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李治上课(下)
网络小说网www.txtwl.com,最快更新《书剑盛唐》最新章节!
第三课,数学,李诚还是先摸底,八岁的李治聪慧过人,已经能做一般的加减法了。这个程度,在现代社会的学前班估计都是一般成绩,但在唐朝算是不错了。
李诚心里有数后,先教李治阿拉伯数字,在纸上写了0、1、2、3、4、5、6、7、8、9、10,然后开始跟一个一个数字的教,对应汉字的数字。最后告诉李治,这种数字有一个优点,就是在演算和记录时比较方便。
缺点也是有的,就是容易被人改动。所以呢,记数字的时候,尤其是关系到财务的记账时,可以采用汉字和阿拉伯数字两种方法同时记录对照。这样一个不容易出错,一个别人也不好改动。然后李诚布置了一些家庭昨夜,宣布家里的课上完了。短暂休息,吃完午饭出城去上课。
听说李诚要出城去上课,李治喜的抓耳挠腮,两个内侍却呆不住了。其中一个悄悄的溜走,李诚看见了也当着没看见,吩咐下去准备吃午饭。
秋萍一脸喜色,昨夜的愁绪一扫而空,瞅着空子问李诚:“李郎,给王爷当师傅的事,怎么也不说一声?”李诚一脸淡然,摆摆手:“这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有什么可说的。把皇子教好,才是为人师表的本分。”
李诚家里的炒菜轻易的征服了李治,不过李诚却不让他多吃,告诫小胖子:“节食惜福,还有呢,人要是胖了,身体就容易生病。为什么呢?人胖了,身体的负担就重了。一天两天没什么,时间久了,就像一个车轮,总是拉着重车,磨损的也快。”
李世民这里下朝回来,准备吃饭的时候,身边的太监来汇报,说李诚要带着李治出城上课。
李世民听着一愣,稍稍沉吟便道:“自成是师傅,他怎么教雉奴,那是他的事情。做父母的,怎么可以干涉呢?不但不能干涉,还应该积极配合。李自成年纪轻轻,才具超于常人,每每有过人之处,这就是朕让他当师傅的缘故。以后这种事情,不要上报了。”
饭后李诚带着李治在后院溜达,一边散步一边有目的地聊天。
“晋王,中午饭菜你知道从哪来的么?”李诚笑着问,李治歪着脑袋想了想:“是师娘端来的。”一句话,正好捧着果汁过来的秋萍差点把盘子给摔咯,开心的走路都在飘。
李诚示意她别过来,带着李治继续溜达:“那师娘又是从哪弄来的食物呢?”
这一次李治不懂了,摇摇头:“师傅,这个不知道。”
李诚笑呵呵的看看他,点点头:“那我们就说说中午吃的饭是从哪来的。晋王说是师娘端来的,你看见的,这个没错,回答正确。但是师娘又怎么弄来的食物呢?后面有个厨房,所有食物在端上桌子事前,称之为食材。食材经过师娘和厨师的加工,变成了食物。再往前推,食材又是从哪来的呢?”
李治还是摇摇头,李诚道:“食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素食材,一种是肉类。素食材,比如我们吃的包子的外面的一层面,之前叫做面粉,面粉是用麦子磨出来的。还有就是我们喝的米粥,那是粟米熬制而成,粟米则是由粟研磨去壳后得到。这是我们最常用的两种食材。今天下午,我们出城去,看看粟米和小麦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你自己去解决,不懂就问农庄里的庄户。千万不要以为你身份高贵,就看不起那些百姓。要知道,陛下乃至整个天下所有的达官贵人,都是由这些普通的百姓在供养。这些百姓呢,体现在文字上,就是民。”
溜达一圈,又布置了一个作业,李诚带着李治,轻车简从,出城之后奔着农庄而来。这一路上,李治非常的兴奋,一直趴在车窗上朝外看,不断的问这问那,李诚一一回答。不管李治理解不理解,先把答案告诉他。
走到一块地边上时,李诚吩咐停车,让李治下车,走到地里,指着地面上残留的秸秆:“晋王,这就是一片小麦地,秋收已经结束了,我们看见的是残留的秸秆。”
“师傅,我好像明白了一个事情,麦子是地里长出来的。”李治给出了自己的判断,李诚点点头:“说的没错,麦子确实是在地里长出来的。”
上车继续前行,经过一片粟米地,李诚又重复了一遍,这一次李治知道,粟米是从哪来的了。将至农庄的时候,李诚对李治道:“现在是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所以我们看见的都是收割后的田地。明年春天,我再带你来看看,百姓是怎么春耕的。”
“师傅,小麦和粟米,都是农夫春天种在地里,然后秋天收获么?”李治真是聪明,从没接触的过的事情,一点就透。李诚点点头:“说的没错,春天种下种子,秋天收获果实。但这个过程并不轻松,从种子种下去,就要担心它会不会发芽,发芽之后,还要浇灌除草施肥,从小苗到最后的收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有任何的灾难,都可能导致秋天颗粒无收。大唐以耕战立国,其中耕的根本,指的就是民。没有他们的辛苦劳作,国家收不上税赋不说,百姓没有粮食吃,就会早饭。”
“为什么没粮食吃就会造反呢?”李治提出了一个敏锐的问题,李诚就等着他这句话呢,一脸正色道:“记住了,民以食为天,如果一天没吃的,你会怎样,如果你两天、三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你都没吃的,你会怎么办?”
