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卫所制久玩而废
网络小说网www.txtwl.com,最快更新《重生之朕即国家》最新章节!
正军又称旗军,按明代军制每卫正军应有5600余员,从前述正军实数,可见卫所缺额严重,其原因有多方面,得从头开始捋。
卫所军人来源主要是世袭军户,隶兵部,占主要部分;除此之外还有从征、归附、谪发、垛集、抽籍等新军户来源。
从征者,诸将所素将之兵平定其他,因留戍者;归附者,胜过及诸偕伪者所部兵举部归义者也;谪发者乃谪发诸罪隶籍为兵(称为恩军);垛集者,以民籍三户为垛集,选一户为正户,应当军役,余二户为贴户,帮贴正户,正贴可依次轮换;抽籍即简拔,从民籍丁多者中抽丁充军。
除上述外,还有少数自愿投充、籍屯田夫、因佃种军户田土、因娶故军之女承故军之产为军等现象,不提。
明朝军户和民、匠、医、阴阳等一样,‘役皆永充’,他们有自己的军田(和卫所屯田不是一回事),不用像民田一样承担赋役,但需要充军役。
军户充役的方案是,每户出一丁充军役为正军,到指定卫所当兵,称为起解,负责‘操备征进’;正军在充役时,要携带户下一名余丁随同,到营生理、辅佐正军、供给军装,是为‘军余’,二者皆免泛差杂役;保留一丁,供给在营正丁;预备一丁为‘继丁’,遇正军亡故则充役(户下如无壮丁,则将幼儿登记,是为幼丁,待成丁后勾补当差)。
这制度在执行时候就走样了,到宣宗年间出现了‘重役’,即一军户要起解两丁以上到不同卫所充当正军,是有‘夫军户族满十丁者,其一兵也,二三人或屯田,其余则以供是兵也’的现象,到隆庆年间,‘军户有一户四丁而应当三军者,有一户二丁应当二军’的现象非常普遍。
这种军户充当多出军役之所以称为‘重役’,是因为军丁起解在军籍佥编之初便有详细规定,不准在附近卫所服役,同一县的军丁,也不允许在同一卫所或同一地区服役。
为防止兵变,会将江北军丁发江南卫所、陕西发云南、四川发辽东等。嘉靖年间,浙江海宁军户共6898户,佥发的军丁就被分配到全国480个不同的卫所充役;陕西高陵军户共621户,军丁被分派到135个不同卫所。
这种不远万里充役如同松江府‘布解’,在交通不便的明朝成为军户沉重的负担。
军丁起解需要军户自己提供军装和盘缠,路途越远,耗费愈大,就造成‘路远艰难、盘费不得接济,在途逃死者多,到卫者少’、起解‘两千里之外、下产尽废矣’、艰窘军丁‘多至冻馁病死’等普遍现象。
即便军丁到达指定卫所,因远离故土,死于水土不服者也大有人在,如南方之人死于寒冻,北方之人死于瘴癘等;除此之外他们还要遭到世袭卫官的勒索、克扣拖欠月粮、降低月粮折色比等,以至于‘全抑余丁屯种养膳’。
军丁到卫后,按‘边境三七守屯,腹地二八’分工为正役旗军和屯军,守城可领月粮,大致额度为‘马军月支两石,步军总旗一石五斗,小旗一石二斗,正军有家四口以上者一石,三口以下者六斗,无妻子者四斗(另水马驿、递夫月三斗)。’
因军屯田土肥瘠、远近不同,军屯分地多寡不一,‘每军种田五十亩为一分,又或百亩、或七十、或三十、二十亩不等’。如松江金山卫‘总旗每名三十亩,小旗二十四亩,军二十亩’;河南、山东、辽东等地则是‘每军一分,每分五十亩’;陕西‘每分百亩’。
每名屯军每岁额科屯田自粒六石(全国通则)交军仓,并同州府县留存递发的税粮,由卫官发放给正役旗军作为月粮。
后来,因卫所官员刁难递送百姓等弊端,管理军仓的财权在宣德十年(1435,外放到河南的户部侍郎王佐上书)转移到了地方手中;因军屯田土、屯田子粒逐年下降,在嘉靖四十二年(1563)卫所屯田的管理权也被交由地方政府,‘卫所管屯官止许督率旗甲人等布种上纳,不许经收钱粮’。
