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说古
网络小说网www.txtwl.com,最快更新《大明国公》最新章节!
“恐怕是遥遥无期了。”
张元芳虽是只在皇城禁军中点卯应差,也不喜欢和同僚应酬,更不喜欢到风月场所,但毕竟是高品武职官职,还是御前带刀官,官场中的消息和朝廷的动向他还是很清楚的,他顿了顿,对惟功说道:“你吴叔是在京营中得罪太多人了,有好几家勋臣都对他十分不满……特别是成国公家,最为不悦。如果不是你吴叔背后是戚帅和张太岳,恐怕未必能这么轻松离京呢。”
“什么?”
惟功咽下满嘴的鸭肉,问道:“吴叔做了什么天人共愤的事了?成国公家?我见过老成国公,看的出来,老成国公礼贤下士,待人还是十分客气么。”
张元芳苦笑道:“没有冲突,世家的林下风范还是很足的,大家都已经富贵数代,雍容大度养气功夫还是要的,你吴叔是和人家有极大的冲突争执,不闹的满头包撞的一脸血已经是人家给他留面子了。”
“怪不得吴叔有郁郁不欢的神态,看来是吃了亏了。”
“嗯,此事也算是一脉相承……”
张元芳平素也是喜欢看书思考的人,只是曲高和寡,世家子弟中,谈小曲,谈勾栏胡同里哪个姑娘最擅诗词最好看最勾人,谈斗蛐蛐,谈在京郊买地置庄子,这些世家子弟都是十分在行,甚至是吃空额什么的,说起来也头头是道,真的论起国政军务,这些看起来金马玉堂的世家子弟们就抓瞎了。
甚至若是多谈几句,怕是就被人讥刺不务正业,好高骛远,反正是不合群。
张元芳年轻时吃过几次亏,后来只得藏拙,无事不生非。
现下过继了这个儿子,居然是文武双全的料,虽说一时半会的不改口,但张元芳俨然已经有了知已,叔侄两人在饭桌上你来我往,谈的十分热闹,有好多次,都是七婶喝止,不然的话,爷儿俩只能吃冷饭了。
惟功一边吃,一边听着七叔娓娓道来。
“京营自国初时,除了太宗皇帝设置完成的二十六卫之外,尚有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三大营兵,以二十六卫中的精壮悍勇之兵充实其中,并且有蓟辽、山东、河南等北方各省的班兵操军充实其中,太宗年间为最盛,有五十到七十万人之间!”
“当时为军者待遇也不差吧?”
“说强么是也强不到哪去,一个月关七八斗粮,一年发两身新军服,好歹能吃饱饭罢。”
“本朝皇上都是小气啊,比起宋皇差远了。”
“咳,小五慎言!”
叔侄两人都精研军事,历史,秦汉时是军功授爵,军士立功就赐爵,爵位到一定地步,比如到五大夫后,就免除本人的赋役,到中大夫,就免除全家赋役,规定十分详尽,所以秦军临阵而奋勇争先,臂挟首级而登城冲锋,战无不胜。两汉至唐,军人待遇已经不如以前,唐的军功除爵,就远不如秦汉,好在有均田法,朝廷赐田给百姓,百姓则备马,兵器,遇战时,府将持兵符调符兵,自耕农转职为战士,凭这种耕战合一的军队,唐军也是打出了赫赫威名,到中期时,募兵为边军,节度使专之,财权兵权在边帅之手,终成尾大不掉之势。
到宋,废府兵,专以募兵,赵宋的皇帝是中国史上空前也是绝后的人性化的皇帝,对朝臣极尽优容也罢了,对募集的大头兵,虽然政治上防备,舆论上打压,军人地位一落千丈,什么宁为百夫长,不为一书生,这样的话不可能再复见于宋朝,但宋朝的募兵,待遇却是不低,一个普通的禁军,家小不需做任何营生都能解决温饱,并且生活水平不在普通的市民之下,大宋超级强悍的财政收入,九成用来养兵,如果不是上层路线有问题,横扫天下的没准不是蒙元,而是赵宋了……
这些都是前话,叔侄二人研究历史军事时,有时大笑,有时扼腕痛惜,不过都是私下说起来的话,外传的话,怕是犯忌的地方实在不少。
就拿惟功指摘大明皇帝的话,换在洪武,永乐年间,杀头怕都是轻的……
“嘿嘿,这不是在家里么……”
“小心在家说多了,出外也嘴快!”
张元芳喝斥一句,到底自己也是嘴痒,便又接着谈道:“京营之盛在永乐年间,衰败之始,是在英宗皇帝正统年间。”
“土木之变吧?”
