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1章:随势就势(中)
网络小说网www.txtwl.com,最快更新《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
高士迁答道,“父亲的教诲,儿子记下了。”
高启勋问,“记下了就要遵守,不仅如此,还要做到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衷。我再问你,你可知道爹为什么要跟你说这些话?”
高士迁有些迷糊了,心说行事低调,不一向是咱们高家的做派吗?
以前父亲也是这么教导他的,现在又说了让他不要居功自傲之类的话,大概也没有什么新意。
如果有,那也是事情过去之后,将来高家应该会有些封赏,在勋戚将门中的地位会有提升,所以重点提醒他一下防止他到时因为骄傲而被人诟病罢了,还能有什么别的原因?
见高士迁一脸茫然,高启勋斥道,“你还真是糊涂。”
高士迁这下是真糊涂了,用一种认错的口吻道,“请父亲示下。”
高启勋道,“刚才我跟你说了那么多关于杨怀仁的事情,难道你就没听进去吗?
事成之后,我们高家会得到实际的好处,但跟杨怀仁比起来,那就差远了。
如今的杨怀仁,可不是当初的杨怀仁了,不是什么封侯拜将就能满足他的,而且他可能也不需要更高的爵位和封赏了。”
高士迁这才恍然大悟,“父亲,您的意思是说,他也会变得像其他人一样,开始迷恋权力?”
高启勋点点头,“大有可能!人都是会变的,二人对权力的欲念,也会随时冒出来占据他的精神。
杨怀仁再有本事,也不会例外,只不过在我看来,他要的权力,和我们理解上传统意义上的权力,或许还有些不同。
这样是我个人感觉,他对朝堂上的政事,或许还不那么感兴趣,但在其他方面,我感觉就有点不同了。”
高士迁有点郁闷,他爹好长时间不曾这样了,对未来局势的判断,似乎也从来没有这么困难过。
他问道,“您说的杨怀仁对朝堂政事不感兴趣,那应该是以前吧?可将来的话,如果他的养子登基为帝,难道他还能保持本心?
另外,您说他对权力的渴求在别的方面,难道是说军队?他如今已经是左卫大将军,是最高的军职了,而且陛下还给他一个枢密院参知政事的头衔。
这两样实权职位,无论哪一样都已经是位极人臣了,他还能得到什么更高的地位吗?”
高启勋道,“能!”
高士迁和一旁聆听的张叔夜一同惊呆了,张叔夜忍不住问道,“高侯爷的意思,是他也想坐上皇位?”
高启勋想了想,“不是没有可能,从现在看来,却又不是很像,我也是还没考虑清楚。
如果他想坐上皇位,他也不用把皇子推出来,凭他如今的权柄加上手上拥有的兵马,称帝也不是不可以。
你们或许以为杨怀仁手下只有武德军三万人而已,但很多实情,你们可能不了解。
武德军名为三万编员,实际上早就超出了这个数字,我听说武德军里光是精锐的骑兵就有足足两万人,你们想想看,一支三万人编制的军队,就有两万骑兵,这在大宋有可能吗?
显然这个比例是绝对没可能的!两万骑兵这个数字绝不会有假,而且这个数也只会多不会少。
也就是说,武德军的人数,远远超出的三万人的编制,可能是翻一倍达到六万人,甚至有可能更多。
至于武德军的战斗力,就不用我多说了,比眼下的禁军要强出很多!”
高士迁似乎有点不服气,“父亲,武德军的实力比一般的禁军相比可能强一些,这一点儿子承认。
但儿子麾下的龙蹊卫,同样是一直精锐之师,我自负龙蹊卫的军事素质不会输给武德军的!”
张叔夜在一旁也频频点头,他和高士迁同属龙蹊卫,不论是感情上还是事实上,他们都觉得龙蹊卫比一般的禁军实力要高出不少。
尽管他们也认为武德军很强,但那也只是比那些一般的花架子禁军强一些,而且是强在实际的作战经验上罢了,要说龙蹊卫不如武德军,他们还是心中不服的。
高启勋嗤笑一声,“你们真的这么认为?那只能说你们还是太天真了。”
高士迁和张叔夜都有点错愕,一脸不服气的看向了高启勋。
高启勋笑道,“今日跟随杨怀仁的几百骑士,还有他身边的将领,你们也都见过了,说说看,你们的印象如何?”
