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嫉妒
网络小说网www.txtwl.com,最快更新《唐宫日常生活》最新章节!
女儿家没有不爱漂亮的,王婵再庄重,到底也才十六岁,还没到超凡入圣,或者说心死如灰到看着了漂亮的女子不羡慕的地步。她不明白,母亲说女子颜色不重要,德行最重要,可是父亲为什么就偏爱漂亮的姬妾,而殿下也总喜欢往长得好看的长孙颖那里去,明明嫉妒,可是为什么所有的书上都说,嫉妒是不道德的,女子应该为自己的嫉妒而羞愧,男人可以因为妻子的善妒而休掉妻子,
当王婵再次坐到桌前煮茶时,已经没有了起初那份平和的心境。她看着碧绿的茶汤,一直端到茶碗都变冷了,才说了一句话。
我想见母亲。
**
“那是谁?”长孙颖坐在窗下看书,瞧着外头有人进了殿,眼生的紧,便随口问了一句。
“是王娘子的母亲柳氏,”刘绣正在旁边伺候着,听着长孙颖一问,赶紧回答道,“听说王娘子想念母亲了,所以就从宫外请了进来。”
“哦。”长孙颖拖着下巴应了一声,看着窗外的景色发呆。
人跟人就是不一样,她进宫一年多,也就那次过年的时候偷偷见了母亲一面,可王王妃进宫不过数月,便可召母亲进宫叙话。
这是王妃的特权,嫉妒不得。
长孙颖看了看,然后低头继续看书。
从心里头论,她对王婵是没有半分恨的。原因不是因为她圣母,只是因为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自己嫁进来是做得不得主的,王妃心里头却也不一定乐意跟别的女人分享一个丈夫。她的可怜不是王婵造成的,王婵的可悲也不是她害的,甚至连她们得不得宠都不是由她们决定,所以何必将着对方当做敌手?
所以还是徐芷那句话豁达,又不是没了你,我就能独宠了。只要李治还是亲王,那么总有源源不断的女人会送来。
若是在那记忆中已经模糊的那个二十一世纪,她自是勤勤恳恳的蚁族,劳碌半生供一套房子,找一个男人,平平淡淡过一辈子,李治这种人对于她的存在,大约就是电视上看到的领导人儿子。 那种生活虽不惊涛骇浪,但也是她喜欢的。
可惜在这个时代,做妻做妾都不是她能选,当初不敢死,现在更舍不得死,生活中即便是有不如意,但也总有很多好的,她也不是什么烈女,于是就小心翼翼的活下来。
说赖皮点,这世上有几个人能恣意?连皇帝都有那么多不如意呢,她一个小女人矫情什么。
所以从着王婵进门,长孙颖便打定了主意,能跟着徐芷一般能和平共处最好,若合不来便相敬如冰,只要她不来犯自己,自己也绝对不会无缘无故招惹她。
现在看起来,王婵的确是个操行极好的女人,只希望她的家人,也有着一般美好的品质吧。
**
长孙颖想着这个,便不觉有些心烦,将着书卷了几卷,有些看不下去了。
她在想着事情,刘绣等人也不敢乱插话,便无聊的拿着团扇赶蚊子。正闷着呢,忽然外面有人通禀,说高阳公主来了。
“公主来了?快请。”长孙颖虽然想不到公主为何而来,可此时有人跟她打发无聊还是极好的,于是赶紧起身让人迎客。
