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0章 李森科与科学院
网络小说网www.txtwl.com,最快更新《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最新章节!
“只要他不对我的事业指手画脚,他是怎样的人,或是得罪了多少人,跟我都毫无关系。”
杨明志定了精神,就是以这样的态度等待着见到李森科本人。
今日的天气还算不错,空气有些雾霾,给予杨明志的感觉,一切的烟尘都来自于那些高耸的烟囱。这里不可能遭遇敌人的破坏,所有的工厂都能肆无忌惮的生产,排出废气亦是肆无忌惮。
烟尘会对庄稼造成什么影响么?例如减少了光照,使得本就温暖期较短的新西伯利亚,种植的小麦产量无法达到预期。
或许李森科的技术手段,能为之带来增产。
车队直奔科学院所在地址而去,杨明志绕到城市的西北角,据波波夫所言,目视所及的这些成片的木屋,就是“苏联科学院”!
“局长同志,这里虽然有些寒酸,我听他们说,科学院的行政工作在去年刚搬来时就开始了,到现在,大部分的学术工作已经恢复。”
杨明志点点头:“军事方面的工作呢?我和关心,搬迁到这里的科学院的诸多人员,他们有多少直接从事武器生产。我很想知道,我有多少同行?”
“这……其实没有多少人。”
波波夫的回答非常简练,的确,苏联科学家被一场世界大战折腾,所有的工作都在艰难维持着。全联盟的经费都很紧张,为了得到大量紧俏的战略物质,联盟不得不接受美国提出的《租借法案》。所谓先使用盟友的援助,待战争结束后,再慢慢还钱。
科学院对所有院士、项目组的科研项目分了三六九等,凡是与军事国防有关系的项目继续拨款,于此无关的,项目无限期暂停。
许多苏联院士跟着单位搬迁,其中一部分搬到了新西伯利亚。他们的科研经费暂停供应,所有项目成员领着配给粮,继续聚在一起,自发的继续自费进行自己的项目,这样的科研进度之慢可想而知。
不过农业与遗传学相关的研究依旧在进行着,只因李森科本人就是科学院院长,他拥有着科研方面的特权。
有道是同行才是最纯粹的仇恨,李森科一生都在专注于农业研究,扶持亲信打击竞争者,军事武器的研究他不关心也不紧张。
“科学院里有两个军械项目部,我想您会感兴趣的。”
“快讲!”杨明志焦急催促。
“有一个科研小组,他们在研究子弹的材料与弹头的空气动力学。另一个小组,想要研发出更大威力的炸药。还有其他一些小组。”
“子弹?炸药?我想我们可以在未来进行合作。”
“当然!我已经和那些两位项目负责人有所接洽,他们是愿意合作的。”
波波夫顺便又向杨明志介绍了一番该城军械制造的境况:“目前,城里有十家兵工厂。有的专职造子弹,拖拉机厂负责生产坦克地盘,有的工厂生产特种胶合板制造机翼,还有的专职生产多种型号火炮。”
轿车引领整个车队进入科学院院区,整个院区是根据一所小学的校舍进行的大规模扩建。一年的时间,大量的俄式传统木刻楞建造完成,它们大多是工作者的宿舍。至于办公的地方,新西伯利亚市苏维埃,斥巨资兴建了一批砖石结构的三层小楼。
那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或是科学院行政机关所在地,或是大量档案资料存放地。
依旧从事研发工作的人们,大家的工作环境多半就是在一栋栋木刻楞里。
杨明志还不清楚这里的办公状况,他估摸着,日子比不过莫斯科,总是远远强于在沼泽地。
现在,他也没有想着工作环境,他只想着,在与李森科见面后,马上去会会那两个项目组的人员,以商谈合作的事。
……
科学院的存在,就仿佛在新西伯利亚师西北角建立了一座卫星城。本来,这座大城市也是吸收了大量的西部移民,城市不得不瞬间扩大。
苏俄持续二十年的经营,城市的老城区已经全面了钢筋混凝土建筑,城市边缘还有大量的传统木刻楞存在。人人都坚信,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城市里依旧要存在着大量的木质建筑。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住独立的木刻楞可是比挤在混凝土构筑的“鸽子笼”里舒服。
“鸽子笼”是狭窄了,它只有一个好,房屋实现了集体供暖。但这并不意味着住木刻楞就是寒冷,恰恰相反,每一栋木屋都有自己的壁炉系统,想要屋里暖和,外出捡柴火即可。
科学院院区不同于城区,大量的木刻楞是统一建筑的,它们呈矩阵排列。
坐在车上,杨明志已经感受不到车子的震动,只因院区不但铺设了水泥路,主干道更是铺了柏油。
大路两侧都是成片的木刻楞,它们的外形完全一致,排列无比整齐。定睛一看,只见每一栋木屋的木墙上,都有油漆标注的编号。
显然,房屋的居住者非常需要数字编号认清家门。
整齐的房屋不足为奇,苏联就是喜欢这种整齐划一的感觉。最令杨明志惊喜的,莫过于那些暖气管道。
他可以断定那些裹着帆布的金属管就是暖气管道,瞧瞧连接处滋滋喷出的蒸汽,它们证明了一切。
“嘿嘿?!难道整个院区真的实现了集体供暖。我还以为他们夸大其词了呢?”
