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君子求知日月长(六)
网络小说网www.txtwl.com,最快更新《潮水潮》最新章节!
再接前话。
唐家世伟、到地主潘家干一天活,世举怎样劳累后归家喘息,庄稼人们并不关心.
民以食为天,一百斤谷子和几斤红麻才让他们心热眼馋.
红麻通体红润,比胡麻略大些,极富油xing是珍贵的食用油料。
乡亲们走进唐家,敬畏地向唐秉木问询后,更多地是想看看谷子和红麻,感受感受它的实在xing,更多地是想听听世伟、世举兄弟关于老潘家情形讲述,掂量掂量自己的道行。
曹一板凑得近近地,抽着烟,两天来已经认真听几遍.
心里嘀咕:“小袋子的太少,干这样一天活不值得,大袋子太重,我这身子怎能与他年轻人相比,万一扛不动不仅没有取红反被打一顿,这可怎生是好?”
其实此话也是众人心里话,大家知道,获取取红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世科这ri没有放羊,他昨天受了些风,身上不舒服,坐在母亲的身边,与母亲和大伯娘纺毛线.
纺线这种活儿在这里家家都有,小弟建宇在旁玩耍。
先生李新进县城给陕西家中寄信,为怕碰上到处乱闯的国民党zhongyāng军,邀二哥世忠一同前往,此时已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
自然,先生不在,他生xing安静,没有事情不会乱跑,
世科与母亲、大伯娘坐在炕头。
将家中那几十头绵羊身上撸下来的毛,用一个一头有勾的线捻子,取一撮羊毛勾上,将线捻子转动,待转筋力度一够,在虚头端再续上羊毛转动捻子,一根羊毛线就一点点加长,手艺好的,那线粗细一般样。
这些毛线一般用来织毡子、毯子,花样繁多古朴,远近闻名,却很少像江南人织衣服、裤子。
如果要织衣裤的话,却也伸手而就。
唐世科手巧,织的袜子平整合脚,母亲拿给别人看,还有些炫耀之意。
靠炕脚紧里头,还放着一个织麻车,织好的麻线卷成了几大卷,那是母亲和大伯娘平ri里编织麻鞋使用的。
麻鞋以陇东甘谷地面的最出名。
母亲和大伯娘编制的麻鞋在峡口颇是一绝,经磨软脚坚固,谁见了都抢着要。
拿到临洮大街上去卖,一双麻鞋的价钱竟有普通鞋子的两三倍。
细心好学的他,自已也学会了麻鞋的做法。
这时候,他一边织着毛线,一边听着两个哥哥与众人的谈话,小小的心里满是对哥哥的崇拜。
实在话,若要不是年纪小,定会叫上步清一起也为家中挣粮回来。
——————
曹一板磕掉烟灰,拍拍脑门搓搓头皮长长出口气,走到屋外唐秉木身边坐下。
唐秉木正在看书,点点头道:“以为如何?”
曹一板道:“心里很想,只恐力有不济,反被他辱。”
唐秉木给曹一板倒了茶,抬头看看天。
思考了一会道:“你的想法很对,人力有时而竭,确不可强求。只是老潘家如此所为怕不得人心,不得持久啊,他实在是应该变变,不然寒天一到,物事都扔在地里。”
曹一板点头称是。
唐秉木的话果然印证了。
竖ri,有人报信来,老潘家因为没有足够人手干活,老地主力主将取红做了改变,二十五斤取红变成三十五斤。
众人听了心里顿时一热。
你想想,干那么一天累活,大袋子取红扛不动,小袋子取红确实太少,人的心里能愿意?老地主深谙农事与人心,难道不懂此理?
