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 大幕拉开
网络小说网www.txtwl.com,最快更新《南宋之我主沉浮》最新章节!
末哥亲王与兀良合台的漠北草原之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漠北草原盟主海都不仅同意了与忽必烈之间的和解,而且愿意出兵帮助忽必烈剿灭明军,当然,这不是说末哥亲王与兀良合台两人有着颠倒乾坤的能力,而是忽必烈的亲笔信,以及给出的条件,让海都动心,再说海都一直都认为,蒙古人是这世上最为高贵之人,怎么能够被汉人打败和欺负。
让末哥亲王和兀良合台较为无奈的事情是,海都在诸多的蒙古部落首领之中,展现出来了忽必烈写给他的亲笔信,这里面就包括察钦汗国可汗八剌,其实八剌的身体已经很不好,眼看着就不能够支撑多长的时间了。
海都利用了忽必烈的亲笔信,尽管说忽必烈规避了对于自身最为不利的事宜,但海都抓住了机会,证明自身在漠北草原盟主的地位。
离开漠北草原的时候,末哥亲王与兀良合台是很清楚的,大元朝廷与海都之间的暂时休兵,不可能维持太长的时间,至于说海都是不是真的愿意出兵,还是未知数,一旦蒙军与明军之间的战斗爆发,则海都很有可能浑水摸鱼,故而末哥亲王利用身份,与漠北草鱼诸多的部落首领接触,说到了大元朝廷与海都之间议和的事宜,只要这些蒙古部落不支持海都,则海都凭借着自身的力量,根本没有资格与大元朝廷对着干。
稳定漠北草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做好了这件事情,大元朝廷就能够集中精力开始与明军的厮杀,这是忽必烈与末哥等人的共同开发。
末哥与兀良合台回到大都的时候,已经是至元十二年的二月,也就是凌源元年二月。
末哥早就将谈判的事宜利用密折禀报皇上,忽必烈对此番的商谈很是满意,派遣哈必赤与阿合马等人代表自己到大都城外去迎候末哥与兀良合台等人。
回到大都之后,末哥亲王与兀良合台并未歇息,马上就进入到皇宫之中,开始与皇上商议讨伐明军的事宜。
身在大都的佟卫华,早就想着离开了,特别是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后,这么多年在大都,也让佟卫华磨砺的格外的成熟稳重,不仅仅是佟卫华想着回到开封府城去,就连姚枢与史天泽等人,也想着彻底脱离大元朝廷,前往开封府城而去。
不过佟卫华接到的信函,依旧是坚守大都,为朝廷提供相关的情报。
多年的情报生涯,让佟卫华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在山东之战基本结束、蒙军的征南大军被明军彻底剿灭之后,佟卫华就清楚,皇上恐怕要开始对大元朝廷动手了,以前皇上从未对大元朝廷采取主动进攻的方式,可山东之战例外。
征南大军被明军彻底剿灭,更是说明大元朝廷的实力遭遇到重创,面对大明王朝的时候,已经没有了任何的优势,这么多年以来,蒙军面对明军的作战,从未取得胜迹,每每都是失败,虽说这里面有忽必烈轻视之原因。
接到信函继续驻守大都的佟卫华,也开始加紧搜集相关的情报了。
末哥亲王与兀良合台离开大都前往漠北草原,这个情报佟卫华从郝经与史天泽等人那里分别获知了。
郝经与史天泽两人之间很少有什么联系,他们面对佟卫华都是单线联系,佟卫华也绝不会同时与两人见面,这是从安全的角度出发的,两人都在为大明朝廷提供情报,也都想着能够到开封府城去效力,不过人心隔肚皮,一旦两人见面了,得知相互之间的想法,是不是会出现意外,这是谁都不敢保证的事宜。
佟卫华如今提供的情报,已经不局限于说清楚事情,还有诸多的分析在里面,这些分析既有佟卫华自身的分析,也有郝经与史天泽等人的分析。
在接到末哥与兀良合台前往漠北草原情报的事情,佟卫华与郝经、史天泽等人就经过了详细的分析,郝经与史天泽两人都认为,这是忽必烈迫不得已做出的决定,目的就是让漠北草原能够稳定下来,不至于让大元朝廷首尾不能兼顾,而且随着这些年大元朝廷逐渐的将重心转移到灭掉大宋方面,漠北草原的海都实力逐渐的壮大起来,已经不是大元朝廷随便就能够剿灭的。
