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九章 时光飞逝
网络小说网www.txtwl.com,最快更新《福运农女之屯粮王妃》最新章节!
第三百九十九章 时光飞逝
三月的时候边关已经开始乱了,索性当年的教训足够大,延顺帝也憋屈了十多年,再也不敢在粮草上有丝毫怠慢。
一批批的粮草运往西北,这对刚经历过天灾的大泽来说就像一座大山,不仅压在了朝廷的背上,也笼罩了整个大泽的百姓。
百姓不懂什么局势,他们只知道,朝廷加税了,他们的日子又要难过。
可皇帝也没办法,这场仗不是他们不想打就不打的,匈奴这几年的日子那是一个惨,他们才不会给大泽更多养精蓄锐的机会。
延顺帝为此掉了无数的头发,这场战事势在必行,但百姓的日子又要如何过?
虽然红薯推广的很好,但愿意种的也绝对占不到五成,其中还有很多都是地主商人。
本来延顺帝还觉得红薯推广超出预期,到了这个时候却觉得怎么都不够。
要是大泽八成的农户都种红薯,那就算加税百姓也不愁活不下去了。
武将们留下的不多,但大多数人的意见就是硬来,不种就打,要么就抓,武力镇压,能动手的绝不哔哔。
文臣们自然不能同意,计策都是以安抚为主,风正业作为半个朝堂的领军人物却很是安静。
他不是不想说话,是不敢。
当年的事虽然是皇帝下的令,但他绝对‘功不可没’。
尽管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陈瑜被他赶出了大泽的权利中心,但皇帝心里有没有记着他看陈文锦就知道。
记着陈瑜就代表也记着他,当年的事确实有失误,皇帝的也是他的。
只是陈瑜后来的行为太过火,再加上出了那事之后陈瑜根本无心再为朝廷效力。
他留下来就是为了让皇帝难堪,为了跟皇帝唱反调,所以为了皇家的颜面陈瑜也留不得。
最后他不过小小算计,陈瑜就落了个流放的下场。
这些年他一直以为皇帝是彻底厌恶了陈瑜,之所以不杀他,只是因为师徒的名分。
直到陈文锦的归来,皇帝对陈文锦不着痕迹,不,光明正大的偏爱,他才恍然大悟。
皇帝不见得多厌恶陈瑜,只是陈瑜因为白明鸿的死已经失去了理智。
心里想的不是为国为民,而是怎么让皇帝添堵。
当初他的那个状态,不管是明决还是昏策,只要是皇帝主张的,他就总有无数个反对的理由。
皇帝能忍的下陈老爷子对他的责怪,却不能让一个不在乎江山社稷的能臣留在朝堂。
风正业甚至绝的,当初他的那点算计皇帝不一定不知道,只是顺水推舟罢了。
陈瑜必须离开,且必须是有错的离开,这样朝堂上的这些文臣才能稳得住,才愿意继续为朝廷效命。
而他能留下来,呵呵,只能说他还算有几分才华。
能与当年风头正盛的陈瑜唱对头戏,他也不是只会算计的。
陈瑜已经离开,皇帝不能再把他这个有些许私心,却也有些才能的领头者也赶走。
当年延顺帝刚登基没几年,朝廷上还有不少先皇留下的老臣。
以前都是陈瑜辖制他们,陈瑜走了,谁还能有这个本事?
是他啊,是当年那个有私心,却也有能力的风正业啊!
这些关窍风正业十多年都没想明白,却在陈文锦归来后逐渐明悟。
他啊,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么多年沾沾自喜,骄傲自得,却原来,全在延顺帝的掌握之中。
该说皇帝就是皇帝嘛,延顺帝就算曾经失败,却依旧能将他玩弄于鼓掌之中。
风正业不恨,也不怨皇帝,毕竟能做到这个位置,已经是皇恩浩荡。
甚至他还能与陈文锦唱反调,只是这次的事他却不能开口。
一如当初的情况,他要是还蹦蹬,皇帝就会想起当初他的‘功劳’。
谁也保证不了,事过多年,皇帝会不会把当初的决定全推在他的身上。
所以,在这件事上风正业聪明的选择了闭嘴。
当然,他也坏心的想看看笑话,看看没了他这位风丞相,这些人能想出什么样的‘妙策’!