“局长同志!您完全放心吧,实不相瞒,属于咱们设计局的工作区,室内温度可是恒定在十五摄氏度呢!”
“呵!这么暖和?!看来李森科同志真是用了心的。”
“当然。”波波夫轻轻摇了摇头,“其实院长同志的享受的是更高的待遇,他的办公室合适恒定二十度呢!”
“是嘛?难道温度是根据职务高低而定的?真是奇怪。”
杨明志在莫斯科的时候,没有去过科学院的老院区,现在到了新院区,他仔细审视一番周遭,渐渐的,一种熟悉感油然而生。
真是太像了,太像未来的中国了。很多中国的老机关单位,乃至国营企业的家属院、工作厂房,都是这种氛围。
不!这一方面,是中国学习了苏联。
“等到人民的中国登上历史舞台,大批的科学工作者,也会在这样的木屋,或是中国特色的砖瓦房里,开始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一定会是这样。现在,我却是在苏联。”
杨明志看到了道路两边整齐排列的路灯,看到了耐寒的行道松,又看到了整齐划一的龙柏。
他拉开一半车床,迎面吹来的风也有别样的气味。
整个城市陷入工厂的轰鸣,坐落城市西北角的科学院院区,却是颇为安静。
院区仿佛是卫星城,轿车拐了多少个弯杨明志已经记不得了。一路之上他见到了许多身着大檐帽的人,那些人都很年轻,或许都是些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也许只是行政人员。
科学院不是有着大量的院士吗?他们是不是也住在院区?
杨明志根据自己的理解,他觉得新西伯利亚城区,才是迁移而来的院士们的栖身之所,院区不过是工作地点罢了。
这里的道路是颇为宽敞的,两侧还有一些古典造型的轿车存在。在一些木屋旁,还安静摆放着自行车。
“波波夫,我们快到了吗?为什么我觉得院长同志不在这里呢?我们还要绕路?”
“局长同志,我们快要到了。还请您见谅,这个院区是很大的,我们进入院区的线路本身不理想,很快您就将见到大量的砖石建筑,那里就是李森科同志的办公室。”
“是嘛?宝贝总是藏在最厚实的保险箱里,李森科这位院长还挺会藏得。”
波波夫笑了笑:“您真会说笑话。我们来的时机还不错,等到下午五点,很多人到时间下班,您现在所见的空旷道路会变得热闹起来。”
“是吗?有多热闹?难道还会堵车?”
“堵车是不会的,只是有一些拥挤。一些工作人员步行回宿舍,还有一些进入城里。”
“那么李森科同志下班后回去哪里?去城市中心?”
“当然!他可是院长,他一直住在市苏维埃招待所里,每天的工作车接车送。当然今天肯定有所不同,结束了今晚的晚宴,他才会乘车离开。”
“哈哈,看来我要干扰他的工作了?”
“不!您是苏联英雄,是领袖同志特别关注的人,武器设计局的同志们都是您的部下,我也因此沾光呢!李森科同志很欢迎您的到来,就是不知道这次晚宴会有怎样的餐饮。”
“无所谓,只要有足够的面包,再来一些红菜汤就好了。”
杨明志本来对晚宴还有些兴趣的,在得知科学院还有自己的有合作潜力的同行,内心里顿时有些长草。再说了,有哪个民族的烹饪技能可以赶上中国的?!
