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4章:猪肉涨价(中)
网络小说网www.txtwl.com,最快更新《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
杨怀仁移步到李清臣身边,早有一个老仆提醒了主人,李清臣扭头见是杨怀仁,本来忧虑的脸色见稍有好转。
杨怀仁先见了礼,李清臣问道,“杨大帅可是来买肉的?”
杨怀仁当然听出来李清臣这是明知故问了,杨怀仁自己有个偌大的庄子,杨家庄子也早就成了远近闻名的食材基地。
别说猪肉羊肉了,肉鱼蛋奶,几乎一样不缺,冬天里照样有种类多样的绿菜,最稀罕的河豚都养在大宅子的温泉池子里。
李清臣这话里有逗趣的意味,也稍稍有点讽刺的意味,一是说你杨怀仁还用来这里买肉?二是说你家现在估计也在忙着杀猪卖肉,赚黑心钱了吧。
在杨怀仁心里,李清臣一向是很稳重的,当很多文官对杨怀仁误解的时候,想李清臣这样的,也一直为他在开脱。
杨怀仁甚至觉得,李清臣很多时候是向着自己的,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情也不容易,所以在一些其他无伤大雅的事情上,也往往不太介意。
所以方才说出那样的话来,一来显示了在李清臣心中,好像谁也没有百姓那么重要,谁的利益也不能损害了百姓的利益,这一点也是让杨怀仁认可和钦佩的地方。
而二来则是因为李清臣刚才有点气昏了头,所以在此时此地见到杨怀仁,多少有点失去了平时的镇定,有意挖苦的意思了。
李清臣毕竟长于事故,毕竟活了那么多年了,很快他也意识到刚才他说的话,或许有失风度了。
再说他一个七十多老头子了,也应该早已看破红尘,不该和杨怀仁这个年轻人去计较。
所以李清臣也希望杨怀仁能心胸宽广,或者根本没听出他更深层的意思,只当刚才的话是一句简单的玩笑而已。
杨怀仁心里知道李清臣生气,所以刚才虽然笑着跟他说话,但话里却没给他多少好脸色看。
但他也不急着解释,而是顺着他的话道,“是啊,还没抢到,要是李相公家里的仆子抢到猪肉了,看在咱们同仁的份上,还请分学生一些。”
李清臣叹了口气,幽幽道,“你这个小子,还真是嘴上不饶人啊,我一个老头子了,你就不能不那么刻薄?”
现在能喊杨怀仁小子的人也不多了,不过从李清臣嘴里喊出来,倒是有了些亲近的意味,至于后边的埋怨,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杨怀仁也知道好歹,更知道尊老,忙欠身赔礼道,“李相公见了猪肉价高心里来气,学生何况又不来气呢?”
这么说,便让两个人站在同一条战线里了,反正大家都是为了百姓着想,那接下来就好说了。
李清臣也喜欢杨怀仁这个性子,嘴上总是不肯吃亏,但心里是善良的,起码今天散朝后,他没在这里看见别的朝臣,这就说明杨怀仁和他一样,是个有心之人。
他问道,“那你说说,眼下这个情况,你怎么看?”
杨怀仁想了想,也没法用后世的市场理论来给他解释,只能简单把他所认为的结论说出来,他答道,“偶然现象,过几天也就没事了。”
李清臣点点头,但从他的表情里,却看出来他并不太认可杨怀仁的说法,他又问,“你可有什么依据?”
杨怀仁摇摇头道,“实际的例子,此类的依据我没有。不过学生觉得,今日猪肉价格疯涨数倍,也并非无迹可寻。
前些日子先帝大丧,按规矩不允许民间宰杀牲畜,不允许贪嘴食用肉食,加上正赶上西南,老百姓过年没吃上肉,自然嘴馋。
如今先帝丧期已过,民间解禁,百姓们自然想不上过年口舌上的缺失,纷纷涌入市场采购猪羊肉,那也是正常的。
至于这些卖肉的屠户们,见买肉的人多,能卖的肉少,自然要涨价赚取最大的利润,现在的局面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这样的局面,也不会维持太久,百姓们满足了食欲,会渐渐回到平常对肉食的需求状态上。
到手猪羊肉并没有那么抢手了,肉价自然会逐渐跌回到往日的正常水平。”
李清臣其实也想到这一点了,但有些事他也不太敢确定,他活了那么多年,京城里很多物资价格变动他经历过不少。
有的时候,确实不太需要朝廷的干涉,物价就会逐渐回归到正常水平,但有些时候如果朝廷不出面干预,某些商品的物价会严重虚高,导致其他很多引起社会不稳定的事情发生。
他又问了一句,“你可敢确定?”