地方政府获得军仓和军屯的管理权后,民间豪绅用强占、置换等方式占有卫所财产、良田,致使卫所正军粮饷无着;加上恩军的存在,降低了军人的地位,以致逃亡更甚。最终,只有世袭的百户、千户、指挥等职可得留存,所以才出现前面‘正军缺额,军官过剩’的统计结果。
总之,卫所制无论正额兵源,还是军屯土地都是‘久而玩,玩而废,数年以来,徒为虚文’,至‘军士逃亡且尽,田土遗失过半’。
…
徐光启如今手握一省军政大权,手握三方剑、有密折专奏权,可谓手眼通天,自不惧地方官绅,他担心的是来自军方的反对,他看了看正对参选淑媛评头论足的张我续和刘孔昭心,愁眉莫展。
首先这位北直隶广平府邯郸的张我续,来头就不简单。其父张国彦历任襄陵知县、兵科给事中、山西参政、陕西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户部侍郎、都察院都御史、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在争国本一事中可是站在光庙这一方的;其次其兄张我继、张我绳都高中进士,在朝为官,活脱脱的官僚世家。
其次是勋臣子弟刘孔昭,其父刘荩臣现为右军都督府佥书(正二品),早年因私怨‘疏诋顾宪成’、‘讽刺东林’,在朱由校移宫登极一事中失去先机,还没有得到重用。
徐光启知道要稳定卫所,无非保证正军粮饷、补足原额屯田、提高军人地位、裁撤冗员和老弱等手段,而这些都需要二人的配合与支持。
……
“大人,都这么阅视过半了,难道都能入选吗?”
“啊?”徐光启被人旁边的人唤醒,出言提醒者正是坐在旁边、和自己年纪差不多的张我续,笑笑道,“老了,昨夜览文书,至精神不济,刚神游天虚来着。”
“大人刚到任即殚精竭虑,实乃我辈之楷模啊。”张我续拱手正色道。
徐光启摆摆手,不理会选妃事,侧身问道,“巡抚对开封三卫两守御,定额两万余,今不满万,可有良策补足士马逃亡之数?”
张我续看看左右,捂嘴小声道,“不瞒大人,下臣到任后便巡视过几处卫所,现状远非缺额这么简单。”
“哦,还有什么?”徐光启正因为知道兵不堪战,才在通州练兵,见张我续小心翼翼,来了兴趣。
“各地正军历年不练,大将或不得人,训练无法,纪律舛谬,逃散者不复,尺籍徒存,部曲虚耗……”
“这些本官都知道,你可有良策?”
张我续把椅子向徐光启挪了挪,依旧小声道,“臣思前想后,觉得唯有一途。”
“可是再练兵?”徐光启想到此前练兵缺钱缺马缺兵器的窘境,“河南藩王靡费过甚,尚需外省接济,何来钱粮?”
“大人,卫所正军虽缺,可指挥、千百户等犹在,且财帛颇丰,下官的意思是让其仿效‘嘉万年间便有招募勇壮,优加恩养’的‘例军’先例,自行招募家丁,躲着二三十、少则二三,其俸粮按‘营兵例’发放。”
例军即‘奉例顶补绝军者’,其俸禄‘不论差役轻重,月支五斗’;而营兵例的俸禄发放则是‘以勇敢者分三等授饷,上者两石,次减五斗’。
家丁又有健儿、厮养、亲兵、家众等称呼,就是将官为保护自己和倡勇冲锋,利用手中的私财雇募的私人武装,因而不会像应差一样敷衍,所选取的皆是‘膂力骁健、弓马娴熟’的勇士。
这种制度只在边关施行,如嘉靖三十九年准‘京营将官人边方者,每员准家丁二十名,月支两石,犒赏银五两’,万历二十二年‘准辽东守备、备御等官携家丁10名,参将游击准50名,家丁食双饷(银八钱)、配官马一匹,月给行粮四钱五分,每年赏银八钱七分五厘’。
徐光启沉思半响,还是摇摇头,“恐怕此举行不通,且不说有养虎为患之嫌,况腹地并无战事,饷银、赏银由何支取?千百户等官岂是傻子?”
