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5章:李清臣的话
网络小说网www.txtwl.com,最快更新《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
大朝会有条不紊的进行,到最后也没有和新皇登基无关的事情被议论。
一直到散朝,杨怀仁才意识到除了和所有人一起山呼万岁之外,他竟没有说别的任何话。
他从大壮脸上看到了庄严和稳重,虽然看起来多少有点硬撑出来的意思,但想想他还不到八岁,能镇定地完成所有仪式已经算是不错了。
将来他要面对的事情会有很多,不管是前边朝堂上的国事还是后边后宫中的烂七八糟的事情,都够他处理的了。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一定会加速成长的,只要将来孩子不偏离现在的本质,杨怀仁就不会太过担心。
退朝之后,杨怀仁也和其他人一样往宫外走,即便是这样,他依然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文官们用一种不解和怀疑的目光看着他,似乎还琢磨不透他到底在想什么。
武将们就相对简单一些,自觉地跟在杨怀仁身后,他们似乎意识到一件事,武人的地位从天佑元年开始,似乎有要提高的趋势了。
高启勋紧赶了几步走到杨怀仁身后,似是有悄悄话要说。
杨怀仁早知道他要说什么了,便先开口道,“高县公不要着急,有些事得慢慢来,今天还不是时候。”
高启勋立即明白了,尽管心中对军官改革的事情很上心,但还是忍住没有说太多,只是客气地寒暄了几句,便不再言语。
他明白杨怀仁说的是对的,新皇刚刚登基,需要一个适应新身份的过程,现在不论他们上书议论什么,还不会直接到了小皇帝手中,而是会被截留在那些相公们手里。
而且禁军里军官改革的事情,本来不算是太大的事,但涉及到让文人进入军队成为管理者,那涉及的面就太宽了。
不是任何人能说得清这其中的利弊的,特别是文官们,也需要时间来考虑和适应这样的改变。
所以现在不能着急,等过段日子,让杨怀仁和先试试那几位相公的口风,在正式上书提议也不迟。
高启勋想到这里便惭愧的笑了,一直以来他都是那个最沉得住气最稳重的人,在赵佖面前做卧底他可是隐忍了好长的时间。
现在事情过去了,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但还是觉得理他心中所梦想的事情有很大的差距。
他竟着急了,而年轻的杨怀仁反倒成了沉稳的那一个,这让高启勋非常惭愧。
后来想想,这样也好,自己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是一件好事,之后也可以把事情的原委告诉儿子高士迁,省得他因为急于求成,反而节外生枝。
杨怀仁对这件事不敢说心中有数,但也是早有了自己的打算,他早已经不是那个莽撞的少年人,尽管他的年纪仍旧不大,至今也还没到三十岁,可他的性情却比以前稳重的多了。
文官和武官很有意思,上朝的时候分立左右,那是礼节上的规矩,可散朝了也走的泾渭分明,就是大家内心里的隔阂了。
即便相距也不远,但文官和武将之间就是空出了一定的空间,大家各走各路,文官和文官说话,武将和武将聊天,好似对方都不存在一般。
不过杨怀仁还是听到了文官们在谈论的话题,赵煦葬礼期间积攒了好多事情,小事他们可以凑在一起商量出一个解决办法,只需要向中枢汇报就可以了。
但仍旧有许多事情,不是他们可以轻易下决定的,即便是那些相公们心中早就有了决断,现在新皇继位了,也需要在朝堂上正式奏明了皇帝,让皇帝来下最终的决断。
以前赵煦长时间不上朝,他们已经习惯了几个人商量出一个办法了,现在又有了新皇帝,他们多少有些不适应,也是正常的心理。
