细盐的东西,虽不敢说药到病除,却对“绞肠痧”有着极大的缓解作用。
晶石散并不是什么昂贵的药物,市井民间的普通药店中就可以买到,但是在这荒郊野外,则是不可能见到的。
老赫颜却很清楚的知道什么地方有这种药物:负责“护送”的那些士兵们肯定有,就算没有随身携带,也一定可以搞到。
晶石散、红创膏、止血粉,这是军中常备药物,几乎每一个士兵的急救包中都有着三种东西。曾经当兵多年的老赫颜很清楚的知道这一点,所以才会专门找到老独眼来求救。
“军爷是活菩萨,千万要救救娃娃儿啊,千万救一救,我给军爷磕头了,千千万万赏些洗肠粉下来……”
这东西并不昂贵,也不是很值钱,老独眼完全不吝于拿出来去救一个孩子,但他却马上就意识到了另外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
“你当过兵?”
“洗肠粉”是军中的俗称,只有当过兵的人才这么说,也只有当过兵的人才知道急救包中有这种药物。
连普通的老百姓都对旗人抱有很大的敌意,对于昔日的八旗战兵更是相当严厉,一旦发现必然会上报追查,而且肯定会“严厉处置”。
虽然极力隐瞒自己的身份,但是在老独眼儿面前,老赫颜的战兵身份还是暴露了出来。
故意隐瞒曾经当过兵的事实,这就是逃避罪责和惩罚,问题很严重啊。
老赫颜稍微呆了一下,立刻就知道隐瞒不下去了,却还在一个劲的磕头:“是,我当过兵,杀过人,两手血腥罪孽深重,但娃儿却是无罪的,千万千万救娃儿一救,千万要救哇……”
老独眼儿本应该把这个比自己的年纪大了很多的八旗战兵一脚踹倒,然后一绳子捆了送交出去追查罪责,也不知是因为心慈面软还是别的什么缘故,稍微想了一想就说道:“带我去看看。”
孙女的病情确实很严重,已经脱水了,但眼神却很灵活,在昏暗的天光亮闪闪的。
这个小女孩似乎对于形容丑陋样貌凶顽的独眼儿有着天然的恐惧心理,极力的蜷缩着身体往后挪了挪,怯怯的低声呼唤着:“阿祖,阿祖我怕……”
“下来的痢水在哪?”
所谓的痢水其实就是稀屎。
老独眼儿用手指蘸着孩子的粪便,凑到鼻前嗅了嗅,却不是粪便特有的那种恶臭,而是带着一股淡淡的鱼腥味,就好像是腐败的鱼肉在温水中浸泡过的那些味道。
这是“绞肠痧”的典型特征。
二话不说,老独眼起身就走。
老赫颜赶紧抱住他的腿脚,苦苦的哀求着:“娃儿才九岁,军爷行行好,不能见死不救啊。”
“亏你还是当过兵的!”老独眼很是恼怒的一脚把他踹开:“忘记洗肠粉是怎么用的了?”
老赫颜已经明白这个独眼军人来做什么了,顿时磕头如同鸡啄碎米:“军爷慈悲,军爷慈悲,谢谢军爷。”
洗肠粉这种药物,不能直接服用,而是需要先把煮沸了的水放温,然后撒些细盐,用温盐水送服才行。其实这仅仅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做法,人们相信温盐水会让药力更好的发散开来,虽然他们说不清楚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却习惯于遵循。
时间不大,老独眼儿去而复返,把转满了温盐水的水囊丢给了老赫颜,同时还给他留下一个小小的纸包,面无表情的说道:“你知道怎么用……”
“谢军爷,谢军爷,谢军爷全娃儿性命……”
“甭谢我,也就是因为娃儿,若是你,我真不稀罕救……”
说完这句话之后,老独眼儿就大踏步的离开了。
就好像是个叫花子捧着大金宝一样,老赫颜捧着那个小小的纸包儿,一点一点的打开了,用细细的草根将洗肠粉分出一半来,然后将另外一半仔仔细细的包裹贴身藏好:“娃儿,快吃药,只要吃了这个药,就会好起来。这药是苦的,却能救命。再苦也得忍着,千万不能吐出来哦……”
九岁的小女孩已经懂些事情了,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好像天上的星辰一样闪亮!