李森科一定准备不了什么丰盛晚餐,最多是搞些奢侈的黑鱼子酱,弄点奶油蛋糕罢了。
……
很快的,一幢四层大楼横亘在杨明志面前。它就是整个院区最高的建筑,亦是科学院部分机关的办公地,李森科的办公室也在这里。
对于李森科来说,迎接别列科夫将军是自己这几天的重要任务。那是领袖亲自下达的任务,一切不容有失。
可他更热衷于科研与学术,绝非是交际天才。这一点上他很有自知之明,所谓要坚持自己的理念,总会得罪一批人。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斯大林给李森科交待了一通任务,使得这个人已经非常清楚别列科夫将军,千里迢迢而来的工作,不过是制造新型武器罢了。
别列科夫为联盟立下大功,也必将另立新功。李森科只从内务部提供的部分资料,以及一张证件照,对将军有了最初的了解。
初次见面的感觉往往能左右很多事。
“也许,这是个沉稳的军人,也是个沉稳的发明家,仅此而已。”
身为科学院院长,李森科真的满意现在的工作与生活?不!科学院的战略大迁移是正确的,可凭什么自己也要跟着搬迁?明明可以将乌拉尔分院变成总院,现在,总院搬迁了数千公里,就在新西伯利亚落户了。
更有甚者,待战争胜利,科学院还是要在新西伯利亚设立分院,以作为庞大西伯利亚地区科研的中枢。
他并不反对这项举措,只是自己到了新西伯利亚,就仿佛是被贬黜到偏远地方似的。大量机关单位搬到了古比雪夫,科学院却在更遥远的东方,难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学院一劳永逸的杜绝遭遇敌人的袭击?
的确,搬迁到这里,新西伯利亚完全置身战争之外。联盟在欧洲的部分,无数城市、乡村在战火中化作废墟,已经有数百万人死亡,数千万人进行了战略大迁移。
有许多人干脆沿着铁路一路东迁,新西伯利亚这座大城市正是主要迁移目的地之一。
在这里,李森科听闻了许多战争亲历者讲述的战争惨状,顿时,一股爱国热情驱使他必须为联盟做出突出贡献,以挽救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
李森科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指导本地农民种地,他觉得,自己即将获得新的成功。
麦收一定会是一场丰收的盛会,为此是要召开宴会的。在丰收喜宴之前还有一场小型宴会,只为迎接别列科夫将军。
终于,将军经历了漫长的旅途,而今已经抵达办公楼前的小广场。
当车队进入院区时,李森科的办公室电话喧闹不已。他旋即着急科学院的主要领导,纷纷换好西装,佩戴好各自的荣誉勋章,齐聚在大门口。
这些人,他们是科学院多个部门的负责人,但不是相关科研的领军人物。
真正的科学院是废寝忘食的泡在实验室和研究所的,而这些人都是行政人员,除了李森科。
只有李森科,他胸前佩戴有多枚意义非凡的荣誉勋章,以证明自己对苏联科学的贡献。他亦是这样最高级的行政官员,统筹整个科学院总院在新西伯利亚的运作,也与乌拉尔分院、远东分院保持联络,与科研方面的长久合作。
浩荡的车队终于出现在李森科等人面前,他大为吃惊,竟不知别列科夫将军居然带来了一支“浩荡大军”!明明将军的另一些部下一周前就带着大量资料抵达,那支队伍也是相当庞大。
李森科还未见到将军本人,瞧瞧这阵势,他不得不感慨:“到底是一个集团军司令,连更换工作场地也特别注重排场?难道那些资料有谬误,这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男人?”
一丝厌恶感油然而生,并化作李森科没有表情的老脸。
他摆出认真模样时候,整个脸颊都会向内塌陷,他知道,自己这样的面孔会给一些人以冷酷的感觉,他却觉得此乃干练务实的表现。
事情进展的有些滑稽,素未谋面的两人针对彼此都萌生一丝忌惮。
透过车窗,杨明志一眼就看出李森科其人,不错,那个男人的面孔确实很犀利,故而在人群里脱颖而出!