这样的变动才是明智之举,才能引得农人们进坪。
他那两个无法无天的儿子也许知道这个道理吧。
于是,有那闲着的农人收拾了准备动身,唐世伟、世举体力已经恢复如初收拾整齐,曹一板自然不会落后。
他只是心里念念不忘大袋取红,如果好的话“生姜还是老的辣,便扛大袋子取红叫你等看看。”
他人老心不老,骨子里有傲气。
——————
闲话少叙,却说这一天。
大早晨,老潘地主家迎来了不少干活的农人。
老地主没有多余的话,仍然是脏兮兮的行头,仍然是点点头,微微一笑,客气一下,指指水和馍馍,再指指取红,返身向地里走去。
众人看到,那取红五十斤、七十斤没变,小袋子切切实实有三十五斤。
“公道,公道,不管怎样,如此才有些干头。”
于是,人们纷纷下了地。
今天的活自然十分艰辛,北地的风,没有遮拦的阳光,劳累和困倦依然折磨着这些在黄土地里劳作的人们。
人活着,就得有个盼头,就得有个为之努力的目标。
这些农人有些怎样的盼头和目标呢?
当然各有不同,或衣食,或生计。
在传统的和有一定地域文化sè彩的背景下,尽可能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公道的财产,在这一点上大致相同。
所谓人向利边行嘛,民以食为天,确是这个道理。
当然,君子爱才要取之有道,如果民不以食为天的话,却哪里有什么自然的法则、责任、民生?
地主也一样,只是他们掌握着土地、生产工具,所需所求比农人们的生活最低标准不同,农人的生产力只是他们获得财富的手段,能公平吗?剥削是肯定的,程度不同而已。
曹一板满面是汗,抬头展眼看看远处,再看看四周,这是长满“绊倒贼”的土地,有二十八、九亩大。
老地主说了,今天最后收完这些便收工。
“绊倒贼”是啥?名字古怪却十分平常。
那是当地生长的一种大罗卜,十多斤重一两尺长,像木头般十分坚硬,并且当年种次年吃,叶片很少,一半长在土里,一半露在外面,仿佛是一地的木桩。
如果小偷和贼娃子跑进这样的萝卜地,非给绊几个跟头让人抓住,因此得名。
它是当年收后放入地窖,第二年取出来一磕,“嚓”的一手一截,吃起来甘甜汁多,非常爽口,如果你要当年吃也可以,只是木咂咂的吃道差了许多。
就象当地的一种叫“化心梨”的山梨,也是收下来后,窖到来年正月才吃,梨皮已成黑sè,梨核化成了水,只要在梨皮上开个小口,用嘴在小口上一吸,那又甜又凉如糕如蜜的梨汁定会让你大饱口福,看着剩下的梨皮你都会叫好,但要是没有窖过,木咂咂的没什么吃道。
曹一板点上烟深深吸一口,用手轻轻拍打发麻的身子,慢慢地吐着烟丝,唐世伟、世举走过来叫了声“叔”,挨他坐下。
现在是午饭时间,三人取水和馍馍吃起来,少言语,却各自想着心事。
曹一板在想他的命:
自从来到这个世上,就没过过几天好ri子,老是穷,老是那么饥荒,虽然自己非常勤劳,不分白天黑夜干活,怎么地就没有个宽松ri子,种着地,做着土坯,万分节俭却连一件新挂子都没有,抽的烟里老是加了茶叶末。
眼下更是难受,碰上灾年,几十岁的人了,还要和他众人为粮来受这个罪,没见过这么毒的太阳,看这汗,把他娘的!
当年老娘把他生下地的时候,有个看相的先生,说他面宽耳大,是帝王之命,现在看来是说反了,应该是要饭的命,不然为啥老是缺穿少吃。
唐世伟和世举的想法简单了些。
他俩前ri用力过了劲,刚缓过来,现在又这样干有些拿不住桩,今ri罢了取红就取小袋,两人合着也有七十斤呢。
石梯子的石刚走过来,上次在一起干一天活,与世伟、世举认识,也佩服两兄弟的本事。
他取出自己那份水、馍馍,点点头坐下。
一边吃一边道:“今天怎样,还取那大袋的吗?”
唐世伟和世举看看他没有立刻回答。
曹一板给石刚一骨碌大蒜接口道:“你却怎地?”