张元芳点头,答道:“正是。此役过后,京营一度衰败到十万不足,后来于少保整顿营制,调班操兵充实,改三大营为十团营,加上御马监兵马,京营一度恢复到二十万人以上,且都是精兵强将,虽不能比永乐年间,但亦使京城防备,不再使人忧心。”
说到这,张元芳叹息道:“可惜就是好景不长呢,嘉靖四十年,虽然派勋臣为总理戎政,兵部尚书或侍郎为协理,再派内臣监督武库,三位一体,看似严整,但官风不肃,几十年间,京营已经凋敝的不成模样了。”
“现下怕是不到二十万人,且有不少老弱在内吧?”
“我说句话,小五你切不可在外说……”张元芳很艰难的道:“若是朝廷此时派御史勾军清军,恐不足十万人。”
“不足十万……”
惟功也是吓了一跳,这么大的京城,大明又是天子守国公的姿态,严格来说,北京都算是北方边境防御体系中的一体,算是蓟镇和大同镇、辽镇、宣府的大后方和供给、调度中心,这样一座政治和军事中枢的都城,守备兵力不到十万人,而且是几乎没打过仗的十万人,这其中的风险有多大,也是可想而知了。
怪不得当年俺答汗兵临城下,以嘉靖那种脾气都默认了严阁老议和的做法,朝廷和天子,也实在是没有什么底气啊……
现在过去十来年,武备不仅没有整顿,反而连嘉靖年间也不如了!
“戚帅扫平倭寇之后,朝廷议调其至京整顿京营,他连上数个条陈,极言京营弊端,雄心勃勃,欲为朝廷编练数十万京营精锐,再复太宗年间的雄风。”
惟功闻言,摇头道:“这怎么可能办的到,漫说没有这种财力,就算有此财力和决心,朝廷也不会把这等事交给一个边帅来进行的。”
“嗯,小五你有此见识真是了不得。”张元芳说的兴起,痛饮一大杯后,脸色也有点泛红,接着又道:“戚帅只能求其次,欲练十万兵,当然,再否,再欲练五万兵,又再否,三万,再否!至此时,他才明白,朝廷之中,不愿他主持京营及练兵之事者太多,阻力太大,就算中枢大臣有见京营空虚之害的忧虑,也不会冒大不讳,强调他进京练兵。后来,便是到蓟镇为总理,说是练兵,但北方将门的阻力也不在京营之下,练兵之事也不必提,戚帅能做的就是调浙兵由南至北,整顿防务,赶走一些不听话的北军将领,从此蓟边无事……但他能做的,也就仅限于此了!”
张元芳说毕,又一次举起大杯,默然饮了。
连张惟功也是有心痛之感,讲起练兵,已经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录这两本兵书的戚继光是何等样的合适人选?华夏千年之下,讲起各兵种的配合,兵器的使用,地形地利的考量,包括战车和马匹的调配使用,火器与冷兵器的配合,甚至是火夫在战阵中的位置,包括阵法,武艺,打造兵器,金鼓和旗号……这所有的一切,精通如戚继光者,真的是三千年信史之中,没有能比此人更强悍更逆天的存在了。
能把几千义乌兵从农兵练到战无不胜,戚继光才用了多久时间?似乎就是一夜之间,浙江就多了数万悍不畏死的精锐将士,在他的主持之下,历次大战斩首数万级,戚家军的损失是每战都只有敌军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这种练兵和主持战事的能力,说是大明军神当然是当之无愧,整个华夏史上,讲练兵和指挥的综合能力,戚继光肯定也是能排进前十了。
当然,他指挥的战事多半是对能力也低下的倭寇,在北边时,也没有真正打过对几万和几十万骑兵规模的会战,这也影响了戚继光在朝廷中的地位,至今为止,尚未能封爵,对戚继光来说,也是一件憾事了。
但不能用戚继光的练兵之议,对大明来说,更是无法挽回的严重损失!
戚继光的练兵之议不能行,朝中不是没有人感觉痛惜,调吴惟贤到五军营主持小规模的整肃和练兵,未尝不是一种试探。
结果认真做事的因为太过认真,得罪的人太多,这阵子兵部之中倒吴之风大起,甚至已经有人威胁再继续下去,恐怕会涉及到朝堂之争,甚至会导致京营哗变这样严重的事情发生。
在这样的威胁之下,主持此事的大人物为了息事宁人,只能牺牲吴惟贤了。
“你吴叔论将才是没说的,本身的武艺也是上上,但为将与为官这两者平衡,他做的就差远了。到如今乱蜂蛰头的地步,也实在是因为他做事太急太燥的原故啊。”
说起吴惟贤的事,张元芳也是感觉可惜,但事已至此,也是多说无益了。
“恐怕是遥遥无期了。”
张元芳虽是只在皇城禁军中点卯应差,也不喜欢和同僚应酬,更不喜欢到风月场所,但毕竟是高品武职官职,还是御前带刀官,官场中的消息和朝廷的动向他还是很清楚的,他顿了顿,对惟功说道:“你吴叔是在京营中得罪太多人了,有好几家勋臣都对他十分不满……特别是成国公家,最为不悦。如果不是你吴叔背后是戚帅和张太岳,恐怕未必能这么轻松离京呢。”
“什么?”