不过对于末哥与兀良合台的漠北草原之行,郝经与史天泽对于结局的分析略有不同。
郝经认为,此番的商谈在初期是能够获取成功的,也就是说忽必烈与海都之间是能够达成协议的,可这份协议维持不了多长的时间,毕竟海都看到的是蒙古大汗之位置,而且海都一直都认为蒙古大汗之位置是自身的,在忽必烈真正遭受重创的时候,海都是不会袖手旁观的,一定会出兵,以真正的控制整个的草原。
史天泽认为忽必烈与海都之间能够达成协议,而且还有可能驰援忽必烈,形成对明军的打击,毕竟海都和忽必烈都是蒙古人,在蒙古朝廷遭遇到危机的时候,海都是必定出手的,不可能在一边看热闹,唇亡齿寒,一旦大元朝廷和忽必烈被明军完全打败,则漠北草鱼的海都也会遭遇到重大的威胁。
郝经与史天泽两人的看法出现分歧,这也是很正常的情况,郝经是读书人,历来注重的都是权谋,都是获取到最大的利益,故而他认为,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海都是绝不会放弃机会的,是一定会抓住的,史天泽则是军人出身,看重的是承诺,而且史天泽对蒙古人重承诺的秉性,也是看的很清楚的。
在寄送给朝廷的情报之中,佟卫华支持的是史天泽的想法,认为蒙古人具有的本性,会让海都做出有利于忽必烈和大元朝廷的决定。
末哥亲王与兀良合台前往漠北草原的事宜,情报署通过安插在漠北草原的眼线,也获知了消息,这封情报以最快的速度承奏给了吴邵刚。
同时佟卫华从大都方面传来的情报,也一并被承奏给吴邵刚。
袁世春出任枢密院副枢密使,主要就是负责情报工作,当然大明王朝成立之后,袁世春管辖的情报事宜,不仅仅局限于大都方面,包括南方的诸多情报,也是重点。
末哥与兀良合台到漠北草原的目的,袁世春分析的很清楚,自从征南大军被彻底剿灭之后,大元朝廷的实力大打折扣,已经无法应对两线作战的局面,唯有与漠北草原的海都议和,平定漠北草原的局势,如此才能够集中精力应对大明朝廷。
袁世春赞同佟卫华的分析,毕竟他也是军人出身,但李庭芝认为,郝经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忽必烈与海都初期会形成联合,但这样的联合不可能维持多长的时间,一旦忽必烈遭受到重创,则海都会趁虚而入,夺取蒙古大汗的位置。
最终的决定需要吴邵刚做出来。
这个决定关乎到朝廷如何的排兵布阵,相当的关键。
若是海都与忽必烈之间仅仅是临时的联合,他们相互之间都防着对方的话,那他们就不可能形成合力,相反在作战的过程之中,还会互相的牵制,导致实力削弱,如此情况之下,明军可以集中精力,大胆的展开进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彻底打败蒙军。
若是忽必烈与海都之间实现了真正的联合,那就是明军需要特别注意的事宜。
海都麾下的大军,战斗力不弱,他们多次在漠北草原作战,每每都是以不足的兵力应对忽必烈派遣的大军,经过了多年的作战,他们已经很是骁勇,若是加入到蒙军之中,则会让蒙军的实力大为增强。
如此明军就不能够表现出来急躁的情绪,务必慢慢来,逐渐的消灭蒙军的有生力量,与蒙军展开拉锯战,毕竟大明朝廷已经控制了南方,募集粮草方面,比起大元朝廷有着太多的优势,而且这种优势会一直持续下去。
李庭芝与袁世春两人看法不一致,他们的奏折都在吴邵刚这里,从时间上来看,末哥与兀良合台回到大都之后,忽必烈与大元朝廷就肯定会有行动,他们不会继续耽误时间,让大明朝廷不断的壮大起来。
所以吴邵刚也必须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做出准确的判断。
如此重大的判断上面,吴邵刚所能够依靠的就是自身,不可能让李庭芝等人做出判断。
如此重大的判断,吴邵刚也不会有丝毫的疏忽,他已经很清楚,明军与蒙军之间大战的序幕,已经慢慢开始拉开了,接下来就是双方直接的较量,而这场较量的胜败,关乎到双方的命运,关乎到谁来统治天下,关乎到天下苍生。
大元朝廷对天下的治理是一塌糊涂,这在史书上面有明确的记载,可穿越的吴邵刚就不一样了,他能够很好的治理天下,至少让百姓能够过上不错的生活。
经过了足足三天时间的思索,吴邵刚决定在早朝之后,召集相关文武大臣,专门商议此事,也听听众人是什么看法。