而李森科也认出了杨明志,毕竟,那可是有着一副亚洲人面孔的男人,相貌亦是非常独特。
就隔着一层玻璃,两人发生了第一次对视。
“李森科,你究竟是什么人?是骗子?还是科学家?今天我可要会会你!”杨明志定了定神,待车停稳后拉开车门,接着摆出一副商业性的微笑,径直的向着李森科本人走去……
“只要他不对我的事业指手画脚,他是怎样的人,或是得罪了多少人,跟我都毫无关系。”
杨明志定了精神,就是以这样的态度等待着见到李森科本人。
今日的天气还算不错,空气有些雾霾,给予杨明志的感觉,一切的烟尘都来自于那些高耸的烟囱。这里不可能遭遇敌人的破坏,所有的工厂都能肆无忌惮的生产,排出废气亦是肆无忌惮。
烟尘会对庄稼造成什么影响么?例如减少了光照,使得本就温暖期较短的新西伯利亚,种植的小麦产量无法达到预期。
或许李森科的技术手段,能为之带来增产。
车队直奔科学院所在地址而去,杨明志绕到城市的西北角,据波波夫所言,目视所及的这些成片的木屋,就是“苏联科学院”!
“局长同志,这里虽然有些寒酸,我听他们说,科学院的行政工作在去年刚搬来时就开始了,到现在,大部分的学术工作已经恢复。”
杨明志点点头:“军事方面的工作呢?我和关心,搬迁到这里的科学院的诸多人员,他们有多少直接从事武器生产。我很想知道,我有多少同行?”
“这……其实没有多少人。”
波波夫的回答非常简练,的确,苏联科学家被一场世界大战折腾,所有的工作都在艰难维持着。全联盟的经费都很紧张,为了得到大量紧俏的战略物质,联盟不得不接受美国提出的《租借法案》。所谓先使用盟友的援助,待战争结束后,再慢慢还钱。
科学院对所有院士、项目组的科研项目分了三六九等,凡是与军事国防有关系的项目继续拨款,于此无关的,项目无限期暂停。
许多苏联院士跟着单位搬迁,其中一部分搬到了新西伯利亚。他们的科研经费暂停供应,所有项目成员领着配给粮,继续聚在一起,自发的继续自费进行自己的项目,这样的科研进度之慢可想而知。
不过农业与遗传学相关的研究依旧在进行着,只因李森科本人就是科学院院长,他拥有着科研方面的特权。
有道是同行才是最纯粹的仇恨,李森科一生都在专注于农业研究,扶持亲信打击竞争者,军事武器的研究他不关心也不紧张。
“科学院里有两个军械项目部,我想您会感兴趣的。”
“快讲!”杨明志焦急催促。
“有一个科研小组,他们在研究子弹的材料与弹头的空气动力学。另一个小组,想要研发出更大威力的炸药。还有其他一些小组。”
“子弹?炸药?我想我们可以在未来进行合作。”
“当然!我已经和那些两位项目负责人有所接洽,他们是愿意合作的。”
波波夫顺便又向杨明志介绍了一番该城军械制造的境况:“目前,城里有十家兵工厂。有的专职造子弹,拖拉机厂负责生产坦克地盘,有的工厂生产特种胶合板制造机翼,还有的专职生产多种型号火炮。”
轿车引领整个车队进入科学院院区,整个院区是根据一所小学的校舍进行的大规模扩建。一年的时间,大量的俄式传统木刻楞建造完成,它们大多是工作者的宿舍。至于办公的地方,新西伯利亚市苏维埃,斥巨资兴建了一批砖石结构的三层小楼。
那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或是科学院行政机关所在地,或是大量档案资料存放地。
依旧从事研发工作的人们,大家的工作环境多半就是在一栋栋木刻楞里。
杨明志还不清楚这里的办公状况,他估摸着,日子比不过莫斯科,总是远远强于在沼泽地。
现在,他也没有想着工作环境,他只想着,在与李森科见面后,马上去会会那两个项目组的人员,以商谈合作的事。
……
科学院的存在,就仿佛在新西伯利亚师西北角建立了一座卫星城。本来,这座大城市也是吸收了大量的西部移民,城市不得不瞬间扩大。
苏俄持续二十年的经营,城市的老城区已经全面了钢筋混凝土建筑,城市边缘还有大量的传统木刻楞存在。人人都坚信,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城市里依旧要存在着大量的木质建筑。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住独立的木刻楞可是比挤在混凝土构筑的“鸽子笼”里舒服。
“鸽子笼”是狭窄了,它只有一个好,房屋实现了集体供暖。但这并不意味着住木刻楞就是寒冷,恰恰相反,每一栋木屋都有自己的壁炉系统,想要屋里暖和,外出捡柴火即可。
科学院院区不同于城区,大量的木刻楞是统一建筑的,它们呈矩阵排列。
坐在车上,杨明志已经感受不到车子的震动,只因院区不但铺设了水泥路,主干道更是铺了柏油。
大路两侧都是成片的木刻楞,它们的外形完全一致,排列无比整齐。定睛一看,只见每一栋木屋的木墙上,都有油漆标注的编号。
显然,房屋的居住者非常需要数字编号认清家门。
整齐的房屋不足为奇,苏联就是喜欢这种整齐划一的感觉。最令杨明志惊喜的,莫过于那些暖气管道。
他可以断定那些裹着帆布的金属管就是暖气管道,瞧瞧连接处滋滋喷出的蒸汽,它们证明了一切。
“嘿嘿?!难道整个院区真的实现了集体供暖。我还以为他们夸大其词了呢?”