高阳公主这个人,长孙颖不好评价,想来想去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便是“精明”。她长袖善舞,认识的人多,常常往长孙颖这里送一些不轻不重的礼物来,你再疏离,日子久了也都得有几分交情。所以再来,也不好不热情款待,所以不知不觉就给人一种很亲密的感觉。
但是高阳公主这人又极其会拿捏分寸,便是亲近,也不逾越,所以长孙颖倒也不排斥跟她交朋友。说实话,这世上无缘无故对你好的人能有几个?越是无欲,便越是可怕,多半是所图甚大,倒不如高阳公主这种摆出我跟你好是因为有利可图而亲近起来的人。毕竟跟着高阳公主,长孙颖享受她的好从不用担心。因为你知道她会自己从你这里把好处拿走,只要防着不被坑就好了,不会有恩深难报的错觉。
高阳公主进来的时候满面春风,见着长孙颖让人铺席,也是爽朗的一挥手,“我都不是第一趟来了,咱们也不讲那个虚礼,直接在你的胡凳上坐就好了。”
“你不介意就好。”长孙颖让人把她的藤椅和圆桌搬过来。宫里头的匠人都是举一反三的,虽然不懂什么人体力学工程,但是怎么让贵人们舒服还是很有心得。在着木做的沙发出来后,又根据她的要求编出了藤制的椅子,又无师自通的配了跟藤椅高度相衬的几子,长孙颖平时摆在窗下看书喝茶很是惬意。高阳公主年纪小,也不讲那么多俗礼,做了几次后也很喜欢这种不用虐待自己脚的做法。
高阳公主跟着长孙颖面对面坐了,兴高采烈的让人将着带的东西拿上来,“今儿给你带了好东西。”
长孙颖好奇的看着端上来的大疙瘩,丝绵的毯子拿掉后是个青瓷坛子。坛身虽瓷色匀称,犹如一泓碧水,却也不是多稀罕的,高阳公主不至于眼前的拿着这东西来炫耀。所以,东西应该都在坛子里头了。
在着她期待的注视下,长孙颖打开了坛盖,只觉得里头冒出丝丝寒意,往着里头一看,惊喜的叫道,“竟然是荔枝。”
原来这坛子里头铺着一层碎冰,冰上又有着荔枝,怪不得外面用丝绵被包着,这就跟后世卖冰棍的差不多了。
“一路从岭南送来的,也不多,所以我就没有到处分,专门给你一个人带来了。”高阳公主笑嘻嘻的说道,对长孙颖惊讶的表情很满意。
大多数人对于唐朝荔枝的印象,大约都源自“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那首诗了。若论导致亡国的水果,估计大多数人都要将它排上号。不过在着杨贵妃之前,长安本来就有荔枝,但估计并不是很多人喜欢它,所以也不特别惹眼,就跟着每年送来的千奇百怪的珍果一样,也就是个稀罕物而已。
荔枝难以保存,快马运输成本造价非同寻常,就是在贵人中也算是奢侈品了,长孙颖见状就有些要把东西往外推,“这么贵重的礼,我怎么受得起。”
“哪里就受不起了,我这回是专程来谢你的。”高阳公主笑得眉飞色舞,一副心花怒放的样子,特别强调道,“你可帮了我大忙!”
“我帮了你什么忙?”长孙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她整日在深宫,门都很少出,能帮她什么忙?
“你上回说的那事啊。”高阳公主眨眨眼,让着服侍的人走远点,才兴奋的说道,“我让人在东市开了间店,你猜赚了多少?”
长孙颖慢了半拍,这才反应过来,有些不敢置信的看着她,“你真的做了?”
