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不世出之名将(2)
网络小说网www.txtwl.com,最快更新《明朝那些事儿(全集)》最新章节!
杨总兵实在是个守纪律的人,他遵照李如松的命令,延迟出发,到地方一看打得正热闹,二话不说,带着一千人也冲了进去。
早不来,晚不来,来得刚刚好。日军正被打得叫苦不迭,杨元的骑兵突然出现,阵型被完全冲垮,混乱之际也没细看对方的人数,以为是明军大部队到了,纷纷掉头逃窜。
小西行长见大势已去,也只能率军撤退。李如松惊魂未定,装模作样地追了一阵,也就收兵回去了,毕竟手底下有多少人,日军不知道,他还是清楚的。
碧蹄馆之战就此结束。此战明军阵亡二百六十四人,斩获日军首级一百六十七,伤亡大抵相当。
对于这场战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撒网捕鱼,渔网破了。
应该说,这并不是一场大的战役,但在历史上,此战争议却一直未断,其中最激烈的,是双方的伤亡问题。
在日本的许多战史书籍中(如《日本外史》《日本战史》),碧蹄馆之战是日军的一场大胜仗,个别特别敢吹的,说此战日军歼灭明军两万余人。要这么算,李如松除了全军死光外,还得再找一万五千个垫背的。
我认为,这是件难办的事。
不过难办的事,鬼子还是办了,而且一直在办。后来抗日战争里的台儿庄战役,日军矶谷师团(编制相当于一个军)被打成了残废,死伤一万多人,几乎丧失战斗力,日本战报却说就损失两千人,脸不红心不跳,由此可见,其不认账和乱记账,那是有悠久传统的。
说到底,碧蹄馆之战,不过是一场微不足道的小规模战斗而已。
但微不足道,并不代表不重要。事实上,这确实是一场改变了战争进程的战斗。
通过此战,死里逃生的李如松明白了两点:首先,敌人是很难打垮的。
虽然日军被击败,但战斗力尚存,以明军目前的兵力,如要硬攻,很难奏效。
其次,朋友是很难指望的。
在碧蹄馆之役发生前,李如松曾嘱托朝军随后跟进,人家确实也跟着来了,但仗一打起来,不是脚底抹油就是袖手旁观,仗打完才及时出现,真可谓是反应敏捷。
而更让李如松气愤的,是某些浑人。
此时正逢朝鲜阴雨连绵,火器难以使用。日军伏击失败后,全部龟缩于王京,打死不出来,还拼命修筑坚固堡垒,准备死守。但凡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明白,如果现在进攻,那就是寻死。
可柳成龙偏偏装糊涂。他多次上书,并公开表示李如松应尽早进攻王京,不得拖延。
出征之前泼凉水,不出头,现在却又跳出来指手画脚,反正打仗的都是明军,不死白不死,人混账到这个份儿上,真能把死人气活了。
李如松没有理会柳成龙,他停下了进攻的脚步。
但停下来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作为朝鲜的都城,王京是必须攻克的。
于是在经过缜密的思索后,李如松做出了如下部署:
总兵杨元率军镇守平壤,控制大同江;李如柏率军镇守宝山,查大受镇守临津,互为声援;李宁、祖承训镇守开城。
这是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安排,因为明军本就兵力不足,现在竟然分兵四路,要想打下王京,无异于是痴人说梦。
所以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李如松已经放弃了进攻计划。
事实证明,他们都错了。
因为要攻克一座城池,并不一定要靠武力。
命令下达了,进攻停止了,战场恢复了平静。日军也借此机会加强防守,整肃军队,等待着李如松的下一次进攻。因为在被忽悠多次后,他们已经确定,眼前的这个对手,是绝对不会消停的。
这个判断十分正确,很快,他们就等到了李如松的问候,但并非攻城的枪炮,而是一把大火。
李如松很清楚,凭借自己手中的兵力,是绝对无法攻下王京的。于是他索性分兵各处防守,加固后方,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一个更好的进攻目标——龙山。
龙山是日军的粮仓所在地,积粮数十万石,王京、釜山的日军伙食,大都要靠此处供应。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李如松密令查大受,率敢死队(死士)连夜跑到龙山,放了一把火,彻底解决了鬼子们的粮食问题。
这么一来,事情就算是结了,因为武士道再怎么牛,也不能当饭吃,在这一点上,鬼子们的意识是清楚的,认识是明确的。
万历二十一年(1593)四月十八日,日军全军撤出王京,退往釜山。十九日,李如松入城,王京光复。
自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明军入朝起,短短半年时间,日军全线溃败,死伤合计三万五千余人,其军队主力,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几乎全军覆灭,日军的战斗力遭到致命打击,疲惫交加,斗志全无,再也没法打了。
四月下旬,日军继续撤退至蔚山、东莱等沿海地域,回到了一年前的登陆地点,全军八万余人渡海回国,仅留四万人防守。