这洗肠粉确实苦涩难当,艰难的吞咽下去,赶紧拼命的喝水,一直把满满一水囊的温盐水喝了个干净,喝的肚皮都胀了。
不得不说这洗肠粉确实有奇效,当天上午就止住了腹泻,剧烈的腹痛再也没有出现过。
年迈体衰的老赫颜一手牵着七岁的孙子,背上还驮着九岁的孙女,继续随着移民的队伍艰难前行。
原本还想找个机会向那个不知道姓名的独眼老兵道一声谢,顺便将水囊还给他,但老赫颜却再也没有见过那个独眼老兵。
作为昔日的八旗战兵,老赫颜和老独眼的相逢,就好像是两颗流星的交错,短暂相逢之后就分离开来。老赫颜这一辈子都再也没有见到过老独眼儿,再也没有见到过。
一包洗肠粉,一个水囊,就是老独眼种下的因,至于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样子,还需要等待十二年的漫长时光才能看到……
四日之后,这支移民的队伍到达目的地,数以万计的旗人被分散到各个地方,老赫颜他们一家三口来到一处山阴河阳之地。
前期的移民已经在这一带安稳下来,来的稍晚一些的老赫颜以及六十多户旗人被安置在更加靠进西南的一处山坳,共同组成了一个二百来人口的“临时村落”。
这个村落隶属于蜀北保宁府南江县管辖,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更加靠近陕西汉中府,却有莽莽群山相隔,夹在大巴山和小巴山之间,距离县城的直线距离有一百六十多里,若是绕山路的话,天知道到底有多远。最近的村落也有四五十里的路程,因为山高水险,需要走一天一夜……
按照移民令,这里的所有田地都是“官田”,是属于官府的,分配给旗人进行耕种,需要缴纳沉重的赋税。
因为“山高皇帝远”的缘故,而且这一带本就交通不便,差不多就是与世隔绝的荒僻之地,不大可能真的指望税收。根本就不足以维持县城的行政开支和驻军费用,还需要上级官府的补贴才能维持的下去。
水渠、河坝等等最基本的基础设施早已毁于战火,除了这些刚刚搬来的旗人之外,方圆几十里范围之内,几乎不存在两条腿走路的生物,反而到处都是虎豹豺狼,野狗成群结队出没,简直就是一片蛮荒地带。
好在还有阿布卡。
虽然阿布卡本人从来都没有到过这个小小的“临时村庄”,但阿布卡的谕令却在第一天就传达到了这里:洗心革面重新开始。
没有工具,尤其是生产生活的用的铁器更是奇缺,各种必须的生活物资严重不足,但这一切都不是问题,因为阿布卡早就安排好了。
花费了整整三天的时候,到四五十里之外的另外一个稍微大点的村落去领取农具、工具和生活物资,除了镰、铡、犁等等这些必备的生产工具和农作物种子之外,还有铁锅、铲子、菜刀、筐篮等等生活用具……
除此之外,竟然还有猎弓、柴刀等物,据说这是阿布卡为他们争取来的。
阿布卡的使者说了,从小巴山以北到石坝子以南这片区域之内的土地都交给这几十户旗人耕种,不论男女老幼有一个算一个,每年必须上缴三百斤谷物,或者是二百四十斤豆,或者十六张上等皮货,或者其他的物资统统可以折算……
也就是说,这个只有二百来人口的小小村落,一年必须缴纳近六百石的粮米或者是其他的等价物资。
这六十多户二百多人,人数确实很少,但占据的地盘很大。因为这一带完全就是地广人稀的形势,有的是土地,但人口却极其稀少,单纯从土地面积上来看,这点税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土地和田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不是有多大面积的地盘就有多少田地,这一带山高水险穷乡僻壤,绝大多数地盘都是石头和荒滩,真正可供耕种的田地少的可怜。在缺少人手的情况下,生产效率不可能高的哪里去。