何况皇帝还年幼,很多事情他们估摸着小皇帝都还不能明白,便更担忧事情不会按照他们想象的最优的解决办法去执行。
两位太皇太后似乎并没有听政的意思,孟太后就更清晰明白的表达了不会涉政的意思,这让几位相公们有些担忧,如果将来小皇帝随着性子胡来的话,他们又该如何面对。
他们和新任宰相李清臣提起这件事来,李清臣装聋作哑的并没有表态,只是说没发生的事情你们担心个什么,等发生了再议也不迟。
杨怀仁听到老李头这个话,其实明白老李头的意思,他并不是一个等到事情真发生了才去处理的人。
朝堂上谁都知道李清臣虽然话不多,可从来都是未雨绸缪的性子,今天忽然说了这种话,让大家都摸不着头脑。
等他们抬眼瞅见武将这边走在最前头的杨怀仁,似乎明白了什么,便不再说话了。
杨怀仁稍微一想便明白了李清臣的意思,即便老李头没有把说得太明白了,可这种话,似乎就是说给他听的。
杨怀仁当初和章惇约定的事情,章惇做到了,今天在朝堂之上,他就甘愿放弃了他以前在朝堂上的所有权力,并乞老还乡,此外没有说任何话。
现在章惇也是走在角落里,除了和几个之前相熟的文官客套几句闲话之外,也从没有再议论朝堂之事。
杨怀仁背后没长眼,不过还是感受到了章惇似乎开了刃的目光。
他没有得到任何封赏,这种示好的举动章惇一定明白,只是要让杨怀仁不入中枢参政,似乎没有人现在就敢确定。
于是有了李清臣那样的话,他心里也不确定,但处在他的位置,现在也不好多说什么,只能等着时间去证明一切。
杨怀仁的想法就简单多了,涉及军队建设的,他必须参与,至于其他的,他就不管了,只要大方向是对的,他也懒得多管闲事。
虽然他和文官们还没有多少信任,可杨怀仁还是认为文官在治国方面,其实是有能力的,只不过要么太理想化,要么太保守,来来回回折腾的太久,反而耽误了国家的发展。
党争这种事,现在谁也不敢说现在就戛然而止了,持续了那么久的矛盾,也不可能忽然间就消失的无影无踪,需要时间去弥合大家心中的间隙。
大朝会有条不紊的进行,到最后也没有和新皇登基无关的事情被议论。
一直到散朝,杨怀仁才意识到除了和所有人一起山呼万岁之外,他竟没有说别的任何话。
他从大壮脸上看到了庄严和稳重,虽然看起来多少有点硬撑出来的意思,但想想他还不到八岁,能镇定地完成所有仪式已经算是不错了。
将来他要面对的事情会有很多,不管是前边朝堂上的国事还是后边后宫中的烂七八糟的事情,都够他处理的了。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一定会加速成长的,只要将来孩子不偏离现在的本质,杨怀仁就不会太过担心。
退朝之后,杨怀仁也和其他人一样往宫外走,即便是这样,他依然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文官们用一种不解和怀疑的目光看着他,似乎还琢磨不透他到底在想什么。
武将们就相对简单一些,自觉地跟在杨怀仁身后,他们似乎意识到一件事,武人的地位从天佑元年开始,似乎有要提高的趋势了。
高启勋紧赶了几步走到杨怀仁身后,似是有悄悄话要说。
杨怀仁早知道他要说什么了,便先开口道,“高县公不要着急,有些事得慢慢来,今天还不是时候。”
高启勋立即明白了,尽管心中对军官改革的事情很上心,但还是忍住没有说太多,只是客气地寒暄了几句,便不再言语。
他明白杨怀仁说的是对的,新皇刚刚登基,需要一个适应新身份的过程,现在不论他们上书议论什么,还不会直接到了小皇帝手中,而是会被截留在那些相公们手里。
而且禁军里军官改革的事情,本来不算是太大的事,但涉及到让文人进入军队成为管理者,那涉及的面就太宽了。
不是任何人能说得清这其中的利弊的,特别是文官们,也需要时间来考虑和适应这样的改变。