至此,抗倭援朝战争第一阶段结束,日军惨败而归。
日军退却了,但李如松并没有痛打落水狗,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事实上,此时明军的处境也好不了多少。由于朝军几乎是一盘散沙,许多地方都要依靠明军防守,李如松能够调动的,仅有一万余人,靠这点本钱,想把日军赶下海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最严重的问题还不是缺人,而是缺钱。
要知道,刀枪马炮,天上掉不下来,那都是有价钱的,而所谓打仗,其实就是砸钱。敌人来了,有钱就对砸,没钱就打游击,朝鲜战争也一样。
明军虽然是帮朝鲜打仗,但从粮食到军饷,都是自给自足,而在这一点上,朝鲜人也体现出了充分的市场意识,非但不给军费,连明军在当地买军粮都要收钱。
李如松在朝鲜待了半年,已经花掉了上百万两白银,再这样打个几年,估计裤子都得当出去。
所以谈判,是唯一的选择。
高档次的忽悠
第二次谈判就此开始。
所谓谈判,其实就是忽悠的升级版,双方你来我往,吹吹牛吃吃饭,实在的东西实在不多。
客观地讲,明朝在谈判上,一向都没什么诚意。相对而言,日本方面还是比较实诚的,他们曾满怀期望地期盼着明朝的使者,等到的却是火枪大炮。
说到底,这是个认识问题。因为当时的明朝,管日本叫倭国,管日本人叫倭奴,而且这并非有意歧视,事实上,以上称呼是一路叫过来的,且从无愧疚、不当之类的情感。
总之,打心眼里,就从没瞧得上日本人。
第一次谈判,是因为准备不足,未能出兵,等到能够出兵,自然就不谈了。
现在,是第二次谈判。而谈判的最理想人选,是沈惟敬。
半年前,这位仁兄满怀激情地来到李如松的大营,结果差点被砍了头,又关了起来,吃了半年的牢饭,到今天,终于又有他的用武之地了。
万历二十一年(1593)三月,沈惟敬前往日军大营,开始了第二次谈判,在那里等待着他的,是他的老朋友小西行长。
虽然之前曾被无情地忽悠过一次,但毕竟出来抢一把不容易,死了这么多人,弄不到点实在东西也没法回去,日方决定继续谈判,平分朝鲜是不指望了,能捞多少是多少。
日军的谈判底线大抵如此,而在他们看来,事到如今,明军多少也会让一两步。
会谈进行得十分顺利,双方互致问候完毕,经过讨价还价,达成了如下意见:
首先,明朝派遣使者,前往日本会见丰臣秀吉。其次,明军撤出朝鲜,日军撤出王京(当时尚未撤出)。最后,日本交还朝鲜被俘王子、官员。
沈惟敬带着谈判意见回来了。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一次,李如松和宋应昌都毫不犹豫地表示同意。
杨总兵实在是个守纪律的人,他遵照李如松的命令,延迟出发,到地方一看打得正热闹,二话不说,带着一千人也冲了进去。
早不来,晚不来,来得刚刚好。日军正被打得叫苦不迭,杨元的骑兵突然出现,阵型被完全冲垮,混乱之际也没细看对方的人数,以为是明军大部队到了,纷纷掉头逃窜。
小西行长见大势已去,也只能率军撤退。李如松惊魂未定,装模作样地追了一阵,也就收兵回去了,毕竟手底下有多少人,日军不知道,他还是清楚的。
碧蹄馆之战就此结束。此战明军阵亡二百六十四人,斩获日军首级一百六十七,伤亡大抵相当。
对于这场战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撒网捕鱼,渔网破了。
应该说,这并不是一场大的战役,但在历史上,此战争议却一直未断,其中最激烈的,是双方的伤亡问题。
在日本的许多战史书籍中(如《日本外史》《日本战史》),碧蹄馆之战是日军的一场大胜仗,个别特别敢吹的,说此战日军歼灭明军两万余人。要这么算,李如松除了全军死光外,还得再找一万五千个垫背的。
我认为,这是件难办的事。
不过难办的事,鬼子还是办了,而且一直在办。后来抗日战争里的台儿庄战役,日军矶谷师团(编制相当于一个军)被打成了残废,死伤一万多人,几乎丧失战斗力,日本战报却说就损失两千人,脸不红心不跳,由此可见,其不认账和乱记账,那是有悠久传统的。
说到底,碧蹄馆之战,不过是一场微不足道的小规模战斗而已。
但微不足道,并不代表不重要。事实上,这确实是一场改变了战争进程的战斗。
通过此战,死里逃生的李如松明白了两点:首先,敌人是很难打垮的。
虽然日军被击败,但战斗力尚存,以明军目前的兵力,如要硬攻,很难奏效。
其次,朋友是很难指望的。
在碧蹄馆之役发生前,李如松曾嘱托朝军随后跟进,人家确实也跟着来了,但仗一打起来,不是脚底抹油就是袖手旁观,仗打完才及时出现,真可谓是反应敏捷。
而更让李如松气愤的,是某些浑人。
此时正逢朝鲜阴雨连绵,火器难以使用。日军伏击失败后,全部龟缩于王京,打死不出来,还拼命修筑坚固堡垒,准备死守。但凡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明白,如果现在进攻,那就是寻死。
可柳成龙偏偏装糊涂。他多次上书,并公开表示李如松应尽早进攻王京,不得拖延。
出征之前泼凉水,不出头,现在却又跳出来指手画脚,反正打仗的都是明军,不死白不死,人混账到这个份儿上,真能把死人气活了。
李如松没有理会柳成龙,他停下了进攻的脚步。