这件事情,可就说来话长。前段时间长孙无忌晋升为司徒,长孙颖与有荣焉,所以高阳公主特意来贺她,然后闲聊之中,就说起公主的封地来。
提起唐朝的公主,大概众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挥霍无度,长孙颖也不例外。在她看来,这些公主出嫁时本身就有一笔丰厚的陪嫁,后面又享有食邑,已经是超级富婆了,所以当高阳公主跟着她讨论偷税漏税这个问题时,她吃了一惊,险些怀疑听错了。
但是这却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高阳公主烦恼的是,去年冬天没有下雪,庄户受到了影响,今年农业减产。所以她在为继续按照往年的比例收税,还是按照减产后的收税标准而很烦恼,所以打探长孙颖的口风,想叫她问问李治是怎么收的,打算跟哥哥保持一致。
这个时代皇子公主都有食邑,但是食邑一般都是虚的,真正的收入是靠实封。例如律法上规定亲王食万户,但整个贞观年间人口还不足三百万户,太宗怎么可能给李治一万户百姓,所以他实际上得到的是一千户。这在诸王中已经算多的了,按照高阳的普及,太宗的兄弟郑王六百户,徐王、韩王都是七百户,道王八百户,至于儿子们,一般都是八百户,晋王,魏王特厚而已。公主食邑一般是三千户到一千户,但是实封多为三百户,长公主多加五十户。高阳这辈中,长乐公主最多,有五百户,但她是嫡长公主,这个还是长孙皇后劝了之后的户数,众人羡慕也是无法。襄城公主因为特别贤惠,皇帝嘉奖她,又多赐给了她五十户,算是第二多的。其它的公主,一般都是三百户,数目相同,但是州县以及户数人口的不同,也会让收益有着很大的区别。
按照规定,公主皇子的食邑,他们只享有经济权,却没有管理权,平时管理还是地方政府在管理。只是收税时,会派属官与地方政府一同统计,然后三分之一交给国家,三分之二归她们所有。
一般来说,天下大旱、洪涝,或者是灾害发生的减产,国家都少收或者免收赋税,但是公主亲王的封地不在其列。这些地方属于国家的那一部分,国家有权利免收,但是属于皇子公主的那部分,收多收少,就看上位者的良心了。
高阳公主因为是比较得宠的公主,所以分到的地方比较富庶,而且丁口也在四口之间,还有少量的五口,所以她对于自己的收入很满意,但这样一来,要是少收的话,损失也就相当的大,高阳公主虽然不见得良心特别坏,不过显然作为一个这辈子都没下过地的公主,她对于灾年对百姓的影响是一无所知,唯一的直观印象就是,这将会影响到自己的收入。所以她不想少收,但是她也担心名声不好,所以这些天都在打听别人怎么收的,然后决定自己随大流。
她这个做法,实际上是一种很稳妥的做法,法不责众,御史们到时候要骂一起骂了,她也不显得特别可恶,不会引来父亲的厌恶,这就够了。这事情原本应该去跟王妃打听,但是王妃才嫁过来不足一月,高阳公主怀疑她连账本都没见过,所以就跑来跟她认为比较受宠的长孙颖打听了。
长孙颖还是第一次知道自己的老公竟然是个大地主,在卧槽他竟然好有钱这种感慨闪完之后,第一个感觉就是劝高阳公主,“这是我把你当朋友才跟你说的,你千万别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做出什么错事。这年头有什么都不如有个好名声,陛下想做千古明君,你要是身为她的女儿还做做那种拖他后腿的事情,你说他能喜欢你吗?”
长孙颖劝高阳公主这话也是实话,历史上敛财的公主原本就没什么名声,何况她这种原本就被人黑到底儿的,要真加上一个残暴贪财的名声,怕是死了还一堆人叫好呢。如果她能博个好名声,将来就算不小心牵扯到了什么谋反案,办案的人恐怕也得考虑下才敢对她下狠手吧。
“可是要少收,就真的少好多。”高阳公主也不是不知道有好名声的好处,但始终有些肉痛。那些虚名哪里有到手的钱实在啊。这灾还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呢,今年少了,明年年景万一不好,她也不可能再涨回来,就只能一路少下去。到时候名声是有了,但日子过得苦哈哈,又有什么意思。
公主出嫁才有食邑,出嫁前都是府库供养,按月老爹给发零花钱肯定没有自己收税来的爽快啊。她好不容易熬到进来,才过了几天舒心日子,难道就要像着大姐那样做个贤惠的公主么?大姐没有公主府,省了不少开支,可她还有公主府一大帮人要养活,衣食打扮宴游玩乐都要钱,要是不收税,那钱从哪儿来?