所以,这样的税负非常沉重,比中原地带的普通百姓要高出一大截。除此之外,从来到这里的第一天开始,他们就已经背负上了沉重的债务:那些个生产生活用具,包括最基本的口粮和每人九尺粗布四斤棉花,还有其他的所有一切,都不是白来的,而是暂时赊欠。
四年之内,必须还清楚,而且还有二厘的利息,全都记在账本子上,只要是本人还活着,就一定要还的。
不还真的不行,因为这一带的移民所需之物,各部就不是出自官府,而是出自商家。
长显堂范家联合了其他几家晋商,输出了大量的物资,为移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虽然这样做可以避免最终的清算和真正的灭顶之灾,但却是一笔绝对亏本的买卖。
所有的物资和运送费用,一起蕴含其中的损耗,全都由晋商垫付,然后由李吴山李大帅的人收取利息,四年之后只归还本钱……
对于精明的晋商而言,显然亏到家了,但却不得不这么做。
尤其是晋商龙头长显堂范家,几乎已经到了砸锅卖铁的地步,真正的吐血了。但是长显堂的当家之人范鹤年,却极力为之,因为他知道这不是赚钱或者亏钱的事儿,而是避免灭顶之灾的救命举动。
要是不这么做的话,或者是做的不能让李大帅满意,不要说是一个小小的范家,估计整个晋商团体都会被连根拔起,而这恰恰就是徽商和浙商们最乐于看到的局面。
徽商和大旗军的关系很深,浙商也乐于看笑话,他们甚至暗中出资,资助一些文人和官僚,处处给晋商找麻烦,在暗地里推波助澜,分明就是想把晋商这个老对手置于死地……
对于这些政治和经济层面上的东西,尤其那些见不得光的勾当,老赫颜他们并不知道,就算是知道也不会关心。
他们只关心自己的生活,只想着怎样才能活下去。
据其他的旗人说,虽然这里的条件很艰苦,一切都需要白手起家重新开始,但却已经很不错了。
那些从南海子出来的旗人说,这里的条件比南海子那边至少要好一百倍,能够从南海子迁徙到这里来,就算不是天堂也胜似天堂了呢。
至少,在这里,他们拥有自由,还不必担心随时都有可能降临的屠杀和报复。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里没有汉人,大家都是旗人,不必再象以前那样提心吊胆的过日子了。
半农耕半渔猎是女真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在这片几乎与世隔绝的土地上,他们完全可以象祖先那样生活下去。
因为季节的缘故,渔猎马上就成为最基本的生产方式,毕竟口粮不多,而且口粮是需要支付利息的,能节省就就尽可能的节省下来。若是能够猎到一些禽兽,不仅可以填饱肚皮,还能上缴一些宝贵的皮子,那是可以抵赋税的东西,很值钱的呢。
“我猎到了一头狼!”老赫颜的脸上满满盈盈全都是骄傲的表情:“一箭即死。”
对于老赫颜这种军伍出人的前八旗战兵而言,猎杀一头狼,尤其是在几十个猎人合作的情况猎杀一头狼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最要紧的那句“一箭即死”。
狼肉固然宝贵,但狼皮更加重要。
若是用刀,很可能会破坏狼皮的完整,而使用弓箭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下来一张完整的狼皮——在所有的皮货之中,狼皮是最值钱的。
马上进行鞣制,把狼皮仔细处理过来小心翼翼的挂在阴凉干燥处,当天晚上就吃到了一顿狼肉大餐!