本来一切如他所想,一团乱麻,毫无章法,直到陈文锦收到了陈老爷子的信。
然后两道圣旨应运而生。加税,而且是加重税,全是为了大泽的安定。
但只有一种作物依旧不变,红薯,临安郡主种出的红薯,产量高到是其他作物的三四倍,就算皇帝税收加倍,百姓也不愁没吃的。
当然,圣旨不能直接下,不然百姓还是会很难接受。
所以百姓先收到的是加税的圣旨,一时间举国哀叹,百姓心如死灰。
但很快,他们看到了希望,红薯之名这两年已算传遍大泽。
重税之下已经很难过活,种红薯却还有一线生机,该怎么选择,百姓心中也有一杆秤。
而自陈先生的信寄出去,叶安安便拿出了家中所有的红薯,全部都要用作今年的红薯苗培育。
皇帝很快就拍了不少押送兵来,一批批的红薯苗都被拉走,然后低价售卖给百姓。
并且将叶安安手里的昆仑奴,赵县令的衙役,南来村佃农,甚至不少临安的农户都被抓了壮丁。
以为皇上分忧的理由送往各地,传授种红薯的诀窍。
各地都陷入了种红薯的热潮,叶安安却因此添了不少麻烦。
她手里那些熟手全被皇帝公用借走,新招的人又各种不顺手。
幸亏杨里正和吴里正仗义,两个村七凑八凑凑出一百多人给她。虽然里面不少妇孺,但都是会种红薯的,都不用怎么操心。
也不用叶安安付什么酬劳,只要每日保证两餐就行。
当然,叶安安肯定是要给的,等种完了再给就是了。
有麻烦当然也有好处,皇帝还是很仗义的,朝廷的人来取红薯苗都是最低价,但那些地主商人可不是。
民田朝廷按低价卖,是为了让百姓能活的下去。
那些地主商人乃至权贵的私田可没这待遇,税照收,红薯苗?自己买!
但他们能不种吗?若是种其他的,就那加了好几成的税收,不赔钱就不错了,还赚钱?天真!
第三百九十九章 时光飞逝
三月的时候边关已经开始乱了,索性当年的教训足够大,延顺帝也憋屈了十多年,再也不敢在粮草上有丝毫怠慢。
一批批的粮草运往西北,这对刚经历过天灾的大泽来说就像一座大山,不仅压在了朝廷的背上,也笼罩了整个大泽的百姓。
百姓不懂什么局势,他们只知道,朝廷加税了,他们的日子又要难过。
可皇帝也没办法,这场仗不是他们不想打就不打的,匈奴这几年的日子那是一个惨,他们才不会给大泽更多养精蓄锐的机会。
延顺帝为此掉了无数的头发,这场战事势在必行,但百姓的日子又要如何过?
虽然红薯推广的很好,但愿意种的也绝对占不到五成,其中还有很多都是地主商人。
本来延顺帝还觉得红薯推广超出预期,到了这个时候却觉得怎么都不够。
要是大泽八成的农户都种红薯,那就算加税百姓也不愁活不下去了。
武将们留下的不多,但大多数人的意见就是硬来,不种就打,要么就抓,武力镇压,能动手的绝不哔哔。
文臣们自然不能同意,计策都是以安抚为主,风正业作为半个朝堂的领军人物却很是安静。
他不是不想说话,是不敢。
当年的事虽然是皇帝下的令,但他绝对‘功不可没’。
尽管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陈瑜被他赶出了大泽的权利中心,但皇帝心里有没有记着他看陈文锦就知道。
记着陈瑜就代表也记着他,当年的事确实有失误,皇帝的也是他的。
只是陈瑜后来的行为太过火,再加上出了那事之后陈瑜根本无心再为朝廷效力。
他留下来就是为了让皇帝难堪,为了跟皇帝唱反调,所以为了皇家的颜面陈瑜也留不得。
最后他不过小小算计,陈瑜就落了个流放的下场。
这些年他一直以为皇帝是彻底厌恶了陈瑜,之所以不杀他,只是因为师徒的名分。
直到陈文锦的归来,皇帝对陈文锦不着痕迹,不,光明正大的偏爱,他才恍然大悟。
皇帝不见得多厌恶陈瑜,只是陈瑜因为白明鸿的死已经失去了理智。
心里想的不是为国为民,而是怎么让皇帝添堵。
当初他的那个状态,不管是明决还是昏策,只要是皇帝主张的,他就总有无数个反对的理由。
皇帝能忍的下陈老爷子对他的责怪,却不能让一个不在乎江山社稷的能臣留在朝堂。
风正业甚至绝的,当初他的那点算计皇帝不一定不知道,只是顺水推舟罢了。
陈瑜必须离开,且必须是有错的离开,这样朝堂上的这些文臣才能稳得住,才愿意继续为朝廷效命。
而他能留下来,呵呵,只能说他还算有几分才华。
能与当年风头正盛的陈瑜唱对头戏,他也不是只会算计的。
陈瑜已经离开,皇帝不能再把他这个有些许私心,却也有些才能的领头者也赶走。
当年延顺帝刚登基没几年,朝廷上还有不少先皇留下的老臣。
以前都是陈瑜辖制他们,陈瑜走了,谁还能有这个本事?