石刚边拨大蒜边道:“我家人口不多,就父母和两个妹妹,本来今年的粮没差多少,只是我想出门,便来与他们多挣一些回去,看看行的话,便还扛那五十斤呢。”
“咳——”
曹一板看看他再看看那俩兄弟:
“人已经累的不行了,那长坡,五十斤,真个是怕要命呢,你等虽则年轻,怕也吃不住劲啊,我说实话,五十斤的我怕扛不动,七十斤的太多吃不完浪费,小袋却合老汉心意。”
唐世伟笑道:“此时却说他怎的,说也是白说,待罢工却再计议不迟。”
唐世举道:“取红多少不为人笑,平安到家才为善,石兄持重些,我前ri用过了劲,身上还感到疲倦,今ri只怕取小袋子。”
石刚点头称是。吃完众人下地。
北地的土亩要比江南田亩大。
二十八、九亩地的萝卜把人累下了,有的挖,有的拾,有的用驴把萝卜驮回去,放入靠土崖挖出的数口土窑里。
这种窑很大,北地十分普遍,专门用来储藏。
小门直进,待物事放完后,用黄泥把门糊死,更不透气,物事经年不腐。
窑离萝卜地一、二里远。
前面说过,烈ri与劲风伴随着人们,辛劳可想而知,最后一道窑门封完,人们走进老地主院里,已经是夜近十分。
同样,老地主面对满身是土,背上全是汗碱,几乎散架的人们。
抱抱手,客气地一指取红说道:“感谢,感谢,感谢众位乡亲一ri劳累,些少心意便请取回,却不可贪心。”说完坐下抽烟再不言语。
人们知道,一天的劳累便为此时,却也是此时方见真章。
人们实在太累了,谁都想坐下歇歇气,可又谁都不愿歇下,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在收工回来的路上,把最后的水和馍馍一口吃完,长了力气好扛那取红。
家中老小妻子倚门而望的,除了人儿便还有那勾魂的取红。
所以,人们相挨着,默默地伸出手,把取红提起扛在肩上,转身向长坡走去。
曹一板走到取红边,悄悄叹口气,回头看看,唐世伟和世举走上前来,不由分说便抓小袋子的。
还没提起时就听身后石刚吼道:“却取那小袋子的做甚,男子汉大丈夫没见这般软气!要取便取五十斤大袋子,成者丰衣足食,败则摔手白干,我自在前面等你弟兄。”
说完双手相握一掬,提起五十斤袋子上路。
唐世伟和世举互相看看,心说没打算取大袋子,和着曹家叔叔取了小袋子平安到家,没想却有此一出。
再看看众人,都把眼放在自己身上,况且石刚把话说了个绝,把唐家两弟兄将上了。
唐世伟和世举相视大笑:“哈哈——,我等却惧什么,天明才见ri头红!”
唐世伟对曹一板说:“叔取小袋,我和四弟先去,成时分你,你看好脚下不可闪失,咱们坡上见。”
不说唐世伟两兄弟收拾整齐上路,单说曹一板。
可怜老人家不是帝王之命,不是要饭的命,此刻看来,却也不是扛活的命。
年纪大了,又干了一天的活,年轻人都受不了,何况是他。
只见他扛着三十五斤重的袋子,本有些弯曲的腰更弯了,汗水在白天流干了,此时脸红彤彤的摸上了一层灰朦,紫黑黑的,脚步沉重,与一伙农人默默无语向长坡行来。
心里却还计议:“老了不成了,明ri再不来丢人,幸而是三十五斤不算亏,老地主的饭不好吃,我还是回去吃土坯罢。”
他有自知之明,一边走一边想,看着地下两脚步步踏实,用眼睛的余光注意着旁边,怕谁来碰一下。
要是碰一下可不是头,好容易得手的取红掉地上就算完了,都是农人却把谁能咋地?