把狼肉剁碎了,放进大锅里熬煮成为肉汤,然后掺杂一些粮食按照人口进行分配,以保证每个人都可以吃到。
这种集体的生活方式非常原始,但却最适合眼前的局面:在这样艰苦的环境当中,个人的力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必须抱成团,进行集体化生产和劳作,才能收获更多。
肉汤已经熬煮好了,饥饿的孩子捧着木碗眼巴巴的等着,大人们却不急于开吃,而是象约好了似的,把狼的内脏放置在一个三块石头上,然后是石头下面点起大火。
这不是为了吃烤肉,而是一种仪式,一种古来的意识。
上了年纪的旗人小心翼翼的把狼血涂抹在孩子们的脸蛋儿上,围着大火中的那三块石头又叫又跳,吟唱着古老而又原始的歌谣。
“阿布卡保佑着我们,给我们带来猎物。”
“每一头猎物都是阿布卡的恩赐。”
“阿布卡会保佑孩子们健壮,会驱散疾病,带来安昂……”
“第一口肉属于阿布卡……”
孩子们并不知道这样的意识究竟意味着什么,但他知道了阿布卡一直在保佑着他们,是阿布卡把他们从大毁灭的深渊拯救出来。在他们幼小的心目当中,阿布卡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神灵,而是一个代表着世间一切美好的具象体,是真实存在的。
“应该把村口的石头清理一下,我觉得那里可以成为良田。”老赫颜说:“赋税是按照人头缴纳的,田地越多咱们的收成就越多,只要把那片碎石滩清理出来,明年种子播下去,肯定可以收获很多……”
赋税按照人头缴纳,和田地数量无关,这无疑会极大的促进人们开垦荒地的积极性。
在大人们商量着事情的时候,老赫颜的孙女则歪着脑袋,盯着熊熊大火中的那三块石头,在她的幻想当中,那三块石头就是神灵的象征,代表着希望、温暖和所有美好。
在漫长的岁月里,以这三块石头为基础,这里会崛起一座富丽堂皇的神庙,那是曙光之神的殿堂!
第四百八十九章 劳动改造
因为难得吃上一顿好的,所以就敞开肚皮的吃,结果吃出了毛病。
老赫颜那个九岁的孙女害了病,而且非常严重,足足折腾了整整一夜。
一开始的时候,仅仅只是有些呕吐的迹象,老赫颜并没有十分的在意,以为是暴饮暴食的缘故,睡一觉应该就会好转。想不到却愈发的厉害了,先是上吐下泻,紧接着就腹痛如绞,疼的在地上打滚儿。
七岁的孙子没事,好端端的一点事情都没有,但那个九岁的孙女却突发恶疾,这显然不是饮食的缘故,而是个体差异出现的问题。腹泻引发了剧烈的腹痛,却没有其他任何症状,只是一个劲的喊疼,稍微用力触摸下腹部,就会感觉到明显的硬块儿。
老赫颜顿时就明白过来,这不是一般的腹泻,而是要命的“绞肠痧”。(其实所谓的“绞肠痧”就是急恶性腹泻的一种,会让人快速脱水。)
因为医学技术的极度落后,当时的人们并不明白“绞肠痧”的病理状况,只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和疼痛程度,认为是肠子打结了,一旦结实就会要命。
这种病痛在当时并不是很罕见,尤其是在军队当中,属于高发病,依据个人体质的强弱会产生不同的致死率。一般情况下,体魄强健者,有很大的几率能够硬扛过去,但必然需要将养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过来,若是体弱者,那就真的很难说了。
孙女才九岁,身体状况肯定无法和强壮的士兵相提并论,一个弄不好会要命的。
因为“绞肠痧”的高发病,所以从宋代开始,就研制出了一种特效药:晶石散。那是一种类似于细盐的东西,虽不敢说药到病除,却对“绞肠痧”有着极大的缓解作用。
晶石散并不是什么昂贵的药物,市井民间的普通药店中就可以买到,但是在这荒郊野外,则是不可能见到的。
老赫颜却很清楚的知道什么地方有这种药物:负责“护送”的那些士兵们肯定有,就算没有随身携带,也一定可以搞到。
晶石散、红创膏、止血粉,这是军中常备药物,几乎每一个士兵的急救包中都有着三种东西。曾经当兵多年的老赫颜很清楚的知道这一点,所以才会专门找到老独眼来求救。
“军爷是活菩萨,千万要救救娃娃儿啊,千万救一救,我给军爷磕头了,千千万万赏些洗肠粉下来……”
这东西并不昂贵,也不是很值钱,老独眼完全不吝于拿出来去救一个孩子,但他却马上就意识到了另外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
“你当过兵?”