末哥亲王与兀良合台的漠北草原之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漠北草原盟主海都不仅同意了与忽必烈之间的和解,而且愿意出兵帮助忽必烈剿灭明军,当然,这不是说末哥亲王与兀良合台两人有着颠倒乾坤的能力,而是忽必烈的亲笔信,以及给出的条件,让海都动心,再说海都一直都认为,蒙古人是这世上最为高贵之人,怎么能够被汉人打败和欺负。
让末哥亲王和兀良合台较为无奈的事情是,海都在诸多的蒙古部落首领之中,展现出来了忽必烈写给他的亲笔信,这里面就包括察钦汗国可汗八剌,其实八剌的身体已经很不好,眼看着就不能够支撑多长的时间了。
海都利用了忽必烈的亲笔信,尽管说忽必烈规避了对于自身最为不利的事宜,但海都抓住了机会,证明自身在漠北草原盟主的地位。
离开漠北草原的时候,末哥亲王与兀良合台是很清楚的,大元朝廷与海都之间的暂时休兵,不可能维持太长的时间,至于说海都是不是真的愿意出兵,还是未知数,一旦蒙军与明军之间的战斗爆发,则海都很有可能浑水摸鱼,故而末哥亲王利用身份,与漠北草鱼诸多的部落首领接触,说到了大元朝廷与海都之间议和的事宜,只要这些蒙古部落不支持海都,则海都凭借着自身的力量,根本没有资格与大元朝廷对着干。
稳定漠北草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做好了这件事情,大元朝廷就能够集中精力开始与明军的厮杀,这是忽必烈与末哥等人的共同开发。
末哥与兀良合台回到大都的时候,已经是至元十二年的二月,也就是凌源元年二月。
末哥早就将谈判的事宜利用密折禀报皇上,忽必烈对此番的商谈很是满意,派遣哈必赤与阿合马等人代表自己到大都城外去迎候末哥与兀良合台等人。
回到大都之后,末哥亲王与兀良合台并未歇息,马上就进入到皇宫之中,开始与皇上商议讨伐明军的事宜。
身在大都的佟卫华,早就想着离开了,特别是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后,这么多年在大都,也让佟卫华磨砺的格外的成熟稳重,不仅仅是佟卫华想着回到开封府城去,就连姚枢与史天泽等人,也想着彻底脱离大元朝廷,前往开封府城而去。
不过佟卫华接到的信函,依旧是坚守大都,为朝廷提供相关的情报。
多年的情报生涯,让佟卫华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在山东之战基本结束、蒙军的征南大军被明军彻底剿灭之后,佟卫华就清楚,皇上恐怕要开始对大元朝廷动手了,以前皇上从未对大元朝廷采取主动进攻的方式,可山东之战例外。
征南大军被明军彻底剿灭,更是说明大元朝廷的实力遭遇到重创,面对大明王朝的时候,已经没有了任何的优势,这么多年以来,蒙军面对明军的作战,从未取得胜迹,每每都是失败,虽说这里面有忽必烈轻视之原因。
接到信函继续驻守大都的佟卫华,也开始加紧搜集相关的情报了。
末哥亲王与兀良合台离开大都前往漠北草原,这个情报佟卫华从郝经与史天泽等人那里分别获知了。
郝经与史天泽两人之间很少有什么联系,他们面对佟卫华都是单线联系,佟卫华也绝不会同时与两人见面,这是从安全的角度出发的,两人都在为大明朝廷提供情报,也都想着能够到开封府城去效力,不过人心隔肚皮,一旦两人见面了,得知相互之间的想法,是不是会出现意外,这是谁都不敢保证的事宜。
佟卫华如今提供的情报,已经不局限于说清楚事情,还有诸多的分析在里面,这些分析既有佟卫华自身的分析,也有郝经与史天泽等人的分析。
在接到末哥与兀良合台前往漠北草原情报的事情,佟卫华与郝经、史天泽等人就经过了详细的分析,郝经与史天泽两人都认为,这是忽必烈迫不得已做出的决定,目的就是让漠北草原能够稳定下来,不至于让大元朝廷首尾不能兼顾,而且随着这些年大元朝廷逐渐的将重心转移到灭掉大宋方面,漠北草原的海都实力逐渐的壮大起来,已经不是大元朝廷随便就能够剿灭的。
不过对于末哥与兀良合台的漠北草原之行,郝经与史天泽对于结局的分析略有不同。