土坡上,老地主的两个儿子带着一伙闲汉,这两个,那五个在坡上看着,牵狗拿棍眼睛亮亮的象狼。
潘艾强,潘艾道两兄弟,自从老父亲把取红改变以后,心里一直气不顺,每ri里看见农人们扛着取红离去,恨不得抓住几个打,要知道取红比照前段重十斤。
但是,农人大部分只取小袋子并不重,加之天晴路干,因此无人摔跟头或者滚坡,只能是干瞪眼。
这ri里又见农人们纷乱着走上坡来,夜光里扛着袋子脚步急迫迫的,在两兄弟看来,就象一伙来抢掠自己的强盗。
更打眼处,一条大汉扛着五十斤袋子踏步而去,看出是石梯子石刚,还来不及暗骂一句,又见两条大汉一步两个脚印,衣角飘动将两袋五十斤扛出视野。
潘艾道心cháo翻滚涌起一团气体,冲口而出:“搞什么东东,**!”
旁人补充喊道:“还cāo你祖宗八代。”
潘艾强把火筒提起,对着众人头顶大吼一声扣了火。
“轰——!”的一声大响,众人惊慌失措,跌倒滚坡乱作一团,潘家人马立刻冲进人群,或抢夺,或打骂。
农人中自然也有那拼命反抗的,夜幕里这场争端十分激烈,待得坡上听见枪声反转相救时,只见满地受伤乱骂的农人。
唐世伟和世举寻到曹一板,却见老汉没事靠边坐着,屁股下是那三十五斤取红。
曹一板道:“我步慢,前面响枪一乱,我就站住脚没往上去,后来狗ri的下来,见我扛着取红站着就没有动我。”
他显然是被吓住了,说话嘴巴抖动着,续又道:“狗ri的抢人呢,放了枪还不把人吓得滚坡?看把那些个人打的,这会不遭报应?”
唐世伟抚了抚老汉的肩道:“你没事就好,这厮们太过恶毒。”
石刚气哼哼大步走了过来道:“这事不会便罢,连我一村子的杨秃子腿被打断,等着看吧。”
人们渐渐聚拢痛斥盈然,群情激愤喊叫怒吼。
决然明ri要潘家给出说法。
——————
再接前话。
唐家世伟、到地主潘家干一天活,世举怎样劳累后归家喘息,庄稼人们并不关心.
民以食为天,一百斤谷子和几斤红麻才让他们心热眼馋.
红麻通体红润,比胡麻略大些,极富油xing是珍贵的食用油料。
乡亲们走进唐家,敬畏地向唐秉木问询后,更多地是想看看谷子和红麻,感受感受它的实在xing,更多地是想听听世伟、世举兄弟关于老潘家情形讲述,掂量掂量自己的道行。
曹一板凑得近近地,抽着烟,两天来已经认真听几遍.
心里嘀咕:“小袋子的太少,干这样一天活不值得,大袋子太重,我这身子怎能与他年轻人相比,万一扛不动不仅没有取红反被打一顿,这可怎生是好?”
其实此话也是众人心里话,大家知道,获取取红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世科这ri没有放羊,他昨天受了些风,身上不舒服,坐在母亲的身边,与母亲和大伯娘纺毛线.
纺线这种活儿在这里家家都有,小弟建宇在旁玩耍。
先生李新进县城给陕西家中寄信,为怕碰上到处乱闯的国民党zhongyāng军,邀二哥世忠一同前往,此时已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
自然,先生不在,他生xing安静,没有事情不会乱跑,
世科与母亲、大伯娘坐在炕头。
将家中那几十头绵羊身上撸下来的毛,用一个一头有勾的线捻子,取一撮羊毛勾上,将线捻子转动,待转筋力度一够,在虚头端再续上羊毛转动捻子,一根羊毛线就一点点加长,手艺好的,那线粗细一般样。
这些毛线一般用来织毡子、毯子,花样繁多古朴,远近闻名,却很少像江南人织衣服、裤子。
如果要织衣裤的话,却也伸手而就。
唐世科手巧,织的袜子平整合脚,母亲拿给别人看,还有些炫耀之意。
靠炕脚紧里头,还放着一个织麻车,织好的麻线卷成了几大卷,那是母亲和大伯娘平ri里编织麻鞋使用的。
麻鞋以陇东甘谷地面的最出名。
母亲和大伯娘编制的麻鞋在峡口颇是一绝,经磨软脚坚固,谁见了都抢着要。
拿到临洮大街上去卖,一双麻鞋的价钱竟有普通鞋子的两三倍。
细心好学的他,自已也学会了麻鞋的做法。
这时候,他一边织着毛线,一边听着两个哥哥与众人的谈话,小小的心里满是对哥哥的崇拜。
实在话,若要不是年纪小,定会叫上步清一起也为家中挣粮回来。
——————
曹一板磕掉烟灰,拍拍脑门搓搓头皮长长出口气,走到屋外唐秉木身边坐下。
唐秉木正在看书,点点头道:“以为如何?”