张我续还想继续和徐光启讨论其提议的可行性,却被走入大堂的淑媛所惊艳,一时忘了言语。
正军又称旗军,按明代军制每卫正军应有5600余员,从前述正军实数,可见卫所缺额严重,其原因有多方面,得从头开始捋。
卫所军人来源主要是世袭军户,隶兵部,占主要部分;除此之外还有从征、归附、谪发、垛集、抽籍等新军户来源。
从征者,诸将所素将之兵平定其他,因留戍者;归附者,胜过及诸偕伪者所部兵举部归义者也;谪发者乃谪发诸罪隶籍为兵(称为恩军);垛集者,以民籍三户为垛集,选一户为正户,应当军役,余二户为贴户,帮贴正户,正贴可依次轮换;抽籍即简拔,从民籍丁多者中抽丁充军。
除上述外,还有少数自愿投充、籍屯田夫、因佃种军户田土、因娶故军之女承故军之产为军等现象,不提。
明朝军户和民、匠、医、阴阳等一样,‘役皆永充’,他们有自己的军田(和卫所屯田不是一回事),不用像民田一样承担赋役,但需要充军役。
军户充役的方案是,每户出一丁充军役为正军,到指定卫所当兵,称为起解,负责‘操备征进’;正军在充役时,要携带户下一名余丁随同,到营生理、辅佐正军、供给军装,是为‘军余’,二者皆免泛差杂役;保留一丁,供给在营正丁;预备一丁为‘继丁’,遇正军亡故则充役(户下如无壮丁,则将幼儿登记,是为幼丁,待成丁后勾补当差)。
这制度在执行时候就走样了,到宣宗年间出现了‘重役’,即一军户要起解两丁以上到不同卫所充当正军,是有‘夫军户族满十丁者,其一兵也,二三人或屯田,其余则以供是兵也’的现象,到隆庆年间,‘军户有一户四丁而应当三军者,有一户二丁应当二军’的现象非常普遍。
这种军户充当多出军役之所以称为‘重役’,是因为军丁起解在军籍佥编之初便有详细规定,不准在附近卫所服役,同一县的军丁,也不允许在同一卫所或同一地区服役。
为防止兵变,会将江北军丁发江南卫所、陕西发云南、四川发辽东等。嘉靖年间,浙江海宁军户共6898户,佥发的军丁就被分配到全国480个不同的卫所充役;陕西高陵军户共621户,军丁被分派到135个不同卫所。
这种不远万里充役如同松江府‘布解’,在交通不便的明朝成为军户沉重的负担。
军丁起解需要军户自己提供军装和盘缠,路途越远,耗费愈大,就造成‘路远艰难、盘费不得接济,在途逃死者多,到卫者少’、起解‘两千里之外、下产尽废矣’、艰窘军丁‘多至冻馁病死’等普遍现象。
即便军丁到达指定卫所,因远离故土,死于水土不服者也大有人在,如南方之人死于寒冻,北方之人死于瘴癘等;除此之外他们还要遭到世袭卫官的勒索、克扣拖欠月粮、降低月粮折色比等,以至于‘全抑余丁屯种养膳’。
军丁到卫后,按‘边境三七守屯,腹地二八’分工为正役旗军和屯军,守城可领月粮,大致额度为‘马军月支两石,步军总旗一石五斗,小旗一石二斗,正军有家四口以上者一石,三口以下者六斗,无妻子者四斗(另水马驿、递夫月三斗)。’
因军屯田土肥瘠、远近不同,军屯分地多寡不一,‘每军种田五十亩为一分,又或百亩、或七十、或三十、二十亩不等’。如松江金山卫‘总旗每名三十亩,小旗二十四亩,军二十亩’;河南、山东、辽东等地则是‘每军一分,每分五十亩’;陕西‘每分百亩’。
每名屯军每岁额科屯田自粒六石(全国通则)交军仓,并同州府县留存递发的税粮,由卫官发放给正役旗军作为月粮。
后来,因卫所官员刁难递送百姓等弊端,管理军仓的财权在宣德十年(1435,外放到河南的户部侍郎王佐上书)转移到了地方手中;因军屯田土、屯田子粒逐年下降,在嘉靖四十二年(1563)卫所屯田的管理权也被交由地方政府,‘卫所管屯官止许督率旗甲人等布种上纳,不许经收钱粮’。