是他啊,是当年那个有私心,却也有能力的风正业啊!
这些关窍风正业十多年都没想明白,却在陈文锦归来后逐渐明悟。
他啊,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么多年沾沾自喜,骄傲自得,却原来,全在延顺帝的掌握之中。
该说皇帝就是皇帝嘛,延顺帝就算曾经失败,却依旧能将他玩弄于鼓掌之中。
风正业不恨,也不怨皇帝,毕竟能做到这个位置,已经是皇恩浩荡。
甚至他还能与陈文锦唱反调,只是这次的事他却不能开口。
一如当初的情况,他要是还蹦蹬,皇帝就会想起当初他的‘功劳’。
谁也保证不了,事过多年,皇帝会不会把当初的决定全推在他的身上。
所以,在这件事上风正业聪明的选择了闭嘴。
当然,他也坏心的想看看笑话,看看没了他这位风丞相,这些人能想出什么样的‘妙策’!
本来一切如他所想,一团乱麻,毫无章法,直到陈文锦收到了陈老爷子的信。
然后两道圣旨应运而生。加税,而且是加重税,全是为了大泽的安定。
但只有一种作物依旧不变,红薯,临安郡主种出的红薯,产量高到是其他作物的三四倍,就算皇帝税收加倍,百姓也不愁没吃的。
当然,圣旨不能直接下,不然百姓还是会很难接受。
所以百姓先收到的是加税的圣旨,一时间举国哀叹,百姓心如死灰。
但很快,他们看到了希望,红薯之名这两年已算传遍大泽。
重税之下已经很难过活,种红薯却还有一线生机,该怎么选择,百姓心中也有一杆秤。
而自陈先生的信寄出去,叶安安便拿出了家中所有的红薯,全部都要用作今年的红薯苗培育。
皇帝很快就拍了不少押送兵来,一批批的红薯苗都被拉走,然后低价售卖给百姓。
并且将叶安安手里的昆仑奴,赵县令的衙役,南来村佃农,甚至不少临安的农户都被抓了壮丁。
以为皇上分忧的理由送往各地,传授种红薯的诀窍。
各地都陷入了种红薯的热潮,叶安安却因此添了不少麻烦。
她手里那些熟手全被皇帝公用借走,新招的人又各种不顺手。
幸亏杨里正和吴里正仗义,两个村七凑八凑凑出一百多人给她。虽然里面不少妇孺,但都是会种红薯的,都不用怎么操心。
也不用叶安安付什么酬劳,只要每日保证两餐就行。
当然,叶安安肯定是要给的,等种完了再给就是了。
有麻烦当然也有好处,皇帝还是很仗义的,朝廷的人来取红薯苗都是最低价,但那些地主商人可不是。
民田朝廷按低价卖,是为了让百姓能活的下去。
那些地主商人乃至权贵的私田可没这待遇,税照收,红薯苗?自己买!
但他们能不种吗?若是种其他的,就那加了好几成的税收,不赔钱就不错了,还赚钱?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