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1章:章惇的算计
网络小说网www.txtwl.com,最快更新《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
本来还指望几位相公帮他们主持公道的史官呆住了,他们很明白朱太后是不会跟他们讲什么大道理的。
虽然她说要诛他们九族的事情不太可能出现,但得罪了这个老女人,他们将来恐怕也没法在宫里混下去。
太祖的规矩能保得住他们的性命,可却不能保证朱太后不会给他们穿小鞋。
要知道朱太后那可是出了名的由着性子来的主儿,她要是真恨毒了你,怕是给你穿的小鞋很可能是铁做的。
章惇从支持赵似开始,和朱太后之间也建立了某种信任,一直以来也都是很讨朱太后喜欢的,可这一次他发觉好像朱太后看他的眼神也不太对了。
想想也是,章惇极力维护文官的尊严,看起来本身也没有错,但他忽略了一个问题,杨怀仁维护的那可是赵煦死后的名声,这才是朱太后眼下最在意的。
章惇和杨怀仁站在对立面,也并不是他刻意而为,只是他内心里对杨怀仁总有一种忌惮,所以很多次他都想抓住杨怀仁什么把柄,然后像他之前排挤其他不同政见的文官一样,把杨怀仁排挤出朝堂的核心权力圈子。
这一次他本来也觉得是个不错的机会,杨怀仁这个人的性格在他看来是很有缺陷的,有着和普通的文官不同的做人做事的原则,和一般的武人也不太一样。
他会时常犯错,虽然这些错误不算是什么大错,但他还是认为只要他尽量在大家的心理上把杨怀仁的形象搞坏了,就足以为他以后排挤杨怀仁打下坚实的基础了。
实际上杨怀仁也确实总是不经意间做出一些看上去很不合理也很糊涂的事情,朝中的文官也都比较相信章惇这一套,现在很少人觉得杨怀仁是个靠谱的人。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杨怀仁确实也是个可用之才,起码在很多不要脸的事情上面,朝中的文官之中是找不出合适的人来做的。
这时候他们才会想到杨怀仁,总觉得他从来不在乎自己脸面,所以让他去做这些事,甚至是拉出来背黑锅,都是个不错的人选。
带领武德军回京护驾之后,杨怀仁的名声挽回了不少,章惇也意识到现在文官圈子里也不像以前那样,基本上都是一边倒的看不上杨怀仁了。
毕竟人家救了他们的性命,昨夜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举动,也让大家看到,杨怀仁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
他所做的一切,似乎都能和人情联系起来,虽然他的性格还是和自负清高的文人有些格格不入的意思,但这个人本质上并没有什么过失之处。
起码人家忠君爱国,也是爱护同僚的,哪怕是些不太熟悉和不认识的人。
文官们也渐渐开始认为,杨怀仁人也不错,如果他肯上进,作为朝中的重要一员,也并不是不可以。
但这就是章惇所担心的了,他的改革大计受到阻碍之后,他是要极力坚持用强硬的方式把改革政策坚持下去的。
从杨怀仁的态度来看,显然是会极力反对他的,所以如果杨怀仁进入朝堂参与到执政中来,不但会分薄了他的权力,还会成为他施行自己的治国方略的最大的阻碍。
章惇也想过很多方法,能把杨怀仁排挤在朝堂之外,或者像以前一样,把他支使出去,离的京城越远越好。
当杨怀仁的养子成为太子之后,章惇便更加担忧了,这样一层关系,无疑会成为杨怀仁极大的助力。
尽管杨怀仁依然表明他没有进入朝堂参与朝政的意思,可章惇还是把他当做了他眼下最大的对手,甚至是敌人。
杨怀仁打了郎舍人,在章惇眼里这是很可笑的事情,杨怀仁不会不明白他打了一个清流的文官意味着什么。