曹一板道:“心里很想,只恐力有不济,反被他辱。”
唐秉木给曹一板倒了茶,抬头看看天。
思考了一会道:“你的想法很对,人力有时而竭,确不可强求。只是老潘家如此所为怕不得人心,不得持久啊,他实在是应该变变,不然寒天一到,物事都扔在地里。”
曹一板点头称是。
唐秉木的话果然印证了。
竖ri,有人报信来,老潘家因为没有足够人手干活,老地主力主将取红做了改变,二十五斤取红变成三十五斤。
众人听了心里顿时一热。
你想想,干那么一天累活,大袋子取红扛不动,小袋子取红确实太少,人的心里能愿意?老地主深谙农事与人心,难道不懂此理?
这样的变动才是明智之举,才能引得农人们进坪。
他那两个无法无天的儿子也许知道这个道理吧。
于是,有那闲着的农人收拾了准备动身,唐世伟、世举体力已经恢复如初收拾整齐,曹一板自然不会落后。
他只是心里念念不忘大袋取红,如果好的话“生姜还是老的辣,便扛大袋子取红叫你等看看。”
他人老心不老,骨子里有傲气。
——————
闲话少叙,却说这一天。
大早晨,老潘地主家迎来了不少干活的农人。
老地主没有多余的话,仍然是脏兮兮的行头,仍然是点点头,微微一笑,客气一下,指指水和馍馍,再指指取红,返身向地里走去。
众人看到,那取红五十斤、七十斤没变,小袋子切切实实有三十五斤。
“公道,公道,不管怎样,如此才有些干头。”
于是,人们纷纷下了地。
今天的活自然十分艰辛,北地的风,没有遮拦的阳光,劳累和困倦依然折磨着这些在黄土地里劳作的人们。
人活着,就得有个盼头,就得有个为之努力的目标。
这些农人有些怎样的盼头和目标呢?
当然各有不同,或衣食,或生计。
在传统的和有一定地域文化sè彩的背景下,尽可能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公道的财产,在这一点上大致相同。
所谓人向利边行嘛,民以食为天,确是这个道理。
当然,君子爱才要取之有道,如果民不以食为天的话,却哪里有什么自然的法则、责任、民生?
