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前事今生2
网络小说网www.txtwl.com,最快更新《九娘诡事录》最新章节!
陶老先生很无奈,可他也只是无奈,但他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本在哪里。
只要逮到机会,陶老先生便会对陶缶极尽数落和教训,几乎陶家所有人都偏帮陶老先生,就连最疼小儿子的陶夫人也是不例外。
对陶家人来说陶缶变得越来越不可理喻,但对陶缶来说越来越觉得陶家不是他的家了,他归家的时候越来越少。
有一天陶夫人带着几个儿媳妇去效外的一个庙里上香,意外的看到了陶缶,看到他和一个年轻的妇人走在一起,举止十分的亲密。这可气坏了薛氏,当场上去撕把陶缶和那妇人。为了护着那妇人,陶缶失手打了薛氏,薛氏感到既委屈又愤怒哭着跑回了娘家。
弄清了原委真相的薛氏要和离,陶家为了拘留住她,便找出了与陶缶在一起的那个妇人。倒也没有做绝,只是将那妇人约出来“好言相劝”了一番。妇人倒也“通情达理”,当即表示和陶缶断得干干净净。
那妇人倒也是个言而有信之人,回去果然和陶缶断得干干净净——从陶缶每日回府闹事时的暴跳如雷就可以看得出。
陶缶整日跟家里闹,跟薛氏闹,就这样在彼此的折磨中薛氏也越来越偏激。
有一天,陶缶突然二话不说就闯进薛氏的房里,一刀就把薛氏的头砍了下来。
原来薛氏深以为她的婚姻不幸都源自卖花女,所以深恨卖花女,便一心想要除掉她。薛氏认为只要卖花女死了,陶缶便断了念想,然后就可以回归家庭,回归正途了。于是,薛氏想出了一条毒计,把卖花女杀死,并且要将她彻底的杀死。
薛氏的外祖父甚迷道术,认识许多“高人”,薛氏便向其外祖父求助,薛氏的外祖父给她推荐了位名号为“昶演”的道人。
昶演道人先让薛氏在荒郊野外选一僻静之地,然后再把卖花女骗出来,如法炮制了一番,便要将卖花女活埋了。也是卖花女命不该绝,就在昶演和薛氏行凶的时候,被一个从外地进京述职的小县令撞见。小县令先是不动声色,等他们走了就上去把卖花女救了出来。如是,卖花女捡了一条小命。
这位县令姓姚,是成都府辖下的平武县的县令,因平息民乱有功被特许进京述职。
很是巧,这位姚县令早年有一个女儿,在他去任上的时候失散了,而卖花女的开容颇有他那个失散女儿的影子。
无巧不成书,卖花女还真不是卖花郎亲生的。
因着形容相像,也是可怜卖花女的遭遇,也是为了安抚病重老妻,于是姚县令便认了卖花女为女儿。
这,便是“姚氏”的来历。
既然认了女儿,姚县令自是不能让姚氏的苦姚氏回了京城便派人约了陶缶,让他管教好家人。得知情况的陶缶怒极,便回家杀了薛氏。
杀了薛氏,陶缶成了杀人犯,于是便奔走逃亡。
不过,这里暂且没有姚氏什么事。
姚氏成了官家女,自然是不能与人为妾的,姚县令便把她从许家要了出来,想要带她去京外生活,也是避家她和陶、薛两家重新开始的意思。
姚氏虽然不舍陶缶,却也对重新开始的生活充满希望的。
却是,她愿息事宁人,别人却是不愿意。
薛家知道了薛氏死的原委,于是恨上了姚氏,他们不敢明目张胆的报复便暗地里做手脚。不久之后,本来因功进京的姚县令被以贪墨之罪判进了大理寺,随后不明不白的死在了牢中。姚母也一病不起,然后也死了,两个兄长也卷进了一场大案里被贬至边关,最后也都死在了边关,姚氏在许志国的努力下得以保全。
事后经许志国暗查,姚县令的冤案就是薛家所为,陶家也充当了落井下石者的角色。