地方政府获得军仓和军屯的管理权后,民间豪绅用强占、置换等方式占有卫所财产、良田,致使卫所正军粮饷无着;加上恩军的存在,降低了军人的地位,以致逃亡更甚。最终,只有世袭的百户、千户、指挥等职可得留存,所以才出现前面‘正军缺额,军官过剩’的统计结果。
总之,卫所制无论正额兵源,还是军屯土地都是‘久而玩,玩而废,数年以来,徒为虚文’,至‘军士逃亡且尽,田土遗失过半’。
…
徐光启如今手握一省军政大权,手握三方剑、有密折专奏权,可谓手眼通天,自不惧地方官绅,他担心的是来自军方的反对,他看了看正对参选淑媛评头论足的张我续和刘孔昭心,愁眉莫展。
首先这位北直隶广平府邯郸的张我续,来头就不简单。其父张国彦历任襄陵知县、兵科给事中、山西参政、陕西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户部侍郎、都察院都御史、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在争国本一事中可是站在光庙这一方的;其次其兄张我继、张我绳都高中进士,在朝为官,活脱脱的官僚世家。
其次是勋臣子弟刘孔昭,其父刘荩臣现为右军都督府佥书(正二品),早年因私怨‘疏诋顾宪成’、‘讽刺东林’,在朱由校移宫登极一事中失去先机,还没有得到重用。
徐光启知道要稳定卫所,无非保证正军粮饷、补足原额屯田、提高军人地位、裁撤冗员和老弱等手段,而这些都需要二人的配合与支持。
……
“大人,都这么阅视过半了,难道都能入选吗?”
“啊?”徐光启被人旁边的人唤醒,出言提醒者正是坐在旁边、和自己年纪差不多的张我续,笑笑道,“老了,昨夜览文书,至精神不济,刚神游天虚来着。”
“大人刚到任即殚精竭虑,实乃我辈之楷模啊。”张我续拱手正色道。
徐光启摆摆手,不理会选妃事,侧身问道,“巡抚对开封三卫两守御,定额两万余,今不满万,可有良策补足士马逃亡之数?”
张我续看看左右,捂嘴小声道,“不瞒大人,下臣到任后便巡视过几处卫所,现状远非缺额这么简单。”
“哦,还有什么?”徐光启正因为知道兵不堪战,才在通州练兵,见张我续小心翼翼,来了兴趣。
“各地正军历年不练,大将或不得人,训练无法,纪律舛谬,逃散者不复,尺籍徒存,部曲虚耗……”
“这些本官都知道,你可有良策?”
张我续把椅子向徐光启挪了挪,依旧小声道,“臣思前想后,觉得唯有一途。”
“可是再练兵?”徐光启想到此前练兵缺钱缺马缺兵器的窘境,“河南藩王靡费过甚,尚需外省接济,何来钱粮?”
“大人,卫所正军虽缺,可指挥、千百户等犹在,且财帛颇丰,下官的意思是让其仿效‘嘉万年间便有招募勇壮,优加恩养’的‘例军’先例,自行招募家丁,躲着二三十、少则二三,其俸粮按‘营兵例’发放。”
例军即‘奉例顶补绝军者’,其俸禄‘不论差役轻重,月支五斗’;而营兵例的俸禄发放则是‘以勇敢者分三等授饷,上者两石,次减五斗’。
家丁又有健儿、厮养、亲兵、家众等称呼,就是将官为保护自己和倡勇冲锋,利用手中的私财雇募的私人武装,因而不会像应差一样敷衍,所选取的皆是‘膂力骁健、弓马娴熟’的勇士。
这种制度只在边关施行,如嘉靖三十九年准‘京营将官人边方者,每员准家丁二十名,月支两石,犒赏银五两’,万历二十二年‘准辽东守备、备御等官携家丁10名,参将游击准50名,家丁食双饷(银八钱)、配官马一匹,月给行粮四钱五分,每年赏银八钱七分五厘’。
徐光启沉思半响,还是摇摇头,“恐怕此举行不通,且不说有养虎为患之嫌,况腹地并无战事,饷银、赏银由何支取?千百户等官岂是傻子?”
张我续还想继续和徐光启讨论其提议的可行性,却被走入大堂的淑媛所惊艳,一时忘了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