“有没有既赚钱又能博到个好名声的办法?”高阳公主趴在那里哀叹道,自己也觉得自己异想天开了
长孙颖觉得难得培养出一个朋友,她要是不倒掉,将来对自己也是有益,于是努力想了想,然后有些不确定的说,“你要说吧,还真有一个。”
作者有话要说:唐初的封邑还保持在一个良性循环,功臣也才几百户,亲王的封邑也不会太超过,丁数也是三户四户。真正恶性的时候是在武周、中宗、睿宗这段时期,真心完全失控了。公主的实封能达到万户,三千户五千户,而且动不动就挑七丁的人家。妈蛋,国家才三百八十多万户,就算增长也增长不到哪里去,这些人占了这么多,国家怎么办?太平公主的年收入已经占国家百分之二十左右时,她不倒也就不行了。
嗯,不过太宗这朝,亲王的实封一直很少记载,所以几个儿子都不大清楚。但是从着李治贞观二十三年给诸王加到一千户,我大约推断之前的亲王应该都不足一千户。当然超过千户的也有,肯定不多。
我一直觉得享乐不是错误,但是这个真心不应该建立在损害国家利益上。唔,我是架空文,当然怎么爽怎么来,呵呵所以这个就跟点点的种马文一样了,女主不会做这些,但是会竭力给周围人灌输不要与民争利的思想O(∩_∩)O~
不过要说让公主不收税,这也不大实际,一方面公主的公主府是有属官的,还有伺候她的宫女这些,都是要发工资。另外一方面,唐朝的化妆品首饰也真TMD贵啊,中期一支好簪子可以买到七十万钱。呵呵,大家知道这是神马概念么,一贯钱是一千,十贯是一万,七十万钱就是七十个十贯。呵呵,贵妃一年的俸禄才十贯,要攒五六年才买得起一根簪子,这叫女人们不贪污肿么办啊。而且妈蛋,唐朝的簪子不是按根带的,是按打带的,一带十二根,你带三四根怎么好意思出门见姐妹呢~~o(>_<)o ~~LV神马的跟这个比起来弱爆了。这还只是头上呢,脸上呢?身上呢?衣服呢?裙子呢?
所以,女人伤不起啊~
女儿家没有不爱漂亮的,王婵再庄重,到底也才十六岁,还没到超凡入圣,或者说心死如灰到看着了漂亮的女子不羡慕的地步。她不明白,母亲说女子颜色不重要,德行最重要,可是父亲为什么就偏爱漂亮的姬妾,而殿下也总喜欢往长得好看的长孙颖那里去,明明嫉妒,可是为什么所有的书上都说,嫉妒是不道德的,女子应该为自己的嫉妒而羞愧,男人可以因为妻子的善妒而休掉妻子,
当王婵再次坐到桌前煮茶时,已经没有了起初那份平和的心境。她看着碧绿的茶汤,一直端到茶碗都变冷了,才说了一句话。
我想见母亲。
**
“那是谁?”长孙颖坐在窗下看书,瞧着外头有人进了殿,眼生的紧,便随口问了一句。
“是王娘子的母亲柳氏,”刘绣正在旁边伺候着,听着长孙颖一问,赶紧回答道,“听说王娘子想念母亲了,所以就从宫外请了进来。”
“哦。”长孙颖拖着下巴应了一声,看着窗外的景色发呆。
人跟人就是不一样,她进宫一年多,也就那次过年的时候偷偷见了母亲一面,可王王妃进宫不过数月,便可召母亲进宫叙话。
这是王妃的特权,嫉妒不得。
长孙颖看了看,然后低头继续看书。
从心里头论,她对王婵是没有半分恨的。原因不是因为她圣母,只是因为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自己嫁进来是做得不得主的,王妃心里头却也不一定乐意跟别的女人分享一个丈夫。她的可怜不是王婵造成的,王婵的可悲也不是她害的,甚至连她们得不得宠都不是由她们决定,所以何必将着对方当做敌手?