惟功咽下满嘴的鸭肉,问道:“吴叔做了什么天人共愤的事了?成国公家?我见过老成国公,看的出来,老成国公礼贤下士,待人还是十分客气么。”
张元芳苦笑道:“没有冲突,世家的林下风范还是很足的,大家都已经富贵数代,雍容大度养气功夫还是要的,你吴叔是和人家有极大的冲突争执,不闹的满头包撞的一脸血已经是人家给他留面子了。”
“怪不得吴叔有郁郁不欢的神态,看来是吃了亏了。”
“嗯,此事也算是一脉相承……”
张元芳平素也是喜欢看书思考的人,只是曲高和寡,世家子弟中,谈小曲,谈勾栏胡同里哪个姑娘最擅诗词最好看最勾人,谈斗蛐蛐,谈在京郊买地置庄子,这些世家子弟都是十分在行,甚至是吃空额什么的,说起来也头头是道,真的论起国政军务,这些看起来金马玉堂的世家子弟们就抓瞎了。
甚至若是多谈几句,怕是就被人讥刺不务正业,好高骛远,反正是不合群。
张元芳年轻时吃过几次亏,后来只得藏拙,无事不生非。
现下过继了这个儿子,居然是文武双全的料,虽说一时半会的不改口,但张元芳俨然已经有了知已,叔侄两人在饭桌上你来我往,谈的十分热闹,有好多次,都是七婶喝止,不然的话,爷儿俩只能吃冷饭了。
惟功一边吃,一边听着七叔娓娓道来。
“京营自国初时,除了太宗皇帝设置完成的二十六卫之外,尚有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三大营兵,以二十六卫中的精壮悍勇之兵充实其中,并且有蓟辽、山东、河南等北方各省的班兵操军充实其中,太宗年间为最盛,有五十到七十万人之间!”
“当时为军者待遇也不差吧?”
“说强么是也强不到哪去,一个月关七八斗粮,一年发两身新军服,好歹能吃饱饭罢。”
“本朝皇上都是小气啊,比起宋皇差远了。”
“咳,小五慎言!”
叔侄两人都精研军事,历史,秦汉时是军功授爵,军士立功就赐爵,爵位到一定地步,比如到五大夫后,就免除本人的赋役,到中大夫,就免除全家赋役,规定十分详尽,所以秦军临阵而奋勇争先,臂挟首级而登城冲锋,战无不胜。两汉至唐,军人待遇已经不如以前,唐的军功除爵,就远不如秦汉,好在有均田法,朝廷赐田给百姓,百姓则备马,兵器,遇战时,府将持兵符调符兵,自耕农转职为战士,凭这种耕战合一的军队,唐军也是打出了赫赫威名,到中期时,募兵为边军,节度使专之,财权兵权在边帅之手,终成尾大不掉之势。
到宋,废府兵,专以募兵,赵宋的皇帝是中国史上空前也是绝后的人性化的皇帝,对朝臣极尽优容也罢了,对募集的大头兵,虽然政治上防备,舆论上打压,军人地位一落千丈,什么宁为百夫长,不为一书生,这样的话不可能再复见于宋朝,但宋朝的募兵,待遇却是不低,一个普通的禁军,家小不需做任何营生都能解决温饱,并且生活水平不在普通的市民之下,大宋超级强悍的财政收入,九成用来养兵,如果不是上层路线有问题,横扫天下的没准不是蒙元,而是赵宋了……
这些都是前话,叔侄二人研究历史军事时,有时大笑,有时扼腕痛惜,不过都是私下说起来的话,外传的话,怕是犯忌的地方实在不少。
就拿惟功指摘大明皇帝的话,换在洪武,永乐年间,杀头怕都是轻的……
“嘿嘿,这不是在家里么……”
“小心在家说多了,出外也嘴快!”
张元芳喝斥一句,到底自己也是嘴痒,便又接着谈道:“京营之盛在永乐年间,衰败之始,是在英宗皇帝正统年间。”
“土木之变吧?”