姚氏无力为姚县令他们做什么,只能在许志国的保护下苟且偷生。
“那姚氏以姚县女儿的身份,重新嫁入了许家为继室。”喝了一口茶,陶老先生继续说道:“阿缶一走就是两三年,我们跟薛家的官司也打了两三年,最后以我们赔他们三万两银子为了结。这事儿,也就算是过去了。薛家不上门来找我们麻烦,关于阿缶的一切也在我们刻意中慢慢的变得模糊,全当他从来不存在一样。就这样,三年多过去了。那是永清二年,七月,中元节的前一天。那天早上天还蒙蒙亮,我早起去上朝,坐在轿里,我不经意的看到在旁边的小街里有一个人背朝着外面向里走,我隐隐约约的感觉这个人的背影很熟悉。当时也没有当一回事,我便上朝去了,刚要进朝房候点,忽然看到五城兵马司指挥乔振飞奔进来,找到田阁老说薛家和吴家被灭了门。吴家,就是薛氏的外祖家。两门四百多口人,全都被杀!这等大案田阁老也不敢擅专,于是赶紧和几个阁老及御史台、刑部、大理寺会商,然后一边报于皇帝,一边三司一起派了人去现场勘查。我那时候已经去了国子监,不在御史台了,但薛家是陶家的亲家,我便允许去看了……”
说到这里,陶老先生停住了话头,用手扶起了额头,一副不愿意回想起来的样子。
陶老先生揉着脑门儿心许久,然后才又继续道:“薛家一百零七口,便都被身首异处,头颅被摆成了浮屠,身体全被剁成了碎块。其后得知,吴家也是如此……也不知道怎么的,我当时脑子里突然就想到早上在那个巷子里的背影来,然后,那个背影就和阿缶重合在了一起。我连忙回家,找了老大和老二,让他们去寻阿缶。”
“找他做什么?”李九娘突然开口问道。
“自然是要问问他这些是不是他干的了!”王骖说。
“是他干的又如何?不是他干的又如何?”李九娘又问。
王骖一愣,道:“总得问他清楚吧?不是他干的便罢了,是他干的总得问问他原因吧。老师,是不是这个道理?”
陶老先生很无奈,可他也只是无奈,但他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本在哪里。
只要逮到机会,陶老先生便会对陶缶极尽数落和教训,几乎陶家所有人都偏帮陶老先生,就连最疼小儿子的陶夫人也是不例外。
对陶家人来说陶缶变得越来越不可理喻,但对陶缶来说越来越觉得陶家不是他的家了,他归家的时候越来越少。
有一天陶夫人带着几个儿媳妇去效外的一个庙里上香,意外的看到了陶缶,看到他和一个年轻的妇人走在一起,举止十分的亲密。这可气坏了薛氏,当场上去撕把陶缶和那妇人。为了护着那妇人,陶缶失手打了薛氏,薛氏感到既委屈又愤怒哭着跑回了娘家。
弄清了原委真相的薛氏要和离,陶家为了拘留住她,便找出了与陶缶在一起的那个妇人。倒也没有做绝,只是将那妇人约出来“好言相劝”了一番。妇人倒也“通情达理”,当即表示和陶缶断得干干净净。
那妇人倒也是个言而有信之人,回去果然和陶缶断得干干净净——从陶缶每日回府闹事时的暴跳如雷就可以看得出。
陶缶整日跟家里闹,跟薛氏闹,就这样在彼此的折磨中薛氏也越来越偏激。
有一天,陶缶突然二话不说就闯进薛氏的房里,一刀就把薛氏的头砍了下来。
原来薛氏深以为她的婚姻不幸都源自卖花女,所以深恨卖花女,便一心想要除掉她。薛氏认为只要卖花女死了,陶缶便断了念想,然后就可以回归家庭,回归正途了。于是,薛氏想出了一条毒计,把卖花女杀死,并且要将她彻底的杀死。
薛氏的外祖父甚迷道术,认识许多“高人”,薛氏便向其外祖父求助,薛氏的外祖父给她推荐了位名号为“昶演”的道人。