郝经认为,此番的商谈在初期是能够获取成功的,也就是说忽必烈与海都之间是能够达成协议的,可这份协议维持不了多长的时间,毕竟海都看到的是蒙古大汗之位置,而且海都一直都认为蒙古大汗之位置是自身的,在忽必烈真正遭受重创的时候,海都是不会袖手旁观的,一定会出兵,以真正的控制整个的草原。
史天泽认为忽必烈与海都之间能够达成协议,而且还有可能驰援忽必烈,形成对明军的打击,毕竟海都和忽必烈都是蒙古人,在蒙古朝廷遭遇到危机的时候,海都是必定出手的,不可能在一边看热闹,唇亡齿寒,一旦大元朝廷和忽必烈被明军完全打败,则漠北草鱼的海都也会遭遇到重大的威胁。
郝经与史天泽两人的看法出现分歧,这也是很正常的情况,郝经是读书人,历来注重的都是权谋,都是获取到最大的利益,故而他认为,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海都是绝不会放弃机会的,是一定会抓住的,史天泽则是军人出身,看重的是承诺,而且史天泽对蒙古人重承诺的秉性,也是看的很清楚的。
在寄送给朝廷的情报之中,佟卫华支持的是史天泽的想法,认为蒙古人具有的本性,会让海都做出有利于忽必烈和大元朝廷的决定。
末哥亲王与兀良合台前往漠北草原的事宜,情报署通过安插在漠北草原的眼线,也获知了消息,这封情报以最快的速度承奏给了吴邵刚。
同时佟卫华从大都方面传来的情报,也一并被承奏给吴邵刚。
袁世春出任枢密院副枢密使,主要就是负责情报工作,当然大明王朝成立之后,袁世春管辖的情报事宜,不仅仅局限于大都方面,包括南方的诸多情报,也是重点。
末哥与兀良合台到漠北草原的目的,袁世春分析的很清楚,自从征南大军被彻底剿灭之后,大元朝廷的实力大打折扣,已经无法应对两线作战的局面,唯有与漠北草原的海都议和,平定漠北草原的局势,如此才能够集中精力应对大明朝廷。
袁世春赞同佟卫华的分析,毕竟他也是军人出身,但李庭芝认为,郝经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忽必烈与海都初期会形成联合,但这样的联合不可能维持多长的时间,一旦忽必烈遭受到重创,则海都会趁虚而入,夺取蒙古大汗的位置。
最终的决定需要吴邵刚做出来。
这个决定关乎到朝廷如何的排兵布阵,相当的关键。
若是海都与忽必烈之间仅仅是临时的联合,他们相互之间都防着对方的话,那他们就不可能形成合力,相反在作战的过程之中,还会互相的牵制,导致实力削弱,如此情况之下,明军可以集中精力,大胆的展开进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彻底打败蒙军。
若是忽必烈与海都之间实现了真正的联合,那就是明军需要特别注意的事宜。
海都麾下的大军,战斗力不弱,他们多次在漠北草原作战,每每都是以不足的兵力应对忽必烈派遣的大军,经过了多年的作战,他们已经很是骁勇,若是加入到蒙军之中,则会让蒙军的实力大为增强。
如此明军就不能够表现出来急躁的情绪,务必慢慢来,逐渐的消灭蒙军的有生力量,与蒙军展开拉锯战,毕竟大明朝廷已经控制了南方,募集粮草方面,比起大元朝廷有着太多的优势,而且这种优势会一直持续下去。
李庭芝与袁世春两人看法不一致,他们的奏折都在吴邵刚这里,从时间上来看,末哥与兀良合台回到大都之后,忽必烈与大元朝廷就肯定会有行动,他们不会继续耽误时间,让大明朝廷不断的壮大起来。
所以吴邵刚也必须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做出准确的判断。
如此重大的判断上面,吴邵刚所能够依靠的就是自身,不可能让李庭芝等人做出判断。
如此重大的判断,吴邵刚也不会有丝毫的疏忽,他已经很清楚,明军与蒙军之间大战的序幕,已经慢慢开始拉开了,接下来就是双方直接的较量,而这场较量的胜败,关乎到双方的命运,关乎到谁来统治天下,关乎到天下苍生。
大元朝廷对天下的治理是一塌糊涂,这在史书上面有明确的记载,可穿越的吴邵刚就不一样了,他能够很好的治理天下,至少让百姓能够过上不错的生活。
经过了足足三天时间的思索,吴邵刚决定在早朝之后,召集相关文武大臣,专门商议此事,也听听众人是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