杨怀仁笑着点了点头。
李清臣又问,“你可能还不知道,京城里的物价忽然变动,这也不是头一回,曾经有一年黄河泛滥,导致整个黄河流域秋粮欠收,导致东京城粮价暴涨。
此后民心不稳,也曾有人借机闹事,搞得民间人心思动。
朝廷不得已出面干涉,但那些粮商不为所动,不尊上意,竟继续囤积居奇,意图谋利。
皇帝一怒之下重罚粮商,还砍了几个人的脑袋才平息事件,但当时的事情对整个朝廷和国家的影响,还是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损失不可谓不惨重啊。
此类事件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过,有的得到解决,可国家和朝廷却遭受重创,有的甚至没有挺过来,导致一个王朝的灭亡。
所以事关百姓饮食之事,都不可小视啊。”
杨怀仁做出一副受教的样子来认真听着李清臣说教。
不过内心里却认为,类似的事情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确实如李清臣所说,大都造成了极大的坏的影响。
但也不能拿前朝的事情和如今大宋的局面类比,粮食价格也不能简单的横向和肉食价格来对比。
大宋的农业发展程度远超历朝历代,自太祖年间引进并大面积推广占城稻开始,加上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带动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极大提高,宋朝的粮食产量就比前边的历朝历代多出数倍了,缺粮的问题基本已经不存在。
即便是黄河每隔数年仍旧泛滥一次,会给中原黄河流域一代的粮食生产带来一些损失,但江南一代粮食产量占了全国的六到七成,这点影响也不足以让大宋缺粮。
杨怀仁移步到李清臣身边,早有一个老仆提醒了主人,李清臣扭头见是杨怀仁,本来忧虑的脸色见稍有好转。
杨怀仁先见了礼,李清臣问道,“杨大帅可是来买肉的?”
杨怀仁当然听出来李清臣这是明知故问了,杨怀仁自己有个偌大的庄子,杨家庄子也早就成了远近闻名的食材基地。
别说猪肉羊肉了,肉鱼蛋奶,几乎一样不缺,冬天里照样有种类多样的绿菜,最稀罕的河豚都养在大宅子的温泉池子里。
李清臣这话里有逗趣的意味,也稍稍有点讽刺的意味,一是说你杨怀仁还用来这里买肉?二是说你家现在估计也在忙着杀猪卖肉,赚黑心钱了吧。
在杨怀仁心里,李清臣一向是很稳重的,当很多文官对杨怀仁误解的时候,想李清臣这样的,也一直为他在开脱。
杨怀仁甚至觉得,李清臣很多时候是向着自己的,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情也不容易,所以在一些其他无伤大雅的事情上,也往往不太介意。
所以方才说出那样的话来,一来显示了在李清臣心中,好像谁也没有百姓那么重要,谁的利益也不能损害了百姓的利益,这一点也是让杨怀仁认可和钦佩的地方。
而二来则是因为李清臣刚才有点气昏了头,所以在此时此地见到杨怀仁,多少有点失去了平时的镇定,有意挖苦的意思了。
李清臣毕竟长于事故,毕竟活了那么多年了,很快他也意识到刚才他说的话,或许有失风度了。
再说他一个七十多老头子了,也应该早已看破红尘,不该和杨怀仁这个年轻人去计较。
所以李清臣也希望杨怀仁能心胸宽广,或者根本没听出他更深层的意思,只当刚才的话是一句简单的玩笑而已。
杨怀仁心里知道李清臣生气,所以刚才虽然笑着跟他说话,但话里却没给他多少好脸色看。
但他也不急着解释,而是顺着他的话道,“是啊,还没抢到,要是李相公家里的仆子抢到猪肉了,看在咱们同仁的份上,还请分学生一些。”
李清臣叹了口气,幽幽道,“你这个小子,还真是嘴上不饶人啊,我一个老头子了,你就不能不那么刻薄?”