地主也一样,只是他们掌握着土地、生产工具,所需所求比农人们的生活最低标准不同,农人的生产力只是他们获得财富的手段,能公平吗?剥削是肯定的,程度不同而已。
曹一板满面是汗,抬头展眼看看远处,再看看四周,这是长满“绊倒贼”的土地,有二十八、九亩大。
老地主说了,今天最后收完这些便收工。
“绊倒贼”是啥?名字古怪却十分平常。
那是当地生长的一种大罗卜,十多斤重一两尺长,像木头般十分坚硬,并且当年种次年吃,叶片很少,一半长在土里,一半露在外面,仿佛是一地的木桩。
如果小偷和贼娃子跑进这样的萝卜地,非给绊几个跟头让人抓住,因此得名。
它是当年收后放入地窖,第二年取出来一磕,“嚓”的一手一截,吃起来甘甜汁多,非常爽口,如果你要当年吃也可以,只是木咂咂的吃道差了许多。
就象当地的一种叫“化心梨”的山梨,也是收下来后,窖到来年正月才吃,梨皮已成黑sè,梨核化成了水,只要在梨皮上开个小口,用嘴在小口上一吸,那又甜又凉如糕如蜜的梨汁定会让你大饱口福,看着剩下的梨皮你都会叫好,但要是没有窖过,木咂咂的没什么吃道。
曹一板点上烟深深吸一口,用手轻轻拍打发麻的身子,慢慢地吐着烟丝,唐世伟、世举走过来叫了声“叔”,挨他坐下。
现在是午饭时间,三人取水和馍馍吃起来,少言语,却各自想着心事。
曹一板在想他的命:
自从来到这个世上,就没过过几天好ri子,老是穷,老是那么饥荒,虽然自己非常勤劳,不分白天黑夜干活,怎么地就没有个宽松ri子,种着地,做着土坯,万分节俭却连一件新挂子都没有,抽的烟里老是加了茶叶末。
眼下更是难受,碰上灾年,几十岁的人了,还要和他众人为粮来受这个罪,没见过这么毒的太阳,看这汗,把他娘的!
当年老娘把他生下地的时候,有个看相的先生,说他面宽耳大,是帝王之命,现在看来是说反了,应该是要饭的命,不然为啥老是缺穿少吃。
唐世伟和世举的想法简单了些。
他俩前ri用力过了劲,刚缓过来,现在又这样干有些拿不住桩,今ri罢了取红就取小袋,两人合着也有七十斤呢。
石梯子的石刚走过来,上次在一起干一天活,与世伟、世举认识,也佩服两兄弟的本事。
他取出自己那份水、馍馍,点点头坐下。
一边吃一边道:“今天怎样,还取那大袋的吗?”
唐世伟和世举看看他没有立刻回答。
曹一板给石刚一骨碌大蒜接口道:“你却怎地?”
石刚边拨大蒜边道:“我家人口不多,就父母和两个妹妹,本来今年的粮没差多少,只是我想出门,便来与他们多挣一些回去,看看行的话,便还扛那五十斤呢。”
“咳——”
曹一板看看他再看看那俩兄弟:
“人已经累的不行了,那长坡,五十斤,真个是怕要命呢,你等虽则年轻,怕也吃不住劲啊,我说实话,五十斤的我怕扛不动,七十斤的太多吃不完浪费,小袋却合老汉心意。”
唐世伟笑道:“此时却说他怎的,说也是白说,待罢工却再计议不迟。”
唐世举道:“取红多少不为人笑,平安到家才为善,石兄持重些,我前ri用过了劲,身上还感到疲倦,今ri只怕取小袋子。”
石刚点头称是。吃完众人下地。
北地的土亩要比江南田亩大。
二十八、九亩地的萝卜把人累下了,有的挖,有的拾,有的用驴把萝卜驮回去,放入靠土崖挖出的数口土窑里。
这种窑很大,北地十分普遍,专门用来储藏。
小门直进,待物事放完后,用黄泥把门糊死,更不透气,物事经年不腐。
窑离萝卜地一、二里远。
前面说过,烈ri与劲风伴随着人们,辛劳可想而知,最后一道窑门封完,人们走进老地主院里,已经是夜近十分。
同样,老地主面对满身是土,背上全是汗碱,几乎散架的人们。
抱抱手,客气地一指取红说道:“感谢,感谢,感谢众位乡亲一ri劳累,些少心意便请取回,却不可贪心。”说完坐下抽烟再不言语。
人们知道,一天的劳累便为此时,却也是此时方见真章。
人们实在太累了,谁都想坐下歇歇气,可又谁都不愿歇下,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在收工回来的路上,把最后的水和馍馍一口吃完,长了力气好扛那取红。
家中老小妻子倚门而望的,除了人儿便还有那勾魂的取红。
所以,人们相挨着,默默地伸出手,把取红提起扛在肩上,转身向长坡走去。
曹一板走到取红边,悄悄叹口气,回头看看,唐世伟和世举走上前来,不由分说便抓小袋子的。
还没提起时就听身后石刚吼道:“却取那小袋子的做甚,男子汉大丈夫没见这般软气!要取便取五十斤大袋子,成者丰衣足食,败则摔手白干,我自在前面等你弟兄。”
说完双手相握一掬,提起五十斤袋子上路。
唐世伟和世举互相看看,心说没打算取大袋子,和着曹家叔叔取了小袋子平安到家,没想却有此一出。
再看看众人,都把眼放在自己身上,况且石刚把话说了个绝,把唐家两弟兄将上了。
唐世伟和世举相视大笑:“哈哈——,我等却惧什么,天明才见ri头红!”