张叔夜回忆了一下,称赞道,“说起来,杨怀仁身边的将士,确实让人羡慕,鲜亮的衣甲,丰富多样的武器,我看了也羡慕不已。
他身边的两位将领,高个子的看起来确实威猛,另一个叫林冲的曾经在禁军里担任过枪棒教头,想来也应该是一员猛将。
但如果拿他们二人与我和高兄相比的话,我和高兄也应该不输他们。”
高启勋道,“你们有这样的自信,也是件好事,但我不得不说一句,你们看到的,也只是他们的外表,还有身上佩戴的武器和装备。
可嵇仲你忽略了最大的一点,他们的眼神和气质,和一般的禁军有绝对的差异。”
“差异?!”
高士迁和张叔夜面面相觑,竟异口同声道。
高启勋道,“对,差异,或许我用差异这个词,已经给你们留了颜面了,准确的说,这是一种差距。
差距来自哪里,其实很明显,一是平时的训练,二是实际战争的经验。
你们虽然说也曾经参加过当年的征西战争,但龙蹊卫当年其实也没真正打过几仗,所得的军功,也是西夏人溃败之际捡了些便宜罢了。
这并不是刻意要轻视你们的战功,而是当年的情况,你们二人比我还清楚,你们自己说,我说的有错吗?”
高士迁和张叔夜内心里有点难过,但高启勋说的是事实,当时宋军和西夏军对峙了很久,也没有大规模的战役发生。
后来西夏君臣不和起了内讧,人心散了,他们内部的各个势力又只想着保存自身的实力,所以只顾着逃走了,宋军的胜利来得太意外太容易,所以说战斗经验,还真是谈不上。
追击西夏军的时候,基本上遇上的都是投降的散兵,这就更谈不上作战经验了。
高士迁答道,“父亲的教诲,儿子记下了。”
高启勋问,“记下了就要遵守,不仅如此,还要做到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衷。我再问你,你可知道爹为什么要跟你说这些话?”
高士迁有些迷糊了,心说行事低调,不一向是咱们高家的做派吗?
以前父亲也是这么教导他的,现在又说了让他不要居功自傲之类的话,大概也没有什么新意。
如果有,那也是事情过去之后,将来高家应该会有些封赏,在勋戚将门中的地位会有提升,所以重点提醒他一下防止他到时因为骄傲而被人诟病罢了,还能有什么别的原因?
见高士迁一脸茫然,高启勋斥道,“你还真是糊涂。”
高士迁这下是真糊涂了,用一种认错的口吻道,“请父亲示下。”
高启勋道,“刚才我跟你说了那么多关于杨怀仁的事情,难道你就没听进去吗?
事成之后,我们高家会得到实际的好处,但跟杨怀仁比起来,那就差远了。
如今的杨怀仁,可不是当初的杨怀仁了,不是什么封侯拜将就能满足他的,而且他可能也不需要更高的爵位和封赏了。”
高士迁这才恍然大悟,“父亲,您的意思是说,他也会变得像其他人一样,开始迷恋权力?”
高启勋点点头,“大有可能!人都是会变的,二人对权力的欲念,也会随时冒出来占据他的精神。
杨怀仁再有本事,也不会例外,只不过在我看来,他要的权力,和我们理解上传统意义上的权力,或许还有些不同。
这样是我个人感觉,他对朝堂上的政事,或许还不那么感兴趣,但在其他方面,我感觉就有点不同了。”
高士迁有点郁闷,他爹好长时间不曾这样了,对未来局势的判断,似乎也从来没有这么困难过。
他问道,“您说的杨怀仁对朝堂政事不感兴趣,那应该是以前吧?可将来的话,如果他的养子登基为帝,难道他还能保持本心?