“局长同志!您完全放心吧,实不相瞒,属于咱们设计局的工作区,室内温度可是恒定在十五摄氏度呢!”
“呵!这么暖和?!看来李森科同志真是用了心的。”
“当然。”波波夫轻轻摇了摇头,“其实院长同志的享受的是更高的待遇,他的办公室合适恒定二十度呢!”
“是嘛?难道温度是根据职务高低而定的?真是奇怪。”
杨明志在莫斯科的时候,没有去过科学院的老院区,现在到了新院区,他仔细审视一番周遭,渐渐的,一种熟悉感油然而生。
真是太像了,太像未来的中国了。很多中国的老机关单位,乃至国营企业的家属院、工作厂房,都是这种氛围。
不!这一方面,是中国学习了苏联。
“等到人民的中国登上历史舞台,大批的科学工作者,也会在这样的木屋,或是中国特色的砖瓦房里,开始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一定会是这样。现在,我却是在苏联。”
杨明志看到了道路两边整齐排列的路灯,看到了耐寒的行道松,又看到了整齐划一的龙柏。
他拉开一半车床,迎面吹来的风也有别样的气味。
整个城市陷入工厂的轰鸣,坐落城市西北角的科学院院区,却是颇为安静。
院区仿佛是卫星城,轿车拐了多少个弯杨明志已经记不得了。一路之上他见到了许多身着大檐帽的人,那些人都很年轻,或许都是些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也许只是行政人员。
科学院不是有着大量的院士吗?他们是不是也住在院区?
杨明志根据自己的理解,他觉得新西伯利亚城区,才是迁移而来的院士们的栖身之所,院区不过是工作地点罢了。
这里的道路是颇为宽敞的,两侧还有一些古典造型的轿车存在。在一些木屋旁,还安静摆放着自行车。
“波波夫,我们快到了吗?为什么我觉得院长同志不在这里呢?我们还要绕路?”
“局长同志,我们快要到了。还请您见谅,这个院区是很大的,我们进入院区的线路本身不理想,很快您就将见到大量的砖石建筑,那里就是李森科同志的办公室。”
“是嘛?宝贝总是藏在最厚实的保险箱里,李森科这位院长还挺会藏得。”
波波夫笑了笑:“您真会说笑话。我们来的时机还不错,等到下午五点,很多人到时间下班,您现在所见的空旷道路会变得热闹起来。”
“是吗?有多热闹?难道还会堵车?”
“堵车是不会的,只是有一些拥挤。一些工作人员步行回宿舍,还有一些进入城里。”
“那么李森科同志下班后回去哪里?去城市中心?”
“当然!他可是院长,他一直住在市苏维埃招待所里,每天的工作车接车送。当然今天肯定有所不同,结束了今晚的晚宴,他才会乘车离开。”
“哈哈,看来我要干扰他的工作了?”
“不!您是苏联英雄,是领袖同志特别关注的人,武器设计局的同志们都是您的部下,我也因此沾光呢!李森科同志很欢迎您的到来,就是不知道这次晚宴会有怎样的餐饮。”
“无所谓,只要有足够的面包,再来一些红菜汤就好了。”
杨明志本来对晚宴还有些兴趣的,在得知科学院还有自己的有合作潜力的同行,内心里顿时有些长草。再说了,有哪个民族的烹饪技能可以赶上中国的?!