昶演道人先让薛氏在荒郊野外选一僻静之地,然后再把卖花女骗出来,如法炮制了一番,便要将卖花女活埋了。也是卖花女命不该绝,就在昶演和薛氏行凶的时候,被一个从外地进京述职的小县令撞见。小县令先是不动声色,等他们走了就上去把卖花女救了出来。如是,卖花女捡了一条小命。
这位县令姓姚,是成都府辖下的平武县的县令,因平息民乱有功被特许进京述职。
很是巧,这位姚县令早年有一个女儿,在他去任上的时候失散了,而卖花女的开容颇有他那个失散女儿的影子。
无巧不成书,卖花女还真不是卖花郎亲生的。
因着形容相像,也是可怜卖花女的遭遇,也是为了安抚病重老妻,于是姚县令便认了卖花女为女儿。
这,便是“姚氏”的来历。
既然认了女儿,姚县令自是不能让姚氏的苦姚氏回了京城便派人约了陶缶,让他管教好家人。得知情况的陶缶怒极,便回家杀了薛氏。
杀了薛氏,陶缶成了杀人犯,于是便奔走逃亡。
不过,这里暂且没有姚氏什么事。
姚氏成了官家女,自然是不能与人为妾的,姚县令便把她从许家要了出来,想要带她去京外生活,也是避家她和陶、薛两家重新开始的意思。
姚氏虽然不舍陶缶,却也对重新开始的生活充满希望的。
却是,她愿息事宁人,别人却是不愿意。
薛家知道了薛氏死的原委,于是恨上了姚氏,他们不敢明目张胆的报复便暗地里做手脚。不久之后,本来因功进京的姚县令被以贪墨之罪判进了大理寺,随后不明不白的死在了牢中。姚母也一病不起,然后也死了,两个兄长也卷进了一场大案里被贬至边关,最后也都死在了边关,姚氏在许志国的努力下得以保全。
事后经许志国暗查,姚县令的冤案就是薛家所为,陶家也充当了落井下石者的角色。
姚氏无力为姚县令他们做什么,只能在许志国的保护下苟且偷生。
“那姚氏以姚县女儿的身份,重新嫁入了许家为继室。”喝了一口茶,陶老先生继续说道:“阿缶一走就是两三年,我们跟薛家的官司也打了两三年,最后以我们赔他们三万两银子为了结。这事儿,也就算是过去了。薛家不上门来找我们麻烦,关于阿缶的一切也在我们刻意中慢慢的变得模糊,全当他从来不存在一样。就这样,三年多过去了。那是永清二年,七月,中元节的前一天。那天早上天还蒙蒙亮,我早起去上朝,坐在轿里,我不经意的看到在旁边的小街里有一个人背朝着外面向里走,我隐隐约约的感觉这个人的背影很熟悉。当时也没有当一回事,我便上朝去了,刚要进朝房候点,忽然看到五城兵马司指挥乔振飞奔进来,找到田阁老说薛家和吴家被灭了门。吴家,就是薛氏的外祖家。两门四百多口人,全都被杀!这等大案田阁老也不敢擅专,于是赶紧和几个阁老及御史台、刑部、大理寺会商,然后一边报于皇帝,一边三司一起派了人去现场勘查。我那时候已经去了国子监,不在御史台了,但薛家是陶家的亲家,我便允许去看了……”
说到这里,陶老先生停住了话头,用手扶起了额头,一副不愿意回想起来的样子。
陶老先生揉着脑门儿心许久,然后才又继续道:“薛家一百零七口,便都被身首异处,头颅被摆成了浮屠,身体全被剁成了碎块。其后得知,吴家也是如此……也不知道怎么的,我当时脑子里突然就想到早上在那个巷子里的背影来,然后,那个背影就和阿缶重合在了一起。我连忙回家,找了老大和老二,让他们去寻阿缶。”
“找他做什么?”李九娘突然开口问道。
“自然是要问问他这些是不是他干的了!”王骖说。
“是他干的又如何?不是他干的又如何?”李九娘又问。
王骖一愣,道:“总得问他清楚吧?不是他干的便罢了,是他干的总得问问他原因吧。老师,是不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