“找父皇啊!”李治给出的孩子的答案,李诚笑了笑:“那么如果父皇也没有粮食给你吃呢?”李治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李诚见状很严肃的告诉他:“人都是有父母的,你要吃食物,父母也要吃食物。小孩子没有食物可以问父母要,父母也没有食物呢?等着活活饿死么?”李治听了摇摇头:“去找吃的吧?”
李诚点点头:“对,活不下去了,不能等着饿死,去找吃的。这个过程,如果只是一个人一个家庭,问题还不算太大。如果有无数的家庭都这样呢?百姓必然铤而走险,造反求生。”
李诚知道自己讲课的内容,一定会传到李世民的耳朵里,但是这些道理相信李世民很清楚,不会因此而生出猜忌的想法。告诉一个皇子,这天下的生民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这是政治正确。李世民自己也是这么想的,不然就不会去动门阀士族的心思了。
还是一个八岁孩子的李治,无法完全理解这其中的道理,但是李诚还是灌输给他了。
到了农庄,高晋出来迎接,看见来了个王爷,还是李诚的弟子,喜笑颜开的张罗一番。
李诚拿出一个小本子,还有一根装了木把子鹅毛笔,递给李治:“你把粟、和麦变成粮食的过程记录下来,不懂的字,先画个圆圈。”拿着鹅毛笔,李治有点懵逼,不会用啊。
李诚笑着教他怎么用,然后李治歪歪扭扭的写了起来,过了一会交作业。不安的看着李诚检查他的昨夜,李诚看了看,很有意思。李治的作业如下:民○○,○○面,○为○○。
李诚看他费老大的,一共就写了三个字,其中主要精力看来是用在画圈上面了。看来这个画圈,对他来说难度很大,尽管画的圈也是歪歪扭扭的。
李诚拿起鹅毛笔,把他的原文改了一下:民种麦,卖磨面,面为包子。然后还给李治,念一遍之后笑问:“是这个意思吧?”李治点点头:“对,就是这个意思。”
李诚笑道:“不错,你做的很不错,拿着小本子回去,晚上就用这文字做作业。”
上课结束,李诚让李治在农庄里自由活动半个时辰,然后回家。
李诚所料不差,他给李治上课的内容,在他带着李治回城,给李治送到皇宫门口时,全都传到李世民的耳朵里了。听完之后,李世民不禁感慨:“自成这个课上的好,应该把所有皇子都送给他去上一上这样的课。以后雉奴上课的事情,就不要再报了。”
李世民彻底放心了,道理其实很简单,李诚讲的内容,其实是在告诉李治,身为皇室人员,你要知道老百姓和皇室的关系。搞不清楚这一点,将来会给在位的皇帝弄出无数的麻烦。李诚的立足点,是教会李治,如何巩固皇帝的统治。
这些内容,绝对是和李世民的胃口。
李治回到宫内,按照李诚的指点,第一时间来见李世民,汇报今天上课的内容。李世民兴致勃勃的听他讲诉今天的进过,最后满意的点点头:“雉奴学的不错,自成教的更好。”
李治拿出小本子,递给李世民道:“父皇,这是师傅写的一首诗,名字叫做《读史有感悯农》。”李世民一看硬笔书法,觉得很怪,但是另有一番风韵,再看诗的内容,面色微微一变。小本子上的一页,写着两首诗,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第三课,数学,李诚还是先摸底,八岁的李治聪慧过人,已经能做一般的加减法了。这个程度,在现代社会的学前班估计都是一般成绩,但在唐朝算是不错了。
李诚心里有数后,先教李治阿拉伯数字,在纸上写了0、1、2、3、4、5、6、7、8、9、10,然后开始跟一个一个数字的教,对应汉字的数字。最后告诉李治,这种数字有一个优点,就是在演算和记录时比较方便。
缺点也是有的,就是容易被人改动。所以呢,记数字的时候,尤其是关系到财务的记账时,可以采用汉字和阿拉伯数字两种方法同时记录对照。这样一个不容易出错,一个别人也不好改动。然后李诚布置了一些家庭昨夜,宣布家里的课上完了。短暂休息,吃完午饭出城去上课。
听说李诚要出城去上课,李治喜的抓耳挠腮,两个内侍却呆不住了。其中一个悄悄的溜走,李诚看见了也当着没看见,吩咐下去准备吃午饭。
秋萍一脸喜色,昨夜的愁绪一扫而空,瞅着空子问李诚:“李郎,给王爷当师傅的事,怎么也不说一声?”李诚一脸淡然,摆摆手:“这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有什么可说的。把皇子教好,才是为人师表的本分。”