李森科一定准备不了什么丰盛晚餐,最多是搞些奢侈的黑鱼子酱,弄点奶油蛋糕罢了。
……
很快的,一幢四层大楼横亘在杨明志面前。它就是整个院区最高的建筑,亦是科学院部分机关的办公地,李森科的办公室也在这里。
对于李森科来说,迎接别列科夫将军是自己这几天的重要任务。那是领袖亲自下达的任务,一切不容有失。
可他更热衷于科研与学术,绝非是交际天才。这一点上他很有自知之明,所谓要坚持自己的理念,总会得罪一批人。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斯大林给李森科交待了一通任务,使得这个人已经非常清楚别列科夫将军,千里迢迢而来的工作,不过是制造新型武器罢了。
别列科夫为联盟立下大功,也必将另立新功。李森科只从内务部提供的部分资料,以及一张证件照,对将军有了最初的了解。
初次见面的感觉往往能左右很多事。
“也许,这是个沉稳的军人,也是个沉稳的发明家,仅此而已。”
身为科学院院长,李森科真的满意现在的工作与生活?不!科学院的战略大迁移是正确的,可凭什么自己也要跟着搬迁?明明可以将乌拉尔分院变成总院,现在,总院搬迁了数千公里,就在新西伯利亚落户了。
更有甚者,待战争胜利,科学院还是要在新西伯利亚设立分院,以作为庞大西伯利亚地区科研的中枢。
他并不反对这项举措,只是自己到了新西伯利亚,就仿佛是被贬黜到偏远地方似的。大量机关单位搬到了古比雪夫,科学院却在更遥远的东方,难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学院一劳永逸的杜绝遭遇敌人的袭击?
的确,搬迁到这里,新西伯利亚完全置身战争之外。联盟在欧洲的部分,无数城市、乡村在战火中化作废墟,已经有数百万人死亡,数千万人进行了战略大迁移。
有许多人干脆沿着铁路一路东迁,新西伯利亚这座大城市正是主要迁移目的地之一。
在这里,李森科听闻了许多战争亲历者讲述的战争惨状,顿时,一股爱国热情驱使他必须为联盟做出突出贡献,以挽救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
李森科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指导本地农民种地,他觉得,自己即将获得新的成功。
麦收一定会是一场丰收的盛会,为此是要召开宴会的。在丰收喜宴之前还有一场小型宴会,只为迎接别列科夫将军。
终于,将军经历了漫长的旅途,而今已经抵达办公楼前的小广场。
当车队进入院区时,李森科的办公室电话喧闹不已。他旋即着急科学院的主要领导,纷纷换好西装,佩戴好各自的荣誉勋章,齐聚在大门口。
这些人,他们是科学院多个部门的负责人,但不是相关科研的领军人物。
真正的科学院是废寝忘食的泡在实验室和研究所的,而这些人都是行政人员,除了李森科。
只有李森科,他胸前佩戴有多枚意义非凡的荣誉勋章,以证明自己对苏联科学的贡献。他亦是这样最高级的行政官员,统筹整个科学院总院在新西伯利亚的运作,也与乌拉尔分院、远东分院保持联络,与科研方面的长久合作。
浩荡的车队终于出现在李森科等人面前,他大为吃惊,竟不知别列科夫将军居然带来了一支“浩荡大军”!明明将军的另一些部下一周前就带着大量资料抵达,那支队伍也是相当庞大。
李森科还未见到将军本人,瞧瞧这阵势,他不得不感慨:“到底是一个集团军司令,连更换工作场地也特别注重排场?难道那些资料有谬误,这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男人?”
一丝厌恶感油然而生,并化作李森科没有表情的老脸。
他摆出认真模样时候,整个脸颊都会向内塌陷,他知道,自己这样的面孔会给一些人以冷酷的感觉,他却觉得此乃干练务实的表现。
事情进展的有些滑稽,素未谋面的两人针对彼此都萌生一丝忌惮。
透过车窗,杨明志一眼就看出李森科其人,不错,那个男人的面孔确实很犀利,故而在人群里脱颖而出!
而李森科也认出了杨明志,毕竟,那可是有着一副亚洲人面孔的男人,相貌亦是非常独特。
就隔着一层玻璃,两人发生了第一次对视。
“李森科,你究竟是什么人?是骗子?还是科学家?今天我可要会会你!”杨明志定了定神,待车停稳后拉开车门,接着摆出一副商业性的微笑,径直的向着李森科本人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