所以还是徐芷那句话豁达,又不是没了你,我就能独宠了。只要李治还是亲王,那么总有源源不断的女人会送来。
若是在那记忆中已经模糊的那个二十一世纪,她自是勤勤恳恳的蚁族,劳碌半生供一套房子,找一个男人,平平淡淡过一辈子,李治这种人对于她的存在,大约就是电视上看到的领导人儿子。 那种生活虽不惊涛骇浪,但也是她喜欢的。
可惜在这个时代,做妻做妾都不是她能选,当初不敢死,现在更舍不得死,生活中即便是有不如意,但也总有很多好的,她也不是什么烈女,于是就小心翼翼的活下来。
说赖皮点,这世上有几个人能恣意?连皇帝都有那么多不如意呢,她一个小女人矫情什么。
所以从着王婵进门,长孙颖便打定了主意,能跟着徐芷一般能和平共处最好,若合不来便相敬如冰,只要她不来犯自己,自己也绝对不会无缘无故招惹她。
现在看起来,王婵的确是个操行极好的女人,只希望她的家人,也有着一般美好的品质吧。
**
长孙颖想着这个,便不觉有些心烦,将着书卷了几卷,有些看不下去了。
她在想着事情,刘绣等人也不敢乱插话,便无聊的拿着团扇赶蚊子。正闷着呢,忽然外面有人通禀,说高阳公主来了。
“公主来了?快请。”长孙颖虽然想不到公主为何而来,可此时有人跟她打发无聊还是极好的,于是赶紧起身让人迎客。
高阳公主这个人,长孙颖不好评价,想来想去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便是“精明”。她长袖善舞,认识的人多,常常往长孙颖这里送一些不轻不重的礼物来,你再疏离,日子久了也都得有几分交情。所以再来,也不好不热情款待,所以不知不觉就给人一种很亲密的感觉。
但是高阳公主这人又极其会拿捏分寸,便是亲近,也不逾越,所以长孙颖倒也不排斥跟她交朋友。说实话,这世上无缘无故对你好的人能有几个?越是无欲,便越是可怕,多半是所图甚大,倒不如高阳公主这种摆出我跟你好是因为有利可图而亲近起来的人。毕竟跟着高阳公主,长孙颖享受她的好从不用担心。因为你知道她会自己从你这里把好处拿走,只要防着不被坑就好了,不会有恩深难报的错觉。
高阳公主进来的时候满面春风,见着长孙颖让人铺席,也是爽朗的一挥手,“我都不是第一趟来了,咱们也不讲那个虚礼,直接在你的胡凳上坐就好了。”
“你不介意就好。”长孙颖让人把她的藤椅和圆桌搬过来。宫里头的匠人都是举一反三的,虽然不懂什么人体力学工程,但是怎么让贵人们舒服还是很有心得。在着木做的沙发出来后,又根据她的要求编出了藤制的椅子,又无师自通的配了跟藤椅高度相衬的几子,长孙颖平时摆在窗下看书喝茶很是惬意。高阳公主年纪小,也不讲那么多俗礼,做了几次后也很喜欢这种不用虐待自己脚的做法。
高阳公主跟着长孙颖面对面坐了,兴高采烈的让人将着带的东西拿上来,“今儿给你带了好东西。”
长孙颖好奇的看着端上来的大疙瘩,丝绵的毯子拿掉后是个青瓷坛子。坛身虽瓷色匀称,犹如一泓碧水,却也不是多稀罕的,高阳公主不至于眼前的拿着这东西来炫耀。所以,东西应该都在坛子里头了。
在着她期待的注视下,长孙颖打开了坛盖,只觉得里头冒出丝丝寒意,往着里头一看,惊喜的叫道,“竟然是荔枝。”
原来这坛子里头铺着一层碎冰,冰上又有着荔枝,怪不得外面用丝绵被包着,这就跟后世卖冰棍的差不多了。
“一路从岭南送来的,也不多,所以我就没有到处分,专门给你一个人带来了。”高阳公主笑嘻嘻的说道,对长孙颖惊讶的表情很满意。
大多数人对于唐朝荔枝的印象,大约都源自“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那首诗了。若论导致亡国的水果,估计大多数人都要将它排上号。不过在着杨贵妃之前,长安本来就有荔枝,但估计并不是很多人喜欢它,所以也不特别惹眼,就跟着每年送来的千奇百怪的珍果一样,也就是个稀罕物而已。
荔枝难以保存,快马运输成本造价非同寻常,就是在贵人中也算是奢侈品了,长孙颖见状就有些要把东西往外推,“这么贵重的礼,我怎么受得起。”
“哪里就受不起了,我这回是专程来谢你的。”高阳公主笑得眉飞色舞,一副心花怒放的样子,特别强调道,“你可帮了我大忙!”