李诚家里的炒菜轻易的征服了李治,不过李诚却不让他多吃,告诫小胖子:“节食惜福,还有呢,人要是胖了,身体就容易生病。为什么呢?人胖了,身体的负担就重了。一天两天没什么,时间久了,就像一个车轮,总是拉着重车,磨损的也快。”
李世民这里下朝回来,准备吃饭的时候,身边的太监来汇报,说李诚要带着李治出城上课。
李世民听着一愣,稍稍沉吟便道:“自成是师傅,他怎么教雉奴,那是他的事情。做父母的,怎么可以干涉呢?不但不能干涉,还应该积极配合。李自成年纪轻轻,才具超于常人,每每有过人之处,这就是朕让他当师傅的缘故。以后这种事情,不要上报了。”
饭后李诚带着李治在后院溜达,一边散步一边有目的地聊天。
“晋王,中午饭菜你知道从哪来的么?”李诚笑着问,李治歪着脑袋想了想:“是师娘端来的。”一句话,正好捧着果汁过来的秋萍差点把盘子给摔咯,开心的走路都在飘。
李诚示意她别过来,带着李治继续溜达:“那师娘又是从哪弄来的食物呢?”
这一次李治不懂了,摇摇头:“师傅,这个不知道。”
李诚笑呵呵的看看他,点点头:“那我们就说说中午吃的饭是从哪来的。晋王说是师娘端来的,你看见的,这个没错,回答正确。但是师娘又怎么弄来的食物呢?后面有个厨房,所有食物在端上桌子事前,称之为食材。食材经过师娘和厨师的加工,变成了食物。再往前推,食材又是从哪来的呢?”
李治还是摇摇头,李诚道:“食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素食材,一种是肉类。素食材,比如我们吃的包子的外面的一层面,之前叫做面粉,面粉是用麦子磨出来的。还有就是我们喝的米粥,那是粟米熬制而成,粟米则是由粟研磨去壳后得到。这是我们最常用的两种食材。今天下午,我们出城去,看看粟米和小麦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你自己去解决,不懂就问农庄里的庄户。千万不要以为你身份高贵,就看不起那些百姓。要知道,陛下乃至整个天下所有的达官贵人,都是由这些普通的百姓在供养。这些百姓呢,体现在文字上,就是民。”
溜达一圈,又布置了一个作业,李诚带着李治,轻车简从,出城之后奔着农庄而来。这一路上,李治非常的兴奋,一直趴在车窗上朝外看,不断的问这问那,李诚一一回答。不管李治理解不理解,先把答案告诉他。
走到一块地边上时,李诚吩咐停车,让李治下车,走到地里,指着地面上残留的秸秆:“晋王,这就是一片小麦地,秋收已经结束了,我们看见的是残留的秸秆。”
“师傅,我好像明白了一个事情,麦子是地里长出来的。”李治给出了自己的判断,李诚点点头:“说的没错,麦子确实是在地里长出来的。”
上车继续前行,经过一片粟米地,李诚又重复了一遍,这一次李治知道,粟米是从哪来的了。将至农庄的时候,李诚对李治道:“现在是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所以我们看见的都是收割后的田地。明年春天,我再带你来看看,百姓是怎么春耕的。”
“师傅,小麦和粟米,都是农夫春天种在地里,然后秋天收获么?”李治真是聪明,从没接触的过的事情,一点就透。李诚点点头:“说的没错,春天种下种子,秋天收获果实。但这个过程并不轻松,从种子种下去,就要担心它会不会发芽,发芽之后,还要浇灌除草施肥,从小苗到最后的收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有任何的灾难,都可能导致秋天颗粒无收。大唐以耕战立国,其中耕的根本,指的就是民。没有他们的辛苦劳作,国家收不上税赋不说,百姓没有粮食吃,就会早饭。”
“为什么没粮食吃就会造反呢?”李治提出了一个敏锐的问题,李诚就等着他这句话呢,一脸正色道:“记住了,民以食为天,如果一天没吃的,你会怎样,如果你两天、三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你都没吃的,你会怎么办?”