所以现在不能着急,等过段日子,让杨怀仁和先试试那几位相公的口风,在正式上书提议也不迟。
高启勋想到这里便惭愧的笑了,一直以来他都是那个最沉得住气最稳重的人,在赵佖面前做卧底他可是隐忍了好长的时间。
现在事情过去了,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但还是觉得理他心中所梦想的事情有很大的差距。
他竟着急了,而年轻的杨怀仁反倒成了沉稳的那一个,这让高启勋非常惭愧。
后来想想,这样也好,自己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是一件好事,之后也可以把事情的原委告诉儿子高士迁,省得他因为急于求成,反而节外生枝。
杨怀仁对这件事不敢说心中有数,但也是早有了自己的打算,他早已经不是那个莽撞的少年人,尽管他的年纪仍旧不大,至今也还没到三十岁,可他的性情却比以前稳重的多了。
文官和武官很有意思,上朝的时候分立左右,那是礼节上的规矩,可散朝了也走的泾渭分明,就是大家内心里的隔阂了。
即便相距也不远,但文官和武将之间就是空出了一定的空间,大家各走各路,文官和文官说话,武将和武将聊天,好似对方都不存在一般。
不过杨怀仁还是听到了文官们在谈论的话题,赵煦葬礼期间积攒了好多事情,小事他们可以凑在一起商量出一个解决办法,只需要向中枢汇报就可以了。
但仍旧有许多事情,不是他们可以轻易下决定的,即便是那些相公们心中早就有了决断,现在新皇继位了,也需要在朝堂上正式奏明了皇帝,让皇帝来下最终的决断。
以前赵煦长时间不上朝,他们已经习惯了几个人商量出一个办法了,现在又有了新皇帝,他们多少有些不适应,也是正常的心理。
何况皇帝还年幼,很多事情他们估摸着小皇帝都还不能明白,便更担忧事情不会按照他们想象的最优的解决办法去执行。
两位太皇太后似乎并没有听政的意思,孟太后就更清晰明白的表达了不会涉政的意思,这让几位相公们有些担忧,如果将来小皇帝随着性子胡来的话,他们又该如何面对。
他们和新任宰相李清臣提起这件事来,李清臣装聋作哑的并没有表态,只是说没发生的事情你们担心个什么,等发生了再议也不迟。
杨怀仁听到老李头这个话,其实明白老李头的意思,他并不是一个等到事情真发生了才去处理的人。
朝堂上谁都知道李清臣虽然话不多,可从来都是未雨绸缪的性子,今天忽然说了这种话,让大家都摸不着头脑。
等他们抬眼瞅见武将这边走在最前头的杨怀仁,似乎明白了什么,便不再说话了。
杨怀仁稍微一想便明白了李清臣的意思,即便老李头没有把说得太明白了,可这种话,似乎就是说给他听的。
杨怀仁当初和章惇约定的事情,章惇做到了,今天在朝堂之上,他就甘愿放弃了他以前在朝堂上的所有权力,并乞老还乡,此外没有说任何话。
现在章惇也是走在角落里,除了和几个之前相熟的文官客套几句闲话之外,也从没有再议论朝堂之事。
杨怀仁背后没长眼,不过还是感受到了章惇似乎开了刃的目光。
他没有得到任何封赏,这种示好的举动章惇一定明白,只是要让杨怀仁不入中枢参政,似乎没有人现在就敢确定。
于是有了李清臣那样的话,他心里也不确定,但处在他的位置,现在也不好多说什么,只能等着时间去证明一切。
杨怀仁的想法就简单多了,涉及军队建设的,他必须参与,至于其他的,他就不管了,只要大方向是对的,他也懒得多管闲事。
虽然他和文官们还没有多少信任,可杨怀仁还是认为文官在治国方面,其实是有能力的,只不过要么太理想化,要么太保守,来来回回折腾的太久,反而耽误了国家的发展。
党争这种事,现在谁也不敢说现在就戛然而止了,持续了那么久的矛盾,也不可能忽然间就消失的无影无踪,需要时间去弥合大家心中的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