“我帮了你什么忙?”长孙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她整日在深宫,门都很少出,能帮她什么忙?
“你上回说的那事啊。”高阳公主眨眨眼,让着服侍的人走远点,才兴奋的说道,“我让人在东市开了间店,你猜赚了多少?”
长孙颖慢了半拍,这才反应过来,有些不敢置信的看着她,“你真的做了?”
这件事情,可就说来话长。前段时间长孙无忌晋升为司徒,长孙颖与有荣焉,所以高阳公主特意来贺她,然后闲聊之中,就说起公主的封地来。
提起唐朝的公主,大概众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挥霍无度,长孙颖也不例外。在她看来,这些公主出嫁时本身就有一笔丰厚的陪嫁,后面又享有食邑,已经是超级富婆了,所以当高阳公主跟着她讨论偷税漏税这个问题时,她吃了一惊,险些怀疑听错了。
但是这却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高阳公主烦恼的是,去年冬天没有下雪,庄户受到了影响,今年农业减产。所以她在为继续按照往年的比例收税,还是按照减产后的收税标准而很烦恼,所以打探长孙颖的口风,想叫她问问李治是怎么收的,打算跟哥哥保持一致。
这个时代皇子公主都有食邑,但是食邑一般都是虚的,真正的收入是靠实封。例如律法上规定亲王食万户,但整个贞观年间人口还不足三百万户,太宗怎么可能给李治一万户百姓,所以他实际上得到的是一千户。这在诸王中已经算多的了,按照高阳的普及,太宗的兄弟郑王六百户,徐王、韩王都是七百户,道王八百户,至于儿子们,一般都是八百户,晋王,魏王特厚而已。公主食邑一般是三千户到一千户,但是实封多为三百户,长公主多加五十户。高阳这辈中,长乐公主最多,有五百户,但她是嫡长公主,这个还是长孙皇后劝了之后的户数,众人羡慕也是无法。襄城公主因为特别贤惠,皇帝嘉奖她,又多赐给了她五十户,算是第二多的。其它的公主,一般都是三百户,数目相同,但是州县以及户数人口的不同,也会让收益有着很大的区别。
按照规定,公主皇子的食邑,他们只享有经济权,却没有管理权,平时管理还是地方政府在管理。只是收税时,会派属官与地方政府一同统计,然后三分之一交给国家,三分之二归她们所有。
一般来说,天下大旱、洪涝,或者是灾害发生的减产,国家都少收或者免收赋税,但是公主亲王的封地不在其列。这些地方属于国家的那一部分,国家有权利免收,但是属于皇子公主的那部分,收多收少,就看上位者的良心了。
高阳公主因为是比较得宠的公主,所以分到的地方比较富庶,而且丁口也在四口之间,还有少量的五口,所以她对于自己的收入很满意,但这样一来,要是少收的话,损失也就相当的大,高阳公主虽然不见得良心特别坏,不过显然作为一个这辈子都没下过地的公主,她对于灾年对百姓的影响是一无所知,唯一的直观印象就是,这将会影响到自己的收入。所以她不想少收,但是她也担心名声不好,所以这些天都在打听别人怎么收的,然后决定自己随大流。
她这个做法,实际上是一种很稳妥的做法,法不责众,御史们到时候要骂一起骂了,她也不显得特别可恶,不会引来父亲的厌恶,这就够了。这事情原本应该去跟王妃打听,但是王妃才嫁过来不足一月,高阳公主怀疑她连账本都没见过,所以就跑来跟她认为比较受宠的长孙颖打听了。
长孙颖还是第一次知道自己的老公竟然是个大地主,在卧槽他竟然好有钱这种感慨闪完之后,第一个感觉就是劝高阳公主,“这是我把你当朋友才跟你说的,你千万别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做出什么错事。这年头有什么都不如有个好名声,陛下想做千古明君,你要是身为她的女儿还做做那种拖他后腿的事情,你说他能喜欢你吗?”