张元芳点头,答道:“正是。此役过后,京营一度衰败到十万不足,后来于少保整顿营制,调班操兵充实,改三大营为十团营,加上御马监兵马,京营一度恢复到二十万人以上,且都是精兵强将,虽不能比永乐年间,但亦使京城防备,不再使人忧心。”
说到这,张元芳叹息道:“可惜就是好景不长呢,嘉靖四十年,虽然派勋臣为总理戎政,兵部尚书或侍郎为协理,再派内臣监督武库,三位一体,看似严整,但官风不肃,几十年间,京营已经凋敝的不成模样了。”
“现下怕是不到二十万人,且有不少老弱在内吧?”
“我说句话,小五你切不可在外说……”张元芳很艰难的道:“若是朝廷此时派御史勾军清军,恐不足十万人。”
“不足十万……”
惟功也是吓了一跳,这么大的京城,大明又是天子守国公的姿态,严格来说,北京都算是北方边境防御体系中的一体,算是蓟镇和大同镇、辽镇、宣府的大后方和供给、调度中心,这样一座政治和军事中枢的都城,守备兵力不到十万人,而且是几乎没打过仗的十万人,这其中的风险有多大,也是可想而知了。
怪不得当年俺答汗兵临城下,以嘉靖那种脾气都默认了严阁老议和的做法,朝廷和天子,也实在是没有什么底气啊……
现在过去十来年,武备不仅没有整顿,反而连嘉靖年间也不如了!
“戚帅扫平倭寇之后,朝廷议调其至京整顿京营,他连上数个条陈,极言京营弊端,雄心勃勃,欲为朝廷编练数十万京营精锐,再复太宗年间的雄风。”
惟功闻言,摇头道:“这怎么可能办的到,漫说没有这种财力,就算有此财力和决心,朝廷也不会把这等事交给一个边帅来进行的。”
“嗯,小五你有此见识真是了不得。”张元芳说的兴起,痛饮一大杯后,脸色也有点泛红,接着又道:“戚帅只能求其次,欲练十万兵,当然,再否,再欲练五万兵,又再否,三万,再否!至此时,他才明白,朝廷之中,不愿他主持京营及练兵之事者太多,阻力太大,就算中枢大臣有见京营空虚之害的忧虑,也不会冒大不讳,强调他进京练兵。后来,便是到蓟镇为总理,说是练兵,但北方将门的阻力也不在京营之下,练兵之事也不必提,戚帅能做的就是调浙兵由南至北,整顿防务,赶走一些不听话的北军将领,从此蓟边无事……但他能做的,也就仅限于此了!”
张元芳说毕,又一次举起大杯,默然饮了。
连张惟功也是有心痛之感,讲起练兵,已经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录这两本兵书的戚继光是何等样的合适人选?华夏千年之下,讲起各兵种的配合,兵器的使用,地形地利的考量,包括战车和马匹的调配使用,火器与冷兵器的配合,甚至是火夫在战阵中的位置,包括阵法,武艺,打造兵器,金鼓和旗号……这所有的一切,精通如戚继光者,真的是三千年信史之中,没有能比此人更强悍更逆天的存在了。
能把几千义乌兵从农兵练到战无不胜,戚继光才用了多久时间?似乎就是一夜之间,浙江就多了数万悍不畏死的精锐将士,在他的主持之下,历次大战斩首数万级,戚家军的损失是每战都只有敌军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这种练兵和主持战事的能力,说是大明军神当然是当之无愧,整个华夏史上,讲练兵和指挥的综合能力,戚继光肯定也是能排进前十了。
当然,他指挥的战事多半是对能力也低下的倭寇,在北边时,也没有真正打过对几万和几十万骑兵规模的会战,这也影响了戚继光在朝廷中的地位,至今为止,尚未能封爵,对戚继光来说,也是一件憾事了。
但不能用戚继光的练兵之议,对大明来说,更是无法挽回的严重损失!
戚继光的练兵之议不能行,朝中不是没有人感觉痛惜,调吴惟贤到五军营主持小规模的整肃和练兵,未尝不是一种试探。
结果认真做事的因为太过认真,得罪的人太多,这阵子兵部之中倒吴之风大起,甚至已经有人威胁再继续下去,恐怕会涉及到朝堂之争,甚至会导致京营哗变这样严重的事情发生。
在这样的威胁之下,主持此事的大人物为了息事宁人,只能牺牲吴惟贤了。
“你吴叔论将才是没说的,本身的武艺也是上上,但为将与为官这两者平衡,他做的就差远了。到如今乱蜂蛰头的地步,也实在是因为他做事太急太燥的原故啊。”
说起吴惟贤的事,张元芳也是感觉可惜,但事已至此,也是多说无益了。