用章惇的视角看,杨怀仁打的不仅仅是郎舍人,而是打的所有文官的脸。
他公然在宫中拳打以为清高的文官,那就是向文官在朝中的地位挑衅,不管以前文官是怎么看待杨怀仁的,如果他们发现杨怀仁在不断削弱他们的权力和利益,他们一定会和杨怀仁站在了对立面。
章惇当时虽然佯作生气,但他心中其实是非常愿意看到杨怀仁又办了糊涂事的。
章惇也清楚,杨怀仁现在的权势和地位,打了一个文官也不会受到什么真正的惩罚,大不了是被斥责几句,罚没些薪俸罢了。
但这样一来,章惇却有了极大的优势,只要他抓住杨怀仁的错误不放手,不管杨怀仁会不会受罚,事情宣扬出去之后,满朝的文官集团都不会和站在一条阵线上了。
章惇的想法也并没有什么错,但是这不代表他的想法就没有疏漏之处。
杨怀仁打人的目的,如果能被他顺利往不尊重文官的权力,不遵守太祖的祖训上靠的话,自然是对杨怀仁极为不利的。
可他却没想到杨怀仁打人的原因是因为郎舍人所谓的“如实记录”,无意之间损毁了赵煦的名声。
虽然郎史官的做法也不能说有错,但被杨怀仁这么拐弯抹角的夸大之后,郎史官的做法在道德上就有失了。
德行有失,这可是文官和文人们最忌讳的事情,党争的时候被无缘无故贬官外放,他们都不觉得可怕。
因为党争一直是反反复复的,他们今天被贬官外放了,用不了多久说不定就会重新被启用,有时候都是被重用。
看看这满朝文官,哪一个没有类似的经历?就连包括章惇自己在内的这些高高在上的、贵为一国宰执的相公们,官场生涯之中也是浮浮沉沉经历曲折的。
但大宋扬文抑武,也最注重官员的品性德行,忠和孝,便是这之中最最重要的。
不管你是什么职位,家中有父母过世的,必然会主动请辞回家守孝三年,皇帝也不会阻止,其他文官也会觉得这个人品性优良。
三年之后,自然会有人重新启用你,还会因为你德行上佳,给你升官。
但如果这方面做得不好,被人指摘了,你一辈子的名声就完了,不光官当不成了,连寻常的百姓也会看不起你。
本来还指望几位相公帮他们主持公道的史官呆住了,他们很明白朱太后是不会跟他们讲什么大道理的。
虽然她说要诛他们九族的事情不太可能出现,但得罪了这个老女人,他们将来恐怕也没法在宫里混下去。
太祖的规矩能保得住他们的性命,可却不能保证朱太后不会给他们穿小鞋。
要知道朱太后那可是出了名的由着性子来的主儿,她要是真恨毒了你,怕是给你穿的小鞋很可能是铁做的。
章惇从支持赵似开始,和朱太后之间也建立了某种信任,一直以来也都是很讨朱太后喜欢的,可这一次他发觉好像朱太后看他的眼神也不太对了。
想想也是,章惇极力维护文官的尊严,看起来本身也没有错,但他忽略了一个问题,杨怀仁维护的那可是赵煦死后的名声,这才是朱太后眼下最在意的。
章惇和杨怀仁站在对立面,也并不是他刻意而为,只是他内心里对杨怀仁总有一种忌惮,所以很多次他都想抓住杨怀仁什么把柄,然后像他之前排挤其他不同政见的文官一样,把杨怀仁排挤出朝堂的核心权力圈子。
这一次他本来也觉得是个不错的机会,杨怀仁这个人的性格在他看来是很有缺陷的,有着和普通的文官不同的做人做事的原则,和一般的武人也不太一样。
他会时常犯错,虽然这些错误不算是什么大错,但他还是认为只要他尽量在大家的心理上把杨怀仁的形象搞坏了,就足以为他以后排挤杨怀仁打下坚实的基础了。
实际上杨怀仁也确实总是不经意间做出一些看上去很不合理也很糊涂的事情,朝中的文官也都比较相信章惇这一套,现在很少人觉得杨怀仁是个靠谱的人。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杨怀仁确实也是个可用之才,起码在很多不要脸的事情上面,朝中的文官之中是找不出合适的人来做的。