“洗肠粉”是军中的俗称,只有当过兵的人才这么说,也只有当过兵的人才知道急救包中有这种药物。
连普通的老百姓都对旗人抱有很大的敌意,对于昔日的八旗战兵更是相当严厉,一旦发现必然会上报追查,而且肯定会“严厉处置”。
虽然极力隐瞒自己的身份,但是在老独眼儿面前,老赫颜的战兵身份还是暴露了出来。
故意隐瞒曾经当过兵的事实,这就是逃避罪责和惩罚,问题很严重啊。
老赫颜稍微呆了一下,立刻就知道隐瞒不下去了,却还在一个劲的磕头:“是,我当过兵,杀过人,两手血腥罪孽深重,但娃儿却是无罪的,千万千万救娃儿一救,千万要救哇……”
老独眼儿本应该把这个比自己的年纪大了很多的八旗战兵一脚踹倒,然后一绳子捆了送交出去追查罪责,也不知是因为心慈面软还是别的什么缘故,稍微想了一想就说道:“带我去看看。”
孙女的病情确实很严重,已经脱水了,但眼神却很灵活,在昏暗的天光亮闪闪的。
这个小女孩似乎对于形容丑陋样貌凶顽的独眼儿有着天然的恐惧心理,极力的蜷缩着身体往后挪了挪,怯怯的低声呼唤着:“阿祖,阿祖我怕……”
“下来的痢水在哪?”
所谓的痢水其实就是稀屎。
老独眼儿用手指蘸着孩子的粪便,凑到鼻前嗅了嗅,却不是粪便特有的那种恶臭,而是带着一股淡淡的鱼腥味,就好像是腐败的鱼肉在温水中浸泡过的那些味道。
这是“绞肠痧”的典型特征。
二话不说,老独眼起身就走。
老赫颜赶紧抱住他的腿脚,苦苦的哀求着:“娃儿才九岁,军爷行行好,不能见死不救啊。”
“亏你还是当过兵的!”老独眼很是恼怒的一脚把他踹开:“忘记洗肠粉是怎么用的了?”
老赫颜已经明白这个独眼军人来做什么了,顿时磕头如同鸡啄碎米:“军爷慈悲,军爷慈悲,谢谢军爷。”
洗肠粉这种药物,不能直接服用,而是需要先把煮沸了的水放温,然后撒些细盐,用温盐水送服才行。其实这仅仅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做法,人们相信温盐水会让药力更好的发散开来,虽然他们说不清楚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却习惯于遵循。
时间不大,老独眼儿去而复返,把转满了温盐水的水囊丢给了老赫颜,同时还给他留下一个小小的纸包,面无表情的说道:“你知道怎么用……”
“谢军爷,谢军爷,谢军爷全娃儿性命……”
“甭谢我,也就是因为娃儿,若是你,我真不稀罕救……”
说完这句话之后,老独眼儿就大踏步的离开了。
就好像是个叫花子捧着大金宝一样,老赫颜捧着那个小小的纸包儿,一点一点的打开了,用细细的草根将洗肠粉分出一半来,然后将另外一半仔仔细细的包裹贴身藏好:“娃儿,快吃药,只要吃了这个药,就会好起来。这药是苦的,却能救命。再苦也得忍着,千万不能吐出来哦……”
九岁的小女孩已经懂些事情了,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好像天上的星辰一样闪亮!