另外,您说他对权力的渴求在别的方面,难道是说军队?他如今已经是左卫大将军,是最高的军职了,而且陛下还给他一个枢密院参知政事的头衔。
这两样实权职位,无论哪一样都已经是位极人臣了,他还能得到什么更高的地位吗?”
高启勋道,“能!”
高士迁和一旁聆听的张叔夜一同惊呆了,张叔夜忍不住问道,“高侯爷的意思,是他也想坐上皇位?”
高启勋想了想,“不是没有可能,从现在看来,却又不是很像,我也是还没考虑清楚。
如果他想坐上皇位,他也不用把皇子推出来,凭他如今的权柄加上手上拥有的兵马,称帝也不是不可以。
你们或许以为杨怀仁手下只有武德军三万人而已,但很多实情,你们可能不了解。
武德军名为三万编员,实际上早就超出了这个数字,我听说武德军里光是精锐的骑兵就有足足两万人,你们想想看,一支三万人编制的军队,就有两万骑兵,这在大宋有可能吗?
显然这个比例是绝对没可能的!两万骑兵这个数字绝不会有假,而且这个数也只会多不会少。
也就是说,武德军的人数,远远超出的三万人的编制,可能是翻一倍达到六万人,甚至有可能更多。
至于武德军的战斗力,就不用我多说了,比眼下的禁军要强出很多!”
高士迁似乎有点不服气,“父亲,武德军的实力比一般的禁军相比可能强一些,这一点儿子承认。
但儿子麾下的龙蹊卫,同样是一直精锐之师,我自负龙蹊卫的军事素质不会输给武德军的!”
张叔夜在一旁也频频点头,他和高士迁同属龙蹊卫,不论是感情上还是事实上,他们都觉得龙蹊卫比一般的禁军实力要高出不少。
尽管他们也认为武德军很强,但那也只是比那些一般的花架子禁军强一些,而且是强在实际的作战经验上罢了,要说龙蹊卫不如武德军,他们还是心中不服的。
高启勋嗤笑一声,“你们真的这么认为?那只能说你们还是太天真了。”
高士迁和张叔夜都有点错愕,一脸不服气的看向了高启勋。
高启勋笑道,“今日跟随杨怀仁的几百骑士,还有他身边的将领,你们也都见过了,说说看,你们的印象如何?”
张叔夜回忆了一下,称赞道,“说起来,杨怀仁身边的将士,确实让人羡慕,鲜亮的衣甲,丰富多样的武器,我看了也羡慕不已。
他身边的两位将领,高个子的看起来确实威猛,另一个叫林冲的曾经在禁军里担任过枪棒教头,想来也应该是一员猛将。
但如果拿他们二人与我和高兄相比的话,我和高兄也应该不输他们。”
高启勋道,“你们有这样的自信,也是件好事,但我不得不说一句,你们看到的,也只是他们的外表,还有身上佩戴的武器和装备。
可嵇仲你忽略了最大的一点,他们的眼神和气质,和一般的禁军有绝对的差异。”
“差异?!”
高士迁和张叔夜面面相觑,竟异口同声道。
高启勋道,“对,差异,或许我用差异这个词,已经给你们留了颜面了,准确的说,这是一种差距。
差距来自哪里,其实很明显,一是平时的训练,二是实际战争的经验。
你们虽然说也曾经参加过当年的征西战争,但龙蹊卫当年其实也没真正打过几仗,所得的军功,也是西夏人溃败之际捡了些便宜罢了。
这并不是刻意要轻视你们的战功,而是当年的情况,你们二人比我还清楚,你们自己说,我说的有错吗?”
高士迁和张叔夜内心里有点难过,但高启勋说的是事实,当时宋军和西夏军对峙了很久,也没有大规模的战役发生。
后来西夏君臣不和起了内讧,人心散了,他们内部的各个势力又只想着保存自身的实力,所以只顾着逃走了,宋军的胜利来得太意外太容易,所以说战斗经验,还真是谈不上。
追击西夏军的时候,基本上遇上的都是投降的散兵,这就更谈不上作战经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