“找父皇啊!”李治给出的孩子的答案,李诚笑了笑:“那么如果父皇也没有粮食给你吃呢?”李治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李诚见状很严肃的告诉他:“人都是有父母的,你要吃食物,父母也要吃食物。小孩子没有食物可以问父母要,父母也没有食物呢?等着活活饿死么?”李治听了摇摇头:“去找吃的吧?”
李诚点点头:“对,活不下去了,不能等着饿死,去找吃的。这个过程,如果只是一个人一个家庭,问题还不算太大。如果有无数的家庭都这样呢?百姓必然铤而走险,造反求生。”
李诚知道自己讲课的内容,一定会传到李世民的耳朵里,但是这些道理相信李世民很清楚,不会因此而生出猜忌的想法。告诉一个皇子,这天下的生民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这是政治正确。李世民自己也是这么想的,不然就不会去动门阀士族的心思了。
还是一个八岁孩子的李治,无法完全理解这其中的道理,但是李诚还是灌输给他了。
到了农庄,高晋出来迎接,看见来了个王爷,还是李诚的弟子,喜笑颜开的张罗一番。
李诚拿出一个小本子,还有一根装了木把子鹅毛笔,递给李治:“你把粟、和麦变成粮食的过程记录下来,不懂的字,先画个圆圈。”拿着鹅毛笔,李治有点懵逼,不会用啊。
李诚笑着教他怎么用,然后李治歪歪扭扭的写了起来,过了一会交作业。不安的看着李诚检查他的昨夜,李诚看了看,很有意思。李治的作业如下:民○○,○○面,○为○○。
李诚看他费老大的,一共就写了三个字,其中主要精力看来是用在画圈上面了。看来这个画圈,对他来说难度很大,尽管画的圈也是歪歪扭扭的。
李诚拿起鹅毛笔,把他的原文改了一下:民种麦,卖磨面,面为包子。然后还给李治,念一遍之后笑问:“是这个意思吧?”李治点点头:“对,就是这个意思。”
李诚笑道:“不错,你做的很不错,拿着小本子回去,晚上就用这文字做作业。”
上课结束,李诚让李治在农庄里自由活动半个时辰,然后回家。
李诚所料不差,他给李治上课的内容,在他带着李治回城,给李治送到皇宫门口时,全都传到李世民的耳朵里了。听完之后,李世民不禁感慨:“自成这个课上的好,应该把所有皇子都送给他去上一上这样的课。以后雉奴上课的事情,就不要再报了。”
李世民彻底放心了,道理其实很简单,李诚讲的内容,其实是在告诉李治,身为皇室人员,你要知道老百姓和皇室的关系。搞不清楚这一点,将来会给在位的皇帝弄出无数的麻烦。李诚的立足点,是教会李治,如何巩固皇帝的统治。
这些内容,绝对是和李世民的胃口。
李治回到宫内,按照李诚的指点,第一时间来见李世民,汇报今天上课的内容。李世民兴致勃勃的听他讲诉今天的进过,最后满意的点点头:“雉奴学的不错,自成教的更好。”
李治拿出小本子,递给李世民道:“父皇,这是师傅写的一首诗,名字叫做《读史有感悯农》。”李世民一看硬笔书法,觉得很怪,但是另有一番风韵,再看诗的内容,面色微微一变。小本子上的一页,写着两首诗,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