这洗肠粉确实苦涩难当,艰难的吞咽下去,赶紧拼命的喝水,一直把满满一水囊的温盐水喝了个干净,喝的肚皮都胀了。
不得不说这洗肠粉确实有奇效,当天上午就止住了腹泻,剧烈的腹痛再也没有出现过。
年迈体衰的老赫颜一手牵着七岁的孙子,背上还驮着九岁的孙女,继续随着移民的队伍艰难前行。
原本还想找个机会向那个不知道姓名的独眼老兵道一声谢,顺便将水囊还给他,但老赫颜却再也没有见过那个独眼老兵。
作为昔日的八旗战兵,老赫颜和老独眼的相逢,就好像是两颗流星的交错,短暂相逢之后就分离开来。老赫颜这一辈子都再也没有见到过老独眼儿,再也没有见到过。
一包洗肠粉,一个水囊,就是老独眼种下的因,至于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样子,还需要等待十二年的漫长时光才能看到……
四日之后,这支移民的队伍到达目的地,数以万计的旗人被分散到各个地方,老赫颜他们一家三口来到一处山阴河阳之地。
前期的移民已经在这一带安稳下来,来的稍晚一些的老赫颜以及六十多户旗人被安置在更加靠进西南的一处山坳,共同组成了一个二百来人口的“临时村落”。
这个村落隶属于蜀北保宁府南江县管辖,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更加靠近陕西汉中府,却有莽莽群山相隔,夹在大巴山和小巴山之间,距离县城的直线距离有一百六十多里,若是绕山路的话,天知道到底有多远。最近的村落也有四五十里的路程,因为山高水险,需要走一天一夜……
按照移民令,这里的所有田地都是“官田”,是属于官府的,分配给旗人进行耕种,需要缴纳沉重的赋税。
因为“山高皇帝远”的缘故,而且这一带本就交通不便,差不多就是与世隔绝的荒僻之地,不大可能真的指望税收。根本就不足以维持县城的行政开支和驻军费用,还需要上级官府的补贴才能维持的下去。
水渠、河坝等等最基本的基础设施早已毁于战火,除了这些刚刚搬来的旗人之外,方圆几十里范围之内,几乎不存在两条腿走路的生物,反而到处都是虎豹豺狼,野狗成群结队出没,简直就是一片蛮荒地带。
好在还有阿布卡。
虽然阿布卡本人从来都没有到过这个小小的“临时村庄”,但阿布卡的谕令却在第一天就传达到了这里:洗心革面重新开始。
没有工具,尤其是生产生活的用的铁器更是奇缺,各种必须的生活物资严重不足,但这一切都不是问题,因为阿布卡早就安排好了。
花费了整整三天的时候,到四五十里之外的另外一个稍微大点的村落去领取农具、工具和生活物资,除了镰、铡、犁等等这些必备的生产工具和农作物种子之外,还有铁锅、铲子、菜刀、筐篮等等生活用具……
除此之外,竟然还有猎弓、柴刀等物,据说这是阿布卡为他们争取来的。
阿布卡的使者说了,从小巴山以北到石坝子以南这片区域之内的土地都交给这几十户旗人耕种,不论男女老幼有一个算一个,每年必须上缴三百斤谷物,或者是二百四十斤豆,或者十六张上等皮货,或者其他的物资统统可以折算……
也就是说,这个只有二百来人口的小小村落,一年必须缴纳近六百石的粮米或者是其他的等价物资。
这六十多户二百多人,人数确实很少,但占据的地盘很大。因为这一带完全就是地广人稀的形势,有的是土地,但人口却极其稀少,单纯从土地面积上来看,这点税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土地和田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不是有多大面积的地盘就有多少田地,这一带山高水险穷乡僻壤,绝大多数地盘都是石头和荒滩,真正可供耕种的田地少的可怜。在缺少人手的情况下,生产效率不可能高的哪里去。
所以,这样的税负非常沉重,比中原地带的普通百姓要高出一大截。除此之外,从来到这里的第一天开始,他们就已经背负上了沉重的债务:那些个生产生活用具,包括最基本的口粮和每人九尺粗布四斤棉花,还有其他的所有一切,都不是白来的,而是暂时赊欠。
四年之内,必须还清楚,而且还有二厘的利息,全都记在账本子上,只要是本人还活着,就一定要还的。
不还真的不行,因为这一带的移民所需之物,各部就不是出自官府,而是出自商家。
长显堂范家联合了其他几家晋商,输出了大量的物资,为移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虽然这样做可以避免最终的清算和真正的灭顶之灾,但却是一笔绝对亏本的买卖。
所有的物资和运送费用,一起蕴含其中的损耗,全都由晋商垫付,然后由李吴山李大帅的人收取利息,四年之后只归还本钱……