这时候他们才会想到杨怀仁,总觉得他从来不在乎自己脸面,所以让他去做这些事,甚至是拉出来背黑锅,都是个不错的人选。
带领武德军回京护驾之后,杨怀仁的名声挽回了不少,章惇也意识到现在文官圈子里也不像以前那样,基本上都是一边倒的看不上杨怀仁了。
毕竟人家救了他们的性命,昨夜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举动,也让大家看到,杨怀仁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
他所做的一切,似乎都能和人情联系起来,虽然他的性格还是和自负清高的文人有些格格不入的意思,但这个人本质上并没有什么过失之处。
起码人家忠君爱国,也是爱护同僚的,哪怕是些不太熟悉和不认识的人。
文官们也渐渐开始认为,杨怀仁人也不错,如果他肯上进,作为朝中的重要一员,也并不是不可以。
但这就是章惇所担心的了,他的改革大计受到阻碍之后,他是要极力坚持用强硬的方式把改革政策坚持下去的。
从杨怀仁的态度来看,显然是会极力反对他的,所以如果杨怀仁进入朝堂参与到执政中来,不但会分薄了他的权力,还会成为他施行自己的治国方略的最大的阻碍。
章惇也想过很多方法,能把杨怀仁排挤在朝堂之外,或者像以前一样,把他支使出去,离的京城越远越好。
当杨怀仁的养子成为太子之后,章惇便更加担忧了,这样一层关系,无疑会成为杨怀仁极大的助力。
尽管杨怀仁依然表明他没有进入朝堂参与朝政的意思,可章惇还是把他当做了他眼下最大的对手,甚至是敌人。
杨怀仁打了郎舍人,在章惇眼里这是很可笑的事情,杨怀仁不会不明白他打了一个清流的文官意味着什么。
用章惇的视角看,杨怀仁打的不仅仅是郎舍人,而是打的所有文官的脸。
他公然在宫中拳打以为清高的文官,那就是向文官在朝中的地位挑衅,不管以前文官是怎么看待杨怀仁的,如果他们发现杨怀仁在不断削弱他们的权力和利益,他们一定会和杨怀仁站在了对立面。
章惇当时虽然佯作生气,但他心中其实是非常愿意看到杨怀仁又办了糊涂事的。
章惇也清楚,杨怀仁现在的权势和地位,打了一个文官也不会受到什么真正的惩罚,大不了是被斥责几句,罚没些薪俸罢了。
但这样一来,章惇却有了极大的优势,只要他抓住杨怀仁的错误不放手,不管杨怀仁会不会受罚,事情宣扬出去之后,满朝的文官集团都不会和站在一条阵线上了。
章惇的想法也并没有什么错,但是这不代表他的想法就没有疏漏之处。
杨怀仁打人的目的,如果能被他顺利往不尊重文官的权力,不遵守太祖的祖训上靠的话,自然是对杨怀仁极为不利的。
可他却没想到杨怀仁打人的原因是因为郎舍人所谓的“如实记录”,无意之间损毁了赵煦的名声。
虽然郎史官的做法也不能说有错,但被杨怀仁这么拐弯抹角的夸大之后,郎史官的做法在道德上就有失了。
德行有失,这可是文官和文人们最忌讳的事情,党争的时候被无缘无故贬官外放,他们都不觉得可怕。
因为党争一直是反反复复的,他们今天被贬官外放了,用不了多久说不定就会重新被启用,有时候都是被重用。
看看这满朝文官,哪一个没有类似的经历?就连包括章惇自己在内的这些高高在上的、贵为一国宰执的相公们,官场生涯之中也是浮浮沉沉经历曲折的。
但大宋扬文抑武,也最注重官员的品性德行,忠和孝,便是这之中最最重要的。
不管你是什么职位,家中有父母过世的,必然会主动请辞回家守孝三年,皇帝也不会阻止,其他文官也会觉得这个人品性优良。
三年之后,自然会有人重新启用你,还会因为你德行上佳,给你升官。
但如果这方面做得不好,被人指摘了,你一辈子的名声就完了,不光官当不成了,连寻常的百姓也会看不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