但停下来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作为朝鲜的都城,王京是必须攻克的。
于是在经过缜密的思索后,李如松做出了如下部署:
总兵杨元率军镇守平壤,控制大同江;李如柏率军镇守宝山,查大受镇守临津,互为声援;李宁、祖承训镇守开城。
这是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安排,因为明军本就兵力不足,现在竟然分兵四路,要想打下王京,无异于是痴人说梦。
所以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李如松已经放弃了进攻计划。
事实证明,他们都错了。
因为要攻克一座城池,并不一定要靠武力。
命令下达了,进攻停止了,战场恢复了平静。日军也借此机会加强防守,整肃军队,等待着李如松的下一次进攻。因为在被忽悠多次后,他们已经确定,眼前的这个对手,是绝对不会消停的。
这个判断十分正确,很快,他们就等到了李如松的问候,但并非攻城的枪炮,而是一把大火。
李如松很清楚,凭借自己手中的兵力,是绝对无法攻下王京的。于是他索性分兵各处防守,加固后方,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一个更好的进攻目标——龙山。
龙山是日军的粮仓所在地,积粮数十万石,王京、釜山的日军伙食,大都要靠此处供应。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李如松密令查大受,率敢死队(死士)连夜跑到龙山,放了一把火,彻底解决了鬼子们的粮食问题。
这么一来,事情就算是结了,因为武士道再怎么牛,也不能当饭吃,在这一点上,鬼子们的意识是清楚的,认识是明确的。
万历二十一年(1593)四月十八日,日军全军撤出王京,退往釜山。十九日,李如松入城,王京光复。
自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明军入朝起,短短半年时间,日军全线溃败,死伤合计三万五千余人,其军队主力,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几乎全军覆灭,日军的战斗力遭到致命打击,疲惫交加,斗志全无,再也没法打了。
四月下旬,日军继续撤退至蔚山、东莱等沿海地域,回到了一年前的登陆地点,全军八万余人渡海回国,仅留四万人防守。
至此,抗倭援朝战争第一阶段结束,日军惨败而归。
日军退却了,但李如松并没有痛打落水狗,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事实上,此时明军的处境也好不了多少。由于朝军几乎是一盘散沙,许多地方都要依靠明军防守,李如松能够调动的,仅有一万余人,靠这点本钱,想把日军赶下海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最严重的问题还不是缺人,而是缺钱。
要知道,刀枪马炮,天上掉不下来,那都是有价钱的,而所谓打仗,其实就是砸钱。敌人来了,有钱就对砸,没钱就打游击,朝鲜战争也一样。
明军虽然是帮朝鲜打仗,但从粮食到军饷,都是自给自足,而在这一点上,朝鲜人也体现出了充分的市场意识,非但不给军费,连明军在当地买军粮都要收钱。
李如松在朝鲜待了半年,已经花掉了上百万两白银,再这样打个几年,估计裤子都得当出去。
所以谈判,是唯一的选择。
高档次的忽悠
第二次谈判就此开始。
所谓谈判,其实就是忽悠的升级版,双方你来我往,吹吹牛吃吃饭,实在的东西实在不多。
客观地讲,明朝在谈判上,一向都没什么诚意。相对而言,日本方面还是比较实诚的,他们曾满怀期望地期盼着明朝的使者,等到的却是火枪大炮。
说到底,这是个认识问题。因为当时的明朝,管日本叫倭国,管日本人叫倭奴,而且这并非有意歧视,事实上,以上称呼是一路叫过来的,且从无愧疚、不当之类的情感。
总之,打心眼里,就从没瞧得上日本人。
第一次谈判,是因为准备不足,未能出兵,等到能够出兵,自然就不谈了。
现在,是第二次谈判。而谈判的最理想人选,是沈惟敬。
半年前,这位仁兄满怀激情地来到李如松的大营,结果差点被砍了头,又关了起来,吃了半年的牢饭,到今天,终于又有他的用武之地了。
万历二十一年(1593)三月,沈惟敬前往日军大营,开始了第二次谈判,在那里等待着他的,是他的老朋友小西行长。
虽然之前曾被无情地忽悠过一次,但毕竟出来抢一把不容易,死了这么多人,弄不到点实在东西也没法回去,日方决定继续谈判,平分朝鲜是不指望了,能捞多少是多少。
日军的谈判底线大抵如此,而在他们看来,事到如今,明军多少也会让一两步。
会谈进行得十分顺利,双方互致问候完毕,经过讨价还价,达成了如下意见:
首先,明朝派遣使者,前往日本会见丰臣秀吉。其次,明军撤出朝鲜,日军撤出王京(当时尚未撤出)。最后,日本交还朝鲜被俘王子、官员。
沈惟敬带着谈判意见回来了。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一次,李如松和宋应昌都毫不犹豫地表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