长孙颖劝高阳公主这话也是实话,历史上敛财的公主原本就没什么名声,何况她这种原本就被人黑到底儿的,要真加上一个残暴贪财的名声,怕是死了还一堆人叫好呢。如果她能博个好名声,将来就算不小心牵扯到了什么谋反案,办案的人恐怕也得考虑下才敢对她下狠手吧。
“可是要少收,就真的少好多。”高阳公主也不是不知道有好名声的好处,但始终有些肉痛。那些虚名哪里有到手的钱实在啊。这灾还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呢,今年少了,明年年景万一不好,她也不可能再涨回来,就只能一路少下去。到时候名声是有了,但日子过得苦哈哈,又有什么意思。
公主出嫁才有食邑,出嫁前都是府库供养,按月老爹给发零花钱肯定没有自己收税来的爽快啊。她好不容易熬到进来,才过了几天舒心日子,难道就要像着大姐那样做个贤惠的公主么?大姐没有公主府,省了不少开支,可她还有公主府一大帮人要养活,衣食打扮宴游玩乐都要钱,要是不收税,那钱从哪儿来?
“有没有既赚钱又能博到个好名声的办法?”高阳公主趴在那里哀叹道,自己也觉得自己异想天开了
长孙颖觉得难得培养出一个朋友,她要是不倒掉,将来对自己也是有益,于是努力想了想,然后有些不确定的说,“你要说吧,还真有一个。”
作者有话要说:唐初的封邑还保持在一个良性循环,功臣也才几百户,亲王的封邑也不会太超过,丁数也是三户四户。真正恶性的时候是在武周、中宗、睿宗这段时期,真心完全失控了。公主的实封能达到万户,三千户五千户,而且动不动就挑七丁的人家。妈蛋,国家才三百八十多万户,就算增长也增长不到哪里去,这些人占了这么多,国家怎么办?太平公主的年收入已经占国家百分之二十左右时,她不倒也就不行了。
嗯,不过太宗这朝,亲王的实封一直很少记载,所以几个儿子都不大清楚。但是从着李治贞观二十三年给诸王加到一千户,我大约推断之前的亲王应该都不足一千户。当然超过千户的也有,肯定不多。
我一直觉得享乐不是错误,但是这个真心不应该建立在损害国家利益上。唔,我是架空文,当然怎么爽怎么来,呵呵所以这个就跟点点的种马文一样了,女主不会做这些,但是会竭力给周围人灌输不要与民争利的思想O(∩_∩)O~
不过要说让公主不收税,这也不大实际,一方面公主的公主府是有属官的,还有伺候她的宫女这些,都是要发工资。另外一方面,唐朝的化妆品首饰也真TMD贵啊,中期一支好簪子可以买到七十万钱。呵呵,大家知道这是神马概念么,一贯钱是一千,十贯是一万,七十万钱就是七十个十贯。呵呵,贵妃一年的俸禄才十贯,要攒五六年才买得起一根簪子,这叫女人们不贪污肿么办啊。而且妈蛋,唐朝的簪子不是按根带的,是按打带的,一带十二根,你带三四根怎么好意思出门见姐妹呢~~o(>_<)o ~~LV神马的跟这个比起来弱爆了。这还只是头上呢,脸上呢?身上呢?衣服呢?裙子呢?
所以,女人伤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