对于精明的晋商而言,显然亏到家了,但却不得不这么做。
尤其是晋商龙头长显堂范家,几乎已经到了砸锅卖铁的地步,真正的吐血了。但是长显堂的当家之人范鹤年,却极力为之,因为他知道这不是赚钱或者亏钱的事儿,而是避免灭顶之灾的救命举动。
要是不这么做的话,或者是做的不能让李大帅满意,不要说是一个小小的范家,估计整个晋商团体都会被连根拔起,而这恰恰就是徽商和浙商们最乐于看到的局面。
徽商和大旗军的关系很深,浙商也乐于看笑话,他们甚至暗中出资,资助一些文人和官僚,处处给晋商找麻烦,在暗地里推波助澜,分明就是想把晋商这个老对手置于死地……
对于这些政治和经济层面上的东西,尤其那些见不得光的勾当,老赫颜他们并不知道,就算是知道也不会关心。
他们只关心自己的生活,只想着怎样才能活下去。
据其他的旗人说,虽然这里的条件很艰苦,一切都需要白手起家重新开始,但却已经很不错了。
那些从南海子出来的旗人说,这里的条件比南海子那边至少要好一百倍,能够从南海子迁徙到这里来,就算不是天堂也胜似天堂了呢。
至少,在这里,他们拥有自由,还不必担心随时都有可能降临的屠杀和报复。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里没有汉人,大家都是旗人,不必再象以前那样提心吊胆的过日子了。
半农耕半渔猎是女真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在这片几乎与世隔绝的土地上,他们完全可以象祖先那样生活下去。
因为季节的缘故,渔猎马上就成为最基本的生产方式,毕竟口粮不多,而且口粮是需要支付利息的,能节省就就尽可能的节省下来。若是能够猎到一些禽兽,不仅可以填饱肚皮,还能上缴一些宝贵的皮子,那是可以抵赋税的东西,很值钱的呢。
“我猎到了一头狼!”老赫颜的脸上满满盈盈全都是骄傲的表情:“一箭即死。”
对于老赫颜这种军伍出人的前八旗战兵而言,猎杀一头狼,尤其是在几十个猎人合作的情况猎杀一头狼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最要紧的那句“一箭即死”。
狼肉固然宝贵,但狼皮更加重要。
若是用刀,很可能会破坏狼皮的完整,而使用弓箭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下来一张完整的狼皮——在所有的皮货之中,狼皮是最值钱的。
马上进行鞣制,把狼皮仔细处理过来小心翼翼的挂在阴凉干燥处,当天晚上就吃到了一顿狼肉大餐!
把狼肉剁碎了,放进大锅里熬煮成为肉汤,然后掺杂一些粮食按照人口进行分配,以保证每个人都可以吃到。
这种集体的生活方式非常原始,但却最适合眼前的局面:在这样艰苦的环境当中,个人的力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必须抱成团,进行集体化生产和劳作,才能收获更多。
肉汤已经熬煮好了,饥饿的孩子捧着木碗眼巴巴的等着,大人们却不急于开吃,而是象约好了似的,把狼的内脏放置在一个三块石头上,然后是石头下面点起大火。
这不是为了吃烤肉,而是一种仪式,一种古来的意识。
上了年纪的旗人小心翼翼的把狼血涂抹在孩子们的脸蛋儿上,围着大火中的那三块石头又叫又跳,吟唱着古老而又原始的歌谣。
“阿布卡保佑着我们,给我们带来猎物。”
“每一头猎物都是阿布卡的恩赐。”
“阿布卡会保佑孩子们健壮,会驱散疾病,带来安昂……”
“第一口肉属于阿布卡……”
孩子们并不知道这样的意识究竟意味着什么,但他知道了阿布卡一直在保佑着他们,是阿布卡把他们从大毁灭的深渊拯救出来。在他们幼小的心目当中,阿布卡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神灵,而是一个代表着世间一切美好的具象体,是真实存在的。
“应该把村口的石头清理一下,我觉得那里可以成为良田。”老赫颜说:“赋税是按照人头缴纳的,田地越多咱们的收成就越多,只要把那片碎石滩清理出来,明年种子播下去,肯定可以收获很多……”
赋税按照人头缴纳,和田地数量无关,这无疑会极大的促进人们开垦荒地的积极性。
在大人们商量着事情的时候,老赫颜的孙女则歪着脑袋,盯着熊熊大火中的那三块石头,在她的幻想当中,那三块石头就是神灵的象征,代表着希望、温暖和所有美好。
在漫长的岁月里,以这三块石头为基础,这里会崛起一座富丽堂皇的神庙,那是曙光之神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