唐世伟对曹一板说:“叔取小袋,我和四弟先去,成时分你,你看好脚下不可闪失,咱们坡上见。”
不说唐世伟两兄弟收拾整齐上路,单说曹一板。
可怜老人家不是帝王之命,不是要饭的命,此刻看来,却也不是扛活的命。
年纪大了,又干了一天的活,年轻人都受不了,何况是他。
只见他扛着三十五斤重的袋子,本有些弯曲的腰更弯了,汗水在白天流干了,此时脸红彤彤的摸上了一层灰朦,紫黑黑的,脚步沉重,与一伙农人默默无语向长坡行来。
心里却还计议:“老了不成了,明ri再不来丢人,幸而是三十五斤不算亏,老地主的饭不好吃,我还是回去吃土坯罢。”
他有自知之明,一边走一边想,看着地下两脚步步踏实,用眼睛的余光注意着旁边,怕谁来碰一下。
要是碰一下可不是头,好容易得手的取红掉地上就算完了,都是农人却把谁能咋地?
土坡上,老地主的两个儿子带着一伙闲汉,这两个,那五个在坡上看着,牵狗拿棍眼睛亮亮的象狼。
潘艾强,潘艾道两兄弟,自从老父亲把取红改变以后,心里一直气不顺,每ri里看见农人们扛着取红离去,恨不得抓住几个打,要知道取红比照前段重十斤。
但是,农人大部分只取小袋子并不重,加之天晴路干,因此无人摔跟头或者滚坡,只能是干瞪眼。
这ri里又见农人们纷乱着走上坡来,夜光里扛着袋子脚步急迫迫的,在两兄弟看来,就象一伙来抢掠自己的强盗。
更打眼处,一条大汉扛着五十斤袋子踏步而去,看出是石梯子石刚,还来不及暗骂一句,又见两条大汉一步两个脚印,衣角飘动将两袋五十斤扛出视野。
潘艾道心cháo翻滚涌起一团气体,冲口而出:“搞什么东东,**!”
旁人补充喊道:“还cāo你祖宗八代。”
潘艾强把火筒提起,对着众人头顶大吼一声扣了火。
“轰——!”的一声大响,众人惊慌失措,跌倒滚坡乱作一团,潘家人马立刻冲进人群,或抢夺,或打骂。
农人中自然也有那拼命反抗的,夜幕里这场争端十分激烈,待得坡上听见枪声反转相救时,只见满地受伤乱骂的农人。
唐世伟和世举寻到曹一板,却见老汉没事靠边坐着,屁股下是那三十五斤取红。
曹一板道:“我步慢,前面响枪一乱,我就站住脚没往上去,后来狗ri的下来,见我扛着取红站着就没有动我。”
他显然是被吓住了,说话嘴巴抖动着,续又道:“狗ri的抢人呢,放了枪还不把人吓得滚坡?看把那些个人打的,这会不遭报应?”
唐世伟抚了抚老汉的肩道:“你没事就好,这厮们太过恶毒。”
石刚气哼哼大步走了过来道:“这事不会便罢,连我一村子的杨秃子腿被打断,等着看吧。”
人们渐渐聚拢痛斥盈然,群情激愤喊叫怒吼。
决然明ri要潘家给出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