现在能喊杨怀仁小子的人也不多了,不过从李清臣嘴里喊出来,倒是有了些亲近的意味,至于后边的埋怨,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杨怀仁也知道好歹,更知道尊老,忙欠身赔礼道,“李相公见了猪肉价高心里来气,学生何况又不来气呢?”
这么说,便让两个人站在同一条战线里了,反正大家都是为了百姓着想,那接下来就好说了。
李清臣也喜欢杨怀仁这个性子,嘴上总是不肯吃亏,但心里是善良的,起码今天散朝后,他没在这里看见别的朝臣,这就说明杨怀仁和他一样,是个有心之人。
他问道,“那你说说,眼下这个情况,你怎么看?”
杨怀仁想了想,也没法用后世的市场理论来给他解释,只能简单把他所认为的结论说出来,他答道,“偶然现象,过几天也就没事了。”
李清臣点点头,但从他的表情里,却看出来他并不太认可杨怀仁的说法,他又问,“你可有什么依据?”
杨怀仁摇摇头道,“实际的例子,此类的依据我没有。不过学生觉得,今日猪肉价格疯涨数倍,也并非无迹可寻。
前些日子先帝大丧,按规矩不允许民间宰杀牲畜,不允许贪嘴食用肉食,加上正赶上西南,老百姓过年没吃上肉,自然嘴馋。
如今先帝丧期已过,民间解禁,百姓们自然想不上过年口舌上的缺失,纷纷涌入市场采购猪羊肉,那也是正常的。
至于这些卖肉的屠户们,见买肉的人多,能卖的肉少,自然要涨价赚取最大的利润,现在的局面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这样的局面,也不会维持太久,百姓们满足了食欲,会渐渐回到平常对肉食的需求状态上。
到手猪羊肉并没有那么抢手了,肉价自然会逐渐跌回到往日的正常水平。”
李清臣其实也想到这一点了,但有些事他也不太敢确定,他活了那么多年,京城里很多物资价格变动他经历过不少。
有的时候,确实不太需要朝廷的干涉,物价就会逐渐回归到正常水平,但有些时候如果朝廷不出面干预,某些商品的物价会严重虚高,导致其他很多引起社会不稳定的事情发生。
他又问了一句,“你可敢确定?”
杨怀仁笑着点了点头。
李清臣又问,“你可能还不知道,京城里的物价忽然变动,这也不是头一回,曾经有一年黄河泛滥,导致整个黄河流域秋粮欠收,导致东京城粮价暴涨。
此后民心不稳,也曾有人借机闹事,搞得民间人心思动。
朝廷不得已出面干涉,但那些粮商不为所动,不尊上意,竟继续囤积居奇,意图谋利。
皇帝一怒之下重罚粮商,还砍了几个人的脑袋才平息事件,但当时的事情对整个朝廷和国家的影响,还是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损失不可谓不惨重啊。
此类事件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过,有的得到解决,可国家和朝廷却遭受重创,有的甚至没有挺过来,导致一个王朝的灭亡。
所以事关百姓饮食之事,都不可小视啊。”
杨怀仁做出一副受教的样子来认真听着李清臣说教。
不过内心里却认为,类似的事情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确实如李清臣所说,大都造成了极大的坏的影响。
但也不能拿前朝的事情和如今大宋的局面类比,粮食价格也不能简单的横向和肉食价格来对比。
大宋的农业发展程度远超历朝历代,自太祖年间引进并大面积推广占城稻开始,加上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带动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极大提高,宋朝的粮食产量就比前边的历朝历代多出数倍了,缺粮的问题基本已经不存在。
即便是黄河每隔数年仍旧泛滥一次,会给中原黄河流域一代的粮食生产带来一些损失,但江南一代粮食产量占了全国的六到七成,这点